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消弭党建思想辨析

    时间:2023-06-07 16:2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武昌起义后,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风靡于世。孙中山对章太炎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章、孙在口号问题上的分歧在于革命党是不是政党。章太炎认为革命党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辛亥革命时期所有的革命党属于结社而非政党,应当消弭。孙中山迫于压力,一度承认同盟会为结社并在事实上将同盟会由革命党改为政党,但是此后仍然坚持同盟会即政党,并对章太炎进行批判。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反映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期的呼吁,消弭党建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 章太炎 革命军起 革命党消 消弭 孙中山 章士钊

    作者华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章太炎针对时局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口号提出后立刻风靡于世,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章太炎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受孙中山影响,后世历史学家对章太炎口号多持否定态度,断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就是要取消革命,使章太炎为此蒙冤近一个世纪。本文拟对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公案正本清源。

    “军起党消”口号的提出及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革命军攻占汉阳和汉口,武汉三镇置于革命军势力之下。革命军声势震撼全国,然而关键时刻却没有革命党的声音。湖北军政府向上海发出电报,要求中部同盟会领导来鄂。黄兴、宋教仁等闻讯后,于10月28日抵达汉口,黎元洪随即任命黄兴为民军总司令。黄兴在汉阳发电,就武昌起义后建立新政府的问题征求各方意见,其中列有章太炎,章遂“以‘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告之”。

    章太炎于1911年11月11日离开东京,15日到达上海。11月27日汉阳陷,黄兴离职赴沪。那么,章太炎口号最早提出的时间应在11月15日至27日之间。章太炎的口号当时没有流布于社会。11月30日,上海《民立报》刊登谭人凤、刘揆一等14位“鄂同志”致各省“同志”电:“民国渐次成立,请诸君速来鄂组织一切,并乞与敝处赴沪代表居正、陶凤集等接洽。”[1 ]12月2日,章太炎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重申此口号。12月4日,《神州日报》刊载了章太炎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报。12月12日,天津《大公报》转载章太炎电报全文,题名为《章炳麟之消弭党见》:“日前章炳麟复武昌谭人凤诸人电云:‘武昌都督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即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2 ]

    “文”在韵目代日法中指农历十二日,即公历12月2日。《神州日报》和《大公报》两次刊布章太炎电文,“革命军起,革命党消”8个字不胫而走。章太炎的这8个字对于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而言,应当说是比较贴切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革命军和会党起义此起彼伏。这样一个大好形势,却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党领导。革命军起来了,革命党似乎消亡了。但是,章太炎的口号显然不是这个意思。“革命军起”是指武昌起义以后全国出现的新的革命形势,对此没有争议,口号的关键在“革命党消”4个字。革命军起来了,章太炎为什么提出革命党要消亡呢?

    章太炎的本意是反对一党专政,要求取消同盟会名号,组建新的政党。诚如章太炎在复黄兴的电报中所说,“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这正是章太炎极力反对的。章太炎的口号主要针对同盟会,这是不言而喻的。其中,不能排除章太炎夹杂着对孙中山、黄兴的一贯成见。

    当时主张取消同盟会名号的革命党不止章太炎一人,革命派马君武、刘揆一、宋教仁、陈其美、张继等均持此主张,立宪派张謇等也持这种主张。

    12月10日,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代行同盟会总理职务的刘揆一在《神州日报》刊发《布告政党请取消从前党会名义书》一文,要求“凡从前所设立如同盟会、宪政公会、宪友党、辛亥俱乐部以及一切党会诸名义,应请一律取消”。刘揆一提出组织中华民国政党的意见。刘揆一的主张与章太炎的口号异曲同工。刘文发表后,马君武在《民立报》上发文响应,要求解散同盟会。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在12月12日发表了其他革命党人关于解散同盟会,以“救党派分歧之中国”的文章。其实,早在11月中旬,马君武就提出“发起共和政党”主张,要求将革命党改名为“共和党”。陈其美筹划将同盟会改为“共和本党”。张继则称自己对“同盟会之变名更署”,曾“主张甚力”。孙中山说,“军起党消”口号“倡自热心赞助革命之官僚某君,如本党党员黄克强、宋渔夫、章太炎等咸起而和之,当时几视为天经地义。”[3 ]孙中山所说的“官僚某君”,据黄兴的儿子黄一欧解释,此人是张謇。

