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0篇

    时间:2022-10-23 09:40:3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0篇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第2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认知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0篇

    篇一: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 2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

     认知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 栏式房屋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这些都体 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 程碑。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 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荇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 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 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 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半坡遗址的发现 半坡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人的居住区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 河姆渡人的房屋、水井 河姆渡人的农业生产 河姆渡人的雕刻艺术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原始农业的兴趣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前面 两个子目与第三子目之间,是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前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讲 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是为讲述原始农业的发展作铺垫。原始农业的发展 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的落脚点。

     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 粟、白菜等,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人工栽培 稻;他们住着午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由点窥面, 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 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本课突破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观看教材插图、列表比较的方法,把握好两种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 特征。第二,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解读,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 始农耕类型,如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等旱地作物生长;河姆渡 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生长。又如,河姆渡人住在长江流域,因为那里气 候潮湿,所以为了防潮,就建干栏式住房,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住半 地穴式房屋,能够防寒和炊煮。第三,要让学生知道考古是一种科学探索,考古发现是了 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本课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都是根据考古发 现推断出来的。

     【原始农业的发展】

     原始农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主要从水稻、粟等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 农业生产工具等方面,简要呈现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关于农作物的种植,要让学生知道我 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同时,要知道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由此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尊重。第二,要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 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同时结 合教材插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原始农业形成的影响。

     第三,关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没有展开,只用一句话“原始农业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带而过。教学时可从两个角度处理,一是充 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让学生充分感知物质形象;另外,要简单地向学生交代一下文 明社会的含义。在蒙昧时代,人类还没有所谓的文明。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 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由此为导人第 4 课《早期国 家的产生和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 1 导入新课部分的设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 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 1 :冬天食物匮乏。

     生 2:会经常挨饿。

     生 3: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 1 :种地、储存粮食。

     生 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 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2.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

     案例 2 出示历史材料 材料一 1965 年 5 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 170 万年前的人类牙 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 1952 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軒粒,以及家畜和野生 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 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 1973 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结合以上材料,可设计这样几个学生活动:

     第一,请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糖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发现:

     。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 第三,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3.结合教材插图,引导理性思维 案例 3 观看教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图,说说骨耜与石制工具相比,有哪些优点? 引导学生分析:南方土质很黏,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泥土,不利于 耕作;而骨耜既锋利,又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师生互动,充分探究,尊重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 4 探究原始农业的发展 师:同学们看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在图中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 遗址的位置,了解原始农业兴起的地理环境。

     北方 黄河流域 半坡居民 南方

     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 广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农业:种植粟、白菜等;使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畜牧业:伺养猪、狗等家畜

     手工业:彩陶、纺织等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农业:种植水稻,使用骨耜

     畜牧业:词养猪、狗、水牛

     手工业: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生:看图,动手标注,识记地理位置。

     师:依据《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 境:半坡遗址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燥,雨水稀少;河姆渡遗址位于长 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师:因为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 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栽培粟。

     师: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江西万年仙人洞一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的古 栽培稻,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

     师: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 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农作物的种植、聚落的 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你认 为还有什么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 生:出现了家畜词养;还有石器、骨器等磨制工具。

     师:对,这些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至关重要,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 生 1: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避免了随意迁徙、到处流动的生活。

     生 2:人类在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生产工具,今天很多生产工 具的雏形,其实在这时已经出现了。

     生 3 :„„ 师: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板书设计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五、问题解答

     1.问题思考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 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 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课后练习 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V。

     农作物的出现;E]家畜饲养;M 聚落; [3 磨制工具;I~~I 城市的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 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 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个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 的木柄,用脚踏插人横孔的木棍,推耜人土,然后手腕 —翻,就能掀起土来。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课堂活动建议 (1)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归类:完成下表,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

     项目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所在地区

      距今年代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粮食品种

      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 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 力和思维能力。如在网络上搜索到半坡尖底瓶,并进行仿制,然后做取水实验,借此分析它的设计原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加深对原始居民生 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方法: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 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 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 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 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 际

     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七、_教学资源 1.资料与注释

     中国农业的起源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管子》卷二十《形势解》 材料二

     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卷二十四《轻重戊》 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垅®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燒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 材料四

