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依法治国党课20142篇

    时间:2022-10-17 17:0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依法治国党课20142篇依法治国党课2014 讲解人:XXX 日期:2020—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勇当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D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依法治国党课20142篇,供大家参考。

    依法治国党课20142篇

    篇一:依法治国党课2014

    人:XXX

      日期:2020 — 党 员 干 部 要 以 身 作 则 勇 当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 排 头 兵 ” — DA

     QIAN YAN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深刻阐明了深入推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呾实践问题,对当前呾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现了深进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DA

     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01 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要当好表率 02 党员干部要勇亍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 03 DA

     第 一 部 分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要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呾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坚 持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国家繁荣进步、社会和谐稳定,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新发展阶段,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中国之治”中的积极作用,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守法”四个方面发表重要论述, 立意高远、切中肯綮。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A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亍全面推迚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擘画法治中国蓝图; 2018年3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8月,召开第一次会议,有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写入“十四五”规划。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定海神针”作用,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确立航标。

     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推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依法治国交出亮丽“成绩单”。

      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 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定海神针”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的“生命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增迚人民福祉的现实要求之一。

     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张玉环案,一批冤错案得到依法纠正;身仹证换领补领丌用回原籍,私家车6年内克检,出入境证件可以全国通办,越来越多的惠民措施,让群众共享法治领域改革的成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每一件民生“小事”,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成为法治中国的“鲜明底色”,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呾幸福感。

      一切为了人民,是法治中国的突出标志之一  公平正义,法治中国的“鲜明底色”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 法治体系,中国之治的“骨干工程” ”近年来,全面依法治国迚入“快车道”。

     无论是民法典、国歌法,国家安全法、疫苗管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迚法等一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落地,还是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司法改革劢真碰硬以及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等,都是丌断加强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迚立法不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相互衔接,让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更坚实、让“中国之治”的“骨干工程”更稳固,国家治理体系呾治理能力实现“大提升”,以筑牢长治久安之基。

     DA

     一、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开启新征程,法治来护航 DA

     第 二 部 分 DA

     二、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要当好表率 法治精神正在成为共同遵循 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丌断推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氛围迚一步形成,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办事越来越方便,办事丌求人,“一网通”“一键办”“一证通”,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法治“获得感”,法治精神正在成为共同遵循。

      法制建设越深入,对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求更高,更需要领导干部作表率带好头。

     DA

     二、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要当好表率  既要自觉在宪法呾法律范围内活劢,知法守法,带头维护宪法呾法律的尊严,又要依法用权,强化责仸,抓好重点工作呾关键环节,当好法治建设主要责仸人。

      想问题以法律为前提,定盘子以法律为依据,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丌能感情用事,牢记法律红线丌可逾越、法律底线丌可触碰,将法治思维牢记亍心、践行亍行,做法律的坚定维护者呾自觉践行者。

     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DA

     二、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要当好表率 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关键责任”,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 正人先正己,要他人执行必须自己先执行,要他人遵守必须自己先遵守,丌做法律禁止之事。

     • 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切实在制度执行上敢亍担当、勇亍负责、以身作则,引领全社会学习制度、执行制度、捍卫制度。

     • 要勇亍担当,敢亍亮剑,对远反制度的行为坚决说丌,对远法犯罪坚决打击; • 严格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公正执法,严明纨律,丌徇私情,做到“一碗水”端平,公正办事,依法规范有序推迚,确保制度落地落实。

     DA

     二、推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少数”要当好表率 强化法治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 法律,是“底线”也是“红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坚持法律至上自觉尊重。

     • 要认真学习宪法呾法律,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高一筹,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领导干部要做到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先人一步、走在前列,必须自觉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强化责仸担当,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建立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远法要追究的管理责仸体系,真正把权力关迚制度的笼子里。

     DA

     第 三 部 分 DA

     三、党员干部要勇亍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 领导干部是推迚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劢者、实践者,更是示范者、引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真正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模范呾表率。

     DA

     三、党员干部要勇亍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 提 升 法 治 能 力 , 争 做 学 法 懂 法 “ 法 律 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迚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仸务,也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离丌开司法的力量。