    章太炎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并未直接提出取消同盟会。革命派马君武、刘揆一、宋教仁、陈其美、张继等主张同盟会必须更名,取消同盟会。据章太炎说,同盟会“变名更署”之议始于宋教仁,而他只是表示赞成。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最早提出消弭党建思想的人是章太炎、宋教仁、马君武和刘揆一。孙中山说口号倡自张謇,而黄克强、章太炎“起而和之”并不确切。

    马君武、张继以及宋教仁等主张以革命党人为基干来组建新政党,将同盟会改为政党,章太炎对此深表赞同。章太炎认为,武昌起义前中国所有的团体、革命党及组织皆属于结社,而不是政党。政党与结社是有严格界限的。在章太炎看来,其口号“革命党”的内涵除了同盟会外,还应当包括光复会、中部同盟会、宪政公会、宪友会、辛亥俱乐部等一切革命组织。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章太炎、刘揆一、马君武、陈其美、张继等革命党人不约而同地对“从前会党”大张挞伐。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问世后起了什么影响呢?居正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之言论,影响于南京政府者尤不小。”[4 ]

    立宪派和旧官僚根据章太炎口号要求孙中山、黄兴等“销去党名”。立宪派首领张謇致函黄兴,借统一全国军事,要求取消革命党。1912年初,张謇致函黄兴:“总之,军事非亟统一不可,而统一最要之前提,则章太炎所主张销去党名为第一。此须公与中山先生密计之,由孙先生与公正式宣布。一则可融章太炎之见,一则可示天下以公诚,一则可免陆军行政上无数之障碍,愿公熟思之。”[5 ]在当时的革命舞台上,要求“销去党名”的不仅有章太炎,还有刘揆一、马君武等,但张謇将“销去党名”归之于章太炎,应是章太炎的社会影响巨大、口号旗帜鲜明之故。有学者据此说,章太炎“军起党消”口号之扬名,源于张謇。

    旧官僚不仅要求取消革命党,还要求取消革命军。1912年2月,黎元洪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及各机关指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此固有识者之言。某等敢进言曰:共和国立,革命军消。盖以破坏易而建设难,不如此不足以收容全国之俊杰而共救时艰。”[6 ]在旧官僚那里,不仅革命党要消,连革命军也要消,“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竟演变成共和国立,革命军消,革命党消。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受到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赏识与欢迎,学者据此认为章太炎的口号代表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利益,事实并非如此。消弭党建思想关系到政党政治,章太炎的口号提出后被立宪派和旧官僚利用了。这个结果是章太炎没有想到的,其口号的消极社会影响也正在于此。

    章太炎的口号提出后,同盟会中一直存在改名的呼声。在如何改的问题上,意见相左。部分同盟会员要求同盟会成为“公开的政党”,其代表者是宋教仁。宋认为临时政府建立后,同盟会应“改为公开之政党,从事于宪法国会之运动,立于代表国民监督政府之地位,不宜复带秘密之性质”[7 ]。

    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对章太炎的口号持完全反对态度,黄兴不赞成取消同盟会。1912年3月,黄兴在《复袁祖成书》中说:“方今帝政虽倒,民国未固,本党尚多遗憾,必期克竟全功,既无解散之理由,复无取消之方法,自应改造政党,发阐政治。”[8 ]1912年7月,在同盟会夏季大会上,代理总干事魏宸祖在报告中坚持说:“至有多数人主张更改同盟会三字者,鄙人极端反对。”对章太炎口号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孙中山。