     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 农氏。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 材料五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 【注释】①神农: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圣人。②羸同螺,蟋同蚌。③揉: 烤揉。④耒耨之用,以教万人:神农氏教给世人务农。

     【解读】在古代典籍中,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一位圣人一神农氏,他是传说 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 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材料反映的正是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神农 氏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这或许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国 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时期。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 和实践中,开启了农业生产,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目前,世界农学界普遍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发现的世界上最早 的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 7300 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 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 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人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 家和地区。

     陶器的发明和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

     材料一

     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篇二: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与导学案设计(共 2 套)

     第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 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2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 3 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 板书设计

      3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4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7000 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 6000 年 距今约 7000 年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等 骨耜 种植作物 粟 水稻 相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5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 6000 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 年 4 月 5 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6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 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三、课堂总结

      7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 第 4 课

     夏商周的更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 4 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 2070 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8 3.问...

    篇三: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他们生活距今约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万年至万年;体貌特征:保留了 的某些特质,分工明显;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使用火,还会保留火种。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万年;体貌特征:模样与基本相同;3.生活方式:生活;生产水平:已会取火,靠 、为生,掌握和技术,用缝制衣服。

     二、新课导入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三、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自学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最早解决吃水问题,学会开挖水井的原始人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9.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六、自主迁移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活动区域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河 姆 渡原始居民

     半 坡 原始居民

     大 汶 口原始居民

      五、课堂小结 学生完成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绩优学案》第二课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 7 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绩优学案》第二课习题 九、教后反思:

    篇四: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设计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 2 -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 9 - 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 17 - 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 25 -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 33 -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 39 - 第 7 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 46 - 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 - 50 -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 53 - 第 10 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 - 58 -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 62 -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 69 -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 73 - 第 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 75 - 第 15 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 - 81 - 第 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 .............................................................................................. - 88 - 第 17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 95 -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 101 - 第 19 课 辛亥革命.................................................................................................... - 106 - 第 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 114 - 第 21 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117 - 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 - 120 - 第 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 - 126 - 第 24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 132 - 第 25 课 人民解放战争 .............................................................................................. - 140 - 第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 - 147 -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 156 - 第 28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 - 163 - 第 29 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 - 170 -

     第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教学内容 】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 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

     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 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 1 、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 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生: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

     (4)生产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 用火。而这一技能的

     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

     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 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 黄河长江流域

     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 他们能以 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 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 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 群居生活。

     2 2 、新石器时代 (1)含义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一万多处 师: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

      生:那就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这里我们还是采用课本的体系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为前期和后期。

     师: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 7000-5000 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

     (4)生产生活 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今 产生于距今 1 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 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现,具有 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

     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 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 1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 1 )“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喾 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 “万邦时代” (2 2 )禅让制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 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此后首领的地位便一直留在了启的家族中。由此可见启凭借自己部族的实力,利用武力将帝位(部落首领)留在了自己家族。而这种方式被后世成为“世袭制”。因此,整个天下由公天下转变为私天下。

     2 2 、夏朝

     (1)建立 建立者:禹 时间:公元前 2070 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师: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生: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2)世袭制 师: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生: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

    篇五: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学 案

      年级

     学科 编号

      备课人

      评价等级

     课题名称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时 安排 共 1 课时 授课班级 授4.5.8.9.10 第 1 课时 课时间

     教学重点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状况 多媒体课件 学

      案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一 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完成表格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 合作探究 河

      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二)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距今时间

     地区

     工具

     农作物

     家畜饲养

     住房

     原始手工业

      教案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有目的学习知识

      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既便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 趣 味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案

      年级

     学科 编号

      备课人

      评价等级

      利用表格条理清晰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但是还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检查力度,个别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教

     后

     感

     悟

    篇六: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是系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由于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有限,初一、四班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毕竟这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历史的思维方法等,学生都欠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所以,从备课到上课就要考虑这一学情。上课起点要低,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学生参入到教学中来,采取小组合作,生帮生、师帮生,多展示一些文物图片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所讲的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六、教学策略

     1、运用“双向五环”教学法,体现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益。

     3、运用表格等方式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

     七、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 分钟)