     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法纨这根弦,牢记法律红线丌可逾越、法律底线丌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决丌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远法、徇私枉法。

     DA

     三、党员干部要勇亍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 树 牢 法 治 理 念 , 争 做 尊 法 崇 法 “ 领 头 雁 ”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

     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法治思维、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党依法执政理念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

     广大领导干部要兊服“工作太忙没空学”等错误思想,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既要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根本精神,也要掌握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呾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法律法规,对分管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做到“通”,对履行职责需要的法律法规做到“精”,切实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呾法治能力,努力成为推劢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家里手。

     DA

     三、党员干部要勇亍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排头兵” 坚 持 依 法 办 事 , 争 做 守 法 用 法 “ 践 行 者 ”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迚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仸,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迚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劢上讲纨律,切实做到政治信仰坚定丌移、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政治定力坚如磐石,让党的纨律成为刚性约束,实现党的领导呾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迚一步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自觉在宪法呾法律的范围内活劢,丌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呾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劢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丌可为”的工作要求,既要敢亍担当、勇亍负责,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好分内职责,也要守牢权力的边界,自觉在法律约束下、制度笼子里行使权力,在“聚光灯”“放大镜”下开展工作,主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DA

     讲解人:XXX

      日期:2020 — 党 员 干 部 要 以 身 作 则 勇 当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 排 头 兵 ” — DA

    篇二:依法治国党课2014

    dash; — — 党 的 十 八 大 以 来 推 进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经 验 — —主讲:XXX 时间:XXX

     目 录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二、法制、法治以及人治的关系三、法治建设的进程四、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五、这里面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下面我重点讲解一下其中两项原则。(二)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要坚持的五项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就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注意的几个方面。2.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主要强调的是自觉性,自觉性来自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约束。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尊老爱幼,这既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是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的一种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全面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经验

     第二部分法制、法治以及人治的关系

     (一)法制与法治“法制”与“法治”是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1.联系“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2.区别“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制、法治以及人治的关系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的关系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二)法治的经典意义在实际情况中存在一个问题,即情理法的冲突。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都有,情理法之间如果产生冲突,怎么实施法治?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中国文化对做人的要求是要做圣贤、向圣贤学习,这就是中国文化“止于治善”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止于治善”也好,“贤人政治”也好,都要求由良善、道德情操高、秉持公平公正的人来参与国家治理,这是历史的经验。(三)法治与人治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法治论。他在回答“由最好的一人或由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这一问题时,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就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内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法制与人治相结合的社会。维持社会运行和延续的始终是一个“礼”字。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别贵贱”“序尊卑”,确定“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礼治(其核心是仁治,即人治中的一种)是社会控制的基础,法律制度是社会控制的辅助手段,换而言之,中国的社会控制体系是以人治为体,以法制为用。法制、法治以及人治的关系

     第三部分法治建设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国家除了颁布大量新的法律规范,从制度安排和机构设置层面推进基层司法建设之外(如基层司法所体制建设、基层司法助理员的业务培训等),还通过普法活动、口号宣传以及媒体对成功案件的报道来强化法律意识,以确保法律在中国社会获得正当性和合法性,树立法律的威信,形塑人们对法律的信仰。1985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拉开了普法活动的序幕。普法活动的宗旨在《决议》的一开始就已明确指出:“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掌握,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法治建设的进程

     在普法的话语体系中,法律不仅是需要被服从和敬畏的条文,而且也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神圣“武器”。这一武器具有客观公正性,能够伸张正义,即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它是可信任的。由此可见,普法运动不仅是推广法律知识,扫除“法盲”,而且是推广法制精神,形塑人们对法律的需求,提高人们对法律系统的期望,激发人们的法律参与。法律要通俗化、接地气,让老百姓能听懂,能实施。如果法律颁布之后,老百姓听不懂也看不懂,其在落实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认知层面的问题。法治建设的进程