    孙中山等革命派对

    “军起党消”口号进行批判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面对国内“革命军起”的大好形势,孙中山深感此时的革命党不能力挽狂澜。武昌起义前,因为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孙中山将南洋、美洲等地的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二。1910年,光复会重建,标志中国同盟会分裂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在上海组织中部同盟会,同盟会已经一分为四了。革命党如此涣散,孙中山竟然听到了章太炎“革命党消”的声音。孙中山始而惊诧,继而愤怒,决定予以反击。

    12月30日,孙中山回国5天后在上海召开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会议没有通知章太炎参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在会上对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章太炎在政治立场上的倒退。会议通过《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对口号予以批驳:“吾党偏怯者流,乃倡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之言,公然登诸报纸,至可怪也。此不特不明乎利害之势,于本会所持之主义亦懵之”[9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认为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人是“偏怯者”,这种人“不明乎利害之势”,对同盟会所持之主义亦懵懵懂懂。孙中山指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问世后“一倡百和,牢不可破”、“几视为天经地义”、“咸误信之”。革命党人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推翻清王朝,而且要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为了这个目标,革命军起,革命党要兴,革命党不仅不能消亡,而且要兴旺,要巩固,要加强,要扩大。

    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来落入袁世凯之手,孙中山在总结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对当时革命造成了危害。这是一顶很大的帽子,说明孙中山对章太炎“军起党消”的口号是极为反感的。章太炎这一口号提出多年后,孙中山在日后发表演说时,仍不时对其提出批判,其中影响较大的演说是:1920年5月16日《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的演说》、1923年11月25日《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24年10月10日《在韶关庆祝武昌起义十三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试以1920年5月16日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本部发表的演说为例,此时,“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提出已经快9年,世人已渐渐淡忘,而孙中山仍牢记于心。他说:“那年武昌起义后,十二月间我到上海,有一种很可怪的空气,此空气为何?即是一般(班)官僚某某等及革命党某某等人所倡言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也。当时这种言论的空气充塞四围,一倡百和,牢不可破。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无论如何大声疾呼,总唤不醒。所以后来革命党的失败,都是在这句话上面,这是我们大家不可不彻底觉悟的。现在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以后应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够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但是我以为无论何时,革命军起了,革命党总万不可消,必将反对党完全消灭,使全国的人都化为革命党,然后始有真中华民国。”[10 ]孙中山说的“官僚某某”指张謇,“革命党某某”指章太炎。

    孙中山的演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孙中山认为,“后来革命党的失败,都是在这句话上面”,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罪于章太炎的口号;二是口号的影响超乎孙中山的预料,其问世后,“一倡百和,牢不可破”,“大声疾呼,总唤不醒”;三是孙中山明确表态,革命党万不能消。

    章太炎要求取消同盟会,将同盟会改组新的政党,他决定身体力行,以身示范。1911年底,章太炎与程德全等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次年春改会为统一党并宣布政纲。章士钊在统一党成立之后曾撰文指出:“吾国无政党,有政党自是日始。”章太炎的目的是以组建“政党”的方式来消弭“革命党”。

    受章太炎口号的宣传,同盟会多数成员赞成改组,孙、黄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改会为党的现实,承认“改会为党”是“时事之要求”。在当时形势下,孙、黄二人顺应大势,作出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组织合并,组建国民党的决定。8月13日,孙中山与黄兴将这一决定通知同盟会各支部,电文云,改会为党,“文等深为赞同。且同盟会成立之始,其命名本含革命同盟会意义,共和初建,改为政党,同人提议变更名称者日众。即此时而易之,可谓一举而两得矣。特此通告贵支部,务求同意,以便正式发表”[11 ]。