     检查:预习情况(3 分钟)

     学生合作教师参入(4 分钟)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 分钟)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6 分钟)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6 分钟)

      小结作业(3 分钟)

     环节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动画神农氏教民稼檣的神话故事,从神话传说中进行合理的的分析推测,使学生思考我国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引起探究兴趣。)

      同学们:从动画故事讲的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的故事。神农氏把种植技术教给了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究竟我国原始农耕是怎样开始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班的考古小组就到我国原始农耕的主要遗址考察学习,大家有信心学好吧,哪就开始我们的学习旅程吧。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订正答案,填写好教学内容纲要及教学基本内容。

     (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家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共同订正答案,提高自学能力,初步了解本课知识要点和基本史实。)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河姆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距今约

     千年。地点:在浙江的

     。是在

     流域。种植

     (世界最早)(★★★)

     (2)使用

      ,过定居生活,住

     房屋,饲养家畜,制造

      ,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半坡原始居民的地点:在我国

     附近的半坡村。

     (2)距今年代:距今约

     千年。(★★)

     (3)生产和生活: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质的

     开垦土地。种植

     (世界最早),饲养猪狗等动物 , 打 猎 捕 鱼 , 过 定 居 生 活 , 住

      房 屋 , 会 制造

      ,会放线、织布、制衣。(★★★)

     环节二学生合作, 教师参与

     学习要求:这部分知识很重要,用极度的热情高效快乐的学习。

      ( 设计意图:小组同学,根据导学案提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初步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提高学生交往表达能力。)

     第一部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距今时间及地点。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包括使用工具种植的作物住的房子、工艺品等)。

     第二部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距今时间及地点。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包括使用工具种植的作物住的房子、工艺品等)。

     第三部分大汶口原始居民 包括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等。(一般了解)

     环节三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小组展示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情况(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 设计意图:小组代表参入到教学中来并展示实物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直观的进一步掌握本节要点知识,突破学习重点。)

     结合展示,教师点拨:从以下几个方面:

      ④手工业:会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发现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2)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3)生活方式 ①农耕生产:磨制石器(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

     ②饲养业:饲养家畜。

     ③建筑: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如 图一)

     图一

     2、小组展示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结合展示,教师点拨:从以下几个方面

     ③渔猎经济:打猎捕鱼(用的工具是骨制箭头、鱼叉、鱼钩)

     ④建筑:半地穴式房子。

     ⑤手工业:彩陶(色彩鲜丽,美丽图案,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思考:图一和图二两种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有较大差别的原因?

      环节 四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

     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的原始居民叫什么?。

      2、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条件是造成房屋不同的原因。)

     环节五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小结

     (一)填完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简表 (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梳理知识、掌握要点。)

     (二)当堂测试题:

     ( 设计意图:测试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1 题考察半坡原始农耕种植粟的知识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住的房屋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浙江省余姚 (

      )

     磨制器、

      种植

     制

      、玉器、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

      、蔬菜

     制

      、刻画符号 图二 (1)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2)生活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方式

      ①农耕生产: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磨光的石器、耒耜、石刀)。种植粟、蔬菜。

     ②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

     点,第 2 题考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住房屋跟地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第 3 题考察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 4 题考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第 5 题是从运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考察。)

     1、《舌尖上的中国 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2、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写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3、半坡、河姆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

     A、种植农业普遍

      B、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陶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经济生活完全相同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5、阅读下列材料:(7 分)

     材料一: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市发现某聚落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二:1954 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 6000 多年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粟粒、白菜种子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的生产情况各属那一文化遗址?(2 分)

     (2)这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共同点?(3 分,答出三处相同点即可)

     (3)从这两个文化遗址所记录的生产情况中你想到了什么?(1 分)

     (三)知识梳理(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知识,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使学生从总整体上掌握本课内容。)

     原始的农耕原始的农耕 生活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

     长江

      流域,距今约 七千

     年。

     使用磨制石器,用

      耒耜

     耕地,种植

     水稻

      ,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住着

      干栏式

     的房子,过 定居

     生活。挖掘水井,制造 陶器

      ,饲养家畜,制作简单玉器和原始

     乐器

     。

     生活在

      陕西西安

      附近半坡村,距今约 五六

     年。

     普遍使用

      磨制

      石器,主要作物是

     粟

      。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饲养动物,会捕鱼。食物:主食和副食。

     大汶口原始居民 生活在山东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

     农耕经济和原始手工业有更大发展和进步。

     此时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加剧。

     板书设计:

     (板书框架见(二)知识梳理)

     九、 作业 设计

     1、用什么例证能说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2、阅读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材料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质的耒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能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有奔鹿、游鱼等各种动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请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约晚多少年?