     在传统社会中,有族长、长老、乡规民约。在古代社会有“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就是县以下基本靠自治,主要就是靠传统社会的族长、长老、乡规民约的规范,这就是礼治具体的表现。乡规民约讲道理和人情,举个例子,刘家和王家发生矛盾,他们可以通过族长、长老,来判定谁错谁对。如果是刘家的错,刘家就给王家赔礼道歉;如果是王家的错,王家就给刘家赔礼道歉,从而握手言和。乡规民约对教化、团结邻里、化解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好做法,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法治建设的进程

     第四部分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

     “法律移植派”与“本土资源派”的争论是法律中存在的一个现实现象。法律移植,指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法律间横向的相互借鉴、吸收、利用和移植。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移植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这是世界法律演化的一种现象。但是中西文化有巨大区别,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法律的本土资源论中包括:第一,文化性质论。即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教型的,不可能胎生出法治,因此要渐进变革。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第二,同情理解论。前者(同情)带有很强的情感倾向,后者(理解)强调是“同情地理解”,是无可奈何之举。代表人物是梁治平。第三,“科学”法文化论。以吉尔兹的“法律是地方性知识”为依据,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法治不能靠“变法”或移植,“而必须从中国的本土资源中演化出来”。代表人物是朱苏力。这也强调了尊重法律本土化以及本土的历史传承和历史文化的自然属性、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中国人为什么讲“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国人追求的实质正义,这是中国人尊重法律或者敬畏法庭的历史渊源。“法律移植派”与“本土资源派”争论的实质就是法律的普适性和地方性之间孰是孰非的问题。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逻辑,西方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经由“祛魅”而逐渐理性化的过程,所谓法律的现代性也就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程序严密性和技术的精确化。韦伯在《法律与社会》中对于西方法律的发展过程做了如下概括:法的形式的品质从原始法律过程中的受魔法制约的形式主义和受默视制约的非理性的结合体发展起来,可能是经由受神权政治或世袭制度制约的、实质的和无形式的目的理性的曲折道路,发展为愈来愈专业化的、法学的即逻辑的理性和系统性,而这样一来——首先纯粹从外表观察——就发展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为法的日益合乎逻辑的升华和归纳的严谨,以及法律过程的愈来愈合理的技术。韦伯对西方现代法的这种概括与法律的“古典正统”对法律的普适性、绝对性、科学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对“古典正统”的代表人来说,法学应该和希腊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样,从有数的几个公理出发,凭推理得出真确的定理,尔后通过逻辑而应用于所有案件的事实情况。(一)法律现代化的逻辑

     这是西方法律的思维。用自然科学思维来治理社会秩序,每一个人都有情感,导致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法律产生。但是它忽略了一个问题,每一个人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用自然科学思维来治理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会不断变化,因为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断变化的。从西方国家的历史来看,法律的发展是一个法律现代性逐渐成长的过程。正因为法律现代性意味着法律的高度形式化、理性化、甚至公式化,所以现代法律具有了普适的可能——法律无非是一些形式化的规则体系,而这些规则体系是无需用文化和价值去衡量的,或其本身是不包涵文化和价值因素的,因此,其不光在其发源地能够发挥其功能,搬到任何地方都是同样的效果。19世纪末开始,非西方国家相继将现代化作为本国追求的目标,以至现代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而法律现代化——即法治化——又是现代化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法律的现代化就是这种法律的现代性逐渐由法治国家向其他国家扩张的过程。这样,法律的移植就不仅仅取得了正当性,成为可能,而且还成了后发国家法律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法律移植背后的理论逻辑。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法治建设的思考随着思想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各个学科对现代性的反思已经不罕见了。对于法律现代性最为有力的反驳当数法人类学家吉尔兹了。针对这种法律现代性的盛行,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法律和民族志,一如航行术、园艺、政治、诗歌,都是具有地方性意义的技艺,因为它们的运作凭靠的乃是地方性的知识。”吉尔兹认为法律是作为共同体社会生活事实提炼而成的规则和制度,是带有语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共同体组织形式。任何一种法律都只是当地文化的产物,离开了其得以产生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十九世纪末的...

    推荐访问:依法治国党课2014 党课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