    孙中山与黄兴的这一决定表明章太炎“革命党消”的主张得到了采纳。同盟会本部于1912年1月22日在南京召开大会,讨论改会为党的问题。8月24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公进会、共和实进会4个党组建成国民党。8月25日,国民党正式成立。黄兴在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解释了改会为党的原因:“本党前身为同盟会,彼时从事革命运动,故其目的、性质、手段纯然为破坏的。近日则民国成立,建设伊始,时事已迥不同,即目的不得不改变。今所以与各党合并而改称国民党者,盖将应时事之要求,为解决建设问题之研究,自然之归结也。”[12 ]黄兴表示同盟会的目的是革命,手段是破坏,而国民党的目的是建设,表明他对结社与政党已有初步认识。同盟会改名后,按照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决定在上海设“同盟会俱乐部”以为纪念。同盟会最终退出了近代中国历史舞台。

    同盟会完成了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变。章太炎的“革命党消”口号成为现实,表现“革命党非政党”观念对革命党人发生了巨大影响。章士钊在《民立报》发表评论,指出同盟会“改会为党”之必要,“前此之同盟会,一绝大之普通政治结社也。此种结社不含有永久性,目的既达,即行解散;不借国会为舞台,随处结集,出没靡定,凡此皆与政党之性质不相容。同盟会之运动既告成功,则会名理宜消灭”。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对章太炎“军起党消”口号进行批判,一方面在大势所趋之下不得不实践章太炎“军起党消”的口号。孙、黄虽然接受了“改会为党”的既成事实,但没有接受消弭党建的思想。国民党成立后8年,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本部发表演说,称“我以为无论何时,革命军起了,革命党总万不可消”,说明孙中山当年“改会为党”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作为饱受欧风美雨沐浴的孙中山,不会不知道结社与政党的区别。显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坚持认为中国同盟会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非结社,对同盟会怀有深厚的革命情结。

    章太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不仅遭到革命党人的批判,甚至还因此受到生命的威胁。1912年4月19日,戴季陶在上海《民权报》发表题为《袁世凯罪状》的文章,提出要杀4个人,其中就有章太炎:“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13 ]为什么要杀章太炎,并且将章太炎与熊希龄、唐绍仪、袁世凯并列?称章太炎“阿权”,实在是牵强附会。“军起党消”口号之痛,当是主要原因。

    “军起党消”口号是中国政治

    近代转型期的呼吁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期发出的呐喊。“‘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可以并且实际产生了促成中国政治近代转型效应的政治呼吁。民初政党政治格局的形成,国人对共和民主政治的追求当然是主要原因,但太炎口号的适时提出,则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4 ]口号体现了章太炎的两点思想:一是加强各革命团体之间的团结,二是联合那些赞成革命的立宪派。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党禁,一时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政治团体。章太炎对此十分不满,曾经在槟榔屿《光华日报》发表《诛政党》一文猛烈抨击“政党”。然而章太炎不久就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开始热衷于政党政治。章太炎认为以反清为号召或以建立民国为号召的所有党都不能视为“政党”。他说:“凡政党者,皆求于现行国家组织之下,相迭代用,以施行其政策者也。故凡政党,不得含有革命性质。”所以,章太炎认为“革命党者,非政党也”,而是结社。对于武昌起义后中国没有政党的说法,孙中山表示认同。1912年12月10日,孙中山在杭州共和、民主两党浙支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承认中国没有政党:“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中国无所谓政党。”

    在“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问题上,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分歧,关键在于革命党是不是政党?同盟会是不是政党?章太炎的答案是:同盟会是革命党,但革命党不是政党,所以同盟会不是政党。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应当消弭。孙中山的答案是:同盟会是革命党,革命党就是政党,所以同盟会就是政党。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应当加强。

    什么是政党?章太炎的政制理论来源于西方政党制度。政党是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明确的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