      (2)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

     (3)依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具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4)半坡彩陶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与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篇七: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2课 课 原始农耕生活

     同步训练

     一、 选择题

     1 1.英国一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导游,你不会..向客人介绍的是(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2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 3.在半坡遗址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罐子里存储了芥菜之类的种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4 4.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的生活。下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 5.中国是水稻的故乡,在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 6.下面是小刚同学参观河姆渡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文物证明了(

     )

     A.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这里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C.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家畜

      D.人们开始用骨骼制作工具 7 7.下列说法与河姆渡人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种植水稻

      B.制作彩陶

     C.象牙雕刻

      D.使用天然漆 8 8.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文物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9 9.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会种植庄稼

      B.能人工取火

      C.能建造房屋

      D.会制作陶器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②都能制作陶器

     ③都种植水稻

     ④都饲养家畜

     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二、材料题

     11.爱好观察,喜欢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小明同学在 2016 年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长途旅游,下面是小明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两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照片一

      照片二 (1)首先请判断出小明到达的两个旅游景点的地点,并写出两张照片中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的名称。

      (2)居住在照片二房屋中的远古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照片二中的人们都在制作陶器,请从以下四件陶器中为他们选择一件最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3)中国古代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 第 2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了。同学们能够想象他们定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区别呢?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内容探究】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师:阅读课本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生:位于长江中下游。

     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 生:粟和黍。

     师:阅读课本第 9 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江河附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进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原始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方便。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 7000 年左右,最具代表性。

     师:你能说说和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吗?这种建筑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师:阅读课本第 10、11 页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经典 家禽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一起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 6000 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多媒体展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对比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半地穴式的土木合筑;另一个是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师:阅读课本第 11、12 页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制彩陶,彩陶有纹饰图案;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制衣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①半坡居民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②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③河姆渡人较半坡居民在手工业上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 居民 河姆 渡人 半坡 居民 原始 农业 距今 时间 距今约 7000 年 距今约 6000 年 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的出现以及聚 活动 浙江余姚(长江流 陕西西安(黄河

     区域 域) 流域) 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居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农业 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粟 饲养业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手工业 制陶器和玉器,简单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制衣 板书设计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篇八: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历史全册教案大全+ + 期末复习提纲归纳大全

     课题:

     第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 北京人

     【全册教学设计】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以及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 3 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 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

     教学过程

     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两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3、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 二、北京人

      4、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1、北京人的发现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意义 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教后记

     展望提高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么生活的?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课题:

     第 第 2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教学过程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后记

      展望提高

     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课题:

     第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祭祖活动”后交流相关传说、学生演绎原始部落首领的选举等活动,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贡献 难点:为什么说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讲授新课 一、炎黄联盟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分析第 13 页材料研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导学与训练

      板书设计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三、尧舜禹的“禅让” 1、 尧、舜、禹的“禅让”

     2、禅让制的特点 教后记

      展望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题:

     第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 排

     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备注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教学过程:

     1.讲述夏朝建立时,建议教师根据课文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讲完夏朝建立后,建议教师说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

     3.讲述夏桀...

    篇九: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版道德与法治 六 年级 下 册

     第六 课 《 探访 古代文明 》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时

     课题

     探访古代文明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1.

     认识到人类文明史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任务,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2.了解认识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状况。

     3.认识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成就和影响,涵养学生爱国情怀。

     重点 懂得人类文明史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保护世界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难点 保护和发展世界文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新穿越古代文明 看到小新他们穿越到古时候,你想不想来一次时空之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对人类早期的文明进行一次探访吧。

     引入课题——《探访古代文明》

     观看视频 走进古代文明

     初步了解认识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目标 导学 一 :

     早期文明发祥地

     放眼世界,人类拥有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溯本求源。世界多个地区古代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世界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图片呈现:埃及金字塔、秦始皇兵马俑 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

     活动园: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思考交流:

     图片阅读了解

      了解认识世界文明成就

     通过阅读上面的地图,说说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一起说一说:

     我发现这些早期文明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

     我发现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河流域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适合人类生存。

     说一说:你知道我们国家的“母亲河”吗?它们为什么被称作“母亲河”呢? 小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播放视频——河姆渡文明 问题:通过收集资料,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河姆渡居民的信息呢? 小小考古家 在中国历史上,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年)和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人(距今 6000年),早就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子是如何建造的,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考古吧。

     图片呈现:

      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半地穴式房屋)

      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干栏式房屋)

     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读图分析

     思考讨论

     知识了解

      观看视频 交流分享

     图片阅读 小组交流

     认识大河流域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了解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认 识 母 亲河,爱护母亲河

     认识了解河姆渡文明

     小结:

     人类早期文明的意义

     远古先民在采集生活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早期文明,同学们还查找到不同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自主阅读“第46 页”活动园的内容。)

     图片认识了解。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 提示:

     我发现这些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这些文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图片认识了解。

     中国甲骨文、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小结:

     早期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化还有医学、数学、建筑、文学、艺术......它们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拓展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课前收集的资料,从住、食、用等方面选择一个本组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做个“小小考古学家”吧。

     课堂能力检测

     阅读了解

      阅读材料 感悟总结

      知识了解

     拓展提高

     了解认识原始农业的兴趣和发展对文明社会形成的意义

      了解早期文明区域的文字

     懂得人类文明史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它们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提升,认识人类文明及发展 板书 早期文明发祥地

     总结本框内

     1.人类的文明史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2.黄河和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 3.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文明古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第六 课 《 探访 古代文明 》 教学设计

     第二 课时

     课题

     探访古代文明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1.

     认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感悟人类文明历史。

     2.通过对古代文明成就的了解,懂得人类文明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学习的借鉴的。

     3.认识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重点 懂得人类文明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学习的借鉴的。

     难点 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呈现。(世界各地文化遗产)

     你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内容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文化遗产。

     问题:说到文化遗产,你首先想到什么呢? 引入课题——《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阅读认识图片内容,交流分享

      了解认识文化遗产 讲授新课 目标 导学 二 :

     闻名 世界的文化遗产

     世界上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见证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现着早期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截至 2019 年 7 月,中国已有 55 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

      了解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了解世界文

     产 37 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 项、世界自然遗产 14 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一位(55项)。

     1.中华文化遗产 问题:你听说过殷墟吗? 播放视频——殷墟 提示: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部,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 3300 多年的历史。殷墟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于 2006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你知道这里还有哪些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吗?请说说关于它们的故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猜一猜:

     和同学一起猜猜这几个甲骨文怎么读吗? (PPT 呈现甲骨文)

     知识拓展 中国西周晚期的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等。妇好墓同出两件,整体做站立鸮形,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尾构成 3 个支撑点,使鴞形尊体稳稳地站住。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此尊整体以雷纹衬地,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

     商玉龙,1976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材料阅读感悟

     观看视频

     知识了解

      交流分享

     材料阅读认识

     化和自然遗产基本常识

      了解走近殷墟,体会感悟中华文明

     初步认识了解甲骨文

     进一步了解认识殷墟文化成就

     墓,为商代的装饰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又该怎样去保护它们? 播放视频——故宫 问题:谈到故宫,你第一反应是想到什么呢? 知识介绍: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问题:你知道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吗?通过这个舞蹈,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美吧。

     播放视频—— 舞蹈:《一梦敦煌》

     知识介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问题:你知道 50 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是我国的哪个景点吗? 提示:布达拉宫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可以怎样为保护文化遗产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呢?

     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交流分享

     观看视频 交流分享

     知识了解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珍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认识了解故宫,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以美的视觉感受,领悟中华文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提示:

     我们可以:加强保护理念,不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不随便攀爬文物古迹、不盲目寻宝盗宝;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物古迹的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

     2.其他国家文化遗产 小组成员动起来!