    章士钊是当时系统介绍西方政党制度的先驱者。他依据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在《帝国日报》发表“何谓政党”一文,说明结社与政党是有区别的:“大凡政团之组织有二,一立于国会之外者,一立于国会之内者。前者谓之普通政治结社,后者乃政党也。政党者,有一定之政纲、党员,占议席于国会,日伺现政府之隙而攻之,有隙则谋倒之,且取而代之,以实行其党纲者也。普通政治结社,则无组织内阁之野心,无厕身议会之必要,不过对于一定之政治问题,发表其意见,且期其意见发生效力者也。”根据章士钊的解释,在国会之外者曰结社,在国会之内者曰政党;政党必须有党纲;在野党可以推翻执政党;结社不能组织内阁,不能进入议会。《民立报》1912年8月4日刊登章士钊文,章氏主张“实举所有各党而一空之”,“是故毁党者,毁不纲之党也”。章士钊认为同盟会属于“不纲之党”,因为同盟会没有政治纲领。同盟会标榜的三民主义,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在武昌起义后已经实现,而“平均地权”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就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武昌起义后也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不纲之党”不是政党,结社不是政党。当时许多社会政要亦持此说。

    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提出秘密结社是伪政党,“秘密结社虽或含有政治上公共目的,而手段不诡于正,故亦不得谓之政党”。在《敬告政党及政党员》一文中,梁氏重申,说“以革一姓之命而结合者,虽含有政治上意味,然不为政党”。宋教仁1913年在演讲中说:“革命党与政党,本非同物。”革命党非政党,同盟会非政党,对于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对于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思潮,对于章太炎的口号,孙中山等革命党当时是如何看的呢?虽然孙中山后来对此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但孙中山当时承认同盟会属于结社而非政党。他在致陈新政及南洋同志的信中说,“本党系秘密结社,非政党性质,各处创立支部,当秘密从事,毋庸大张旗鼓,介绍党员尤宜审慎。”[15 ]

    综上所述,章太炎“军起党消”口号被孙中山及后世历史学家反复批判,蒙冤近一个世纪,问题在于章、孙对革命党是不是政党、同盟会是不是政党的认识。孙中山虽然事实上将同盟会由革命党改为政党,使章太炎“革命党消”的口号成为现实,但是实际坚持革命党即政党、同盟会即政党,致使十数年后仍然不忘对“军起党消”口号的批判。按照孙中山对“军起党消”口号的认识,章太炎消弭党建思想是对革命的反动。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就失败在章太炎的口号上,其实不然。

    中国政党政治仿效西方,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马克思说:“如果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经济条件没有充分成熟,君主专制的被推翻也只能是暂时的。”[16 ]对于辛亥革命而言,马克思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没有发生一个大的变动,君主专制虽然被推翻了,但不久又卷土重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章太炎口号的过错,相反,章太炎的口号是时代的进步。章太炎的口号认为革命党与政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革命党者,非政党也”。后世历史学家批判章太炎,断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就是要解散、取消同盟会,以至取消革命,这是误读和误判。章太炎要求解散同盟会、取消同盟会是真,但“革命党消”口号并不是消弭革命,反对革命。他认为,新的国家、新的政权需要由政党领导而不是结社领导。同盟会是结社而非政党,所以同盟会不能领导新的国家和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章太炎消弭党建的思想是时代的进步。

    [本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上海:民立报,1911.11.30.

    [2]天津:大公报,1911.12.12.

    [3]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268.

    [4]罗福惠.居正文集(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5.

    [5]为时政致黄克强函.张謇全集(第1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37.

    [6]黎元洪.致南京临时政府及各机关电.黎副总统致书(第5卷).上海:古今图书局,1915:9.

    [7]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2.61.

    [8]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41.

    [9]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79.

    [10]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262.

    [11]与孙中山致电中国同盟会各支部电.湖南社科院.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246-247.

    [12]在国民党鄂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湖南社科院.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288.

    [13]天仇.杀.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2.

    [14]杨天宏.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近代史研究,2007(2).

    [15]致陈新政及南洋同志书.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9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编辑秦维宪

    推荐访问:章太炎 武昌起义 消弭 辨析 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