     自主阅读“第 48 页”的活动园内容,然后小组成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着去研究。(下节课上台汇报)

     古埃及小常识 金字塔: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

     法老 :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木乃伊:“人工干尸”。

     知识拓展。

     古埃及的“神秘传说” “法老的诅咒”:在胡夫金字塔上刻有一段吓人的诅咒语:“无论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插在他的头上。”

     “无缝连接”:大金字塔总共由大约 230 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

     自主阅读“第 48 页”的阅读角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 1776 年 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奥林匹亚遗址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伊利亚洲境内,阿尔菲奥斯河北岸,坐落在克洛诺

     小组合作分享

      知识阅读了解

     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

      增强学生爱护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理念

      了解认识古埃及文明

     认识古巴比伦文明

      认识古希腊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 治学 科 六 年级下

     第 六 课《 探访古代文明 》第 第 1 1 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探访古代文明 单元 多样文明多彩生活 课时 1 斯树木繁茂、绿草如茵的山麓,是古希腊的圣地。

     古罗马斗兽场一般指罗马斗兽场(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图片呈现——古代波斯帝国的宫殿遗址 小组讨论问题:你从这些国家创造的灿烂文明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

     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

     拓展提高 除了前面提到的古代文明成就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明成就?请收集相关资料,和同学们讲讲它们的故事。

     课堂能力检测

     自主阅读

     小组讨论

     拓展提高 文明

      了解古代波斯帝国

     懂得人类古代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 学 习 和 借 鉴的。

     课堂小结 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

     懂得人类文明需要我们珍惜保护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板书 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1.中国的文化遗产 2.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

      总结本框内容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学习 目标 1. 初步了解世界早期文明区域的分布,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义。

     2. 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中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 通过学习懂得文明发祥地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和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重点 明确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对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作用。

     难点 感知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师: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的文明的象征。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分别是谁?这节课,我们一同探访古代文明。

     欣赏感知图片,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从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建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讲授新课 活动一:感知大河 文明 1.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图 思考:(1)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在哪些地区?他们有什么共同体特征?(2)为什们人类早期文明离不开大河流域呢?2.出示人类...

    篇十: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第 4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时空观念: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与图片: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

     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这就是耒耜的原型。

     【新课讲授】

     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教师活动】讲述: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阅读教材 19 页,思考农业工具是如何演变的。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铜器 距今 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

     铁器 公元前 15——前 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二)灌溉工具 【教师活动】农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农具,还需要水去灌溉作物,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的呢?阅读教材 20 页第二段内容,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钩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圈厩

     马槽

     二 、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 20 页最后一段到 21 页第一段内容看看手工业工具是如何进步的。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1)约 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2)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经烧好的黏土块——支钉。

     (三)冶炼工具 1.锻打(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1)土炉:融化金属原料 (2)锤:打击金属原料 (3)锉:磨平金属 2.锻造(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1)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2)范:①定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

     ②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并提问。

     【教师活动】图片中的人和牛在进行什么活动? 【学生活动】在耕地; 【教师活动】这种耕地的方式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活动】生产力提升 【教师活动】讲述: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集体劳作的瓦解有什么表现呢?阅读教材 22 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教师活动】东晋南朝时期庄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产生。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 22 页第 2 段内容,列举世界上历史上的庄园。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教师活动】这种劳作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教师活动】讲述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①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②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深化探究

     探究一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井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探究二 :生产方式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演变 1.概念:

     (1)生产方式指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2)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包括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

     (3)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2.演变 (1)原始社会主要是刀耕火种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生产工具非常简陋,人们劳动以氏族为单位,集体耕作,集体享受劳动成果,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压迫和剥削。

     (2)夏商西周时期主要是石器锄耕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进,主要有耒相、石刀、石锄等,劳动者是奴隶和平民,他们集体耕作,奴隶主会剥夺他们的劳动果实。

     (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主要是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劳动资料主要有铁农具和耕牛,劳动

     者是农民,他们或耕种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地主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意精耕细作,但受封建政府和地主的剥削。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推荐访问: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农耕 教案 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