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8篇

    时间:2022-10-23 11:35:0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8篇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一)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8篇,供大家参考。

    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8篇

    篇一: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一)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 月 27 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 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

     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 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 月 12 日开舱至 3 月 10 日休舱,收治 564 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 90%,也取得转重率 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 月 16 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 月 19 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二)

     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海河儿女倍感振奋。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校长,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励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做好充分防控准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张伯礼告诉记者。

     张伯礼再三表示自己获得的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给予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已。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很多医护人员做得都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这让获得荣誉的我感到不安。在抗疫前线,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伯礼告诉记者,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告诉记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团队很多关怀和帮助!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预防工作,为秋冬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足准备。近日带领团队围绕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培训了中医医院的防疫队伍,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学习。此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也在积极组织项目,尽快研制出更好的药来回报党和人民。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三)

     8 月 8 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 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 500 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

     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 500 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四)

     “新冠肺炎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肺炎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

     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 月 3 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8 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 月 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 23 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 31 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 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 月 10 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 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 564 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 500 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五)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 90 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 4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 月 19 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 月 16 日上午 9 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 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再次开启新的征程!

    篇二: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2020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_ _ 疫情防控的感人小故事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 240 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 月 24 日下午 4 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 20 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 月 29 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 12 人驾驶 5 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 12 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 月 4 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 36 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 14 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 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

     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 3 月 25 日,董清所在的团队 81 人已收集转运 1933 车次共918.1 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 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 3 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

     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 毫升液体需要 45 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 50 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 秒,数满 50 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 74 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 980 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 月 4 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 50 名感染患者,其中 24 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 980 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 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

     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 100 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

     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 31 年,临床护理干了 26 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 13 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 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

     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 14 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 26 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 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四】

      我们来认识一位七旬医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在康复驿站,张伯礼正在给治愈后仍处于隔离期的康复者们问诊。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治愈患者不断增加,完善新冠肺炎康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成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

      张伯礼说,近二个月的一线抗疫,让他最欣慰的是,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月初,刚到武汉不久的张伯礼面对没有西医特效药的情况,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也就是给他们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采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同时,张伯礼又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共同请缨,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他们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 564 人。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张伯礼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于 2 月 19 日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就重新投入工作。

      在张伯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了预防、治

     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总有效率达到 90%以上。特别在用药方面,目前已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并编入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五】

      重症病人数字从 49 降到 7!这些天,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C7 西病区,来自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的主任医师纪洪生和同事们稍稍松了口气:他们已累计治愈 74 名患者。

      “只要病房还有一个病人,就一点都不能松懈。”为了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每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纪洪生每天在隔离病区一待就是几小时;从隔离区出来,纪洪生还要赶去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

      46 岁的患者周女士入院时意识已模糊,双肺严重损伤,还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去年刚刚做过甲状腺癌手术,病情十分复杂棘手。纪洪生和同事们通过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等技术手段,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周女士转危为安,如今即将出院......

      “医生,我能被治好吗?”“我都没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考虑多长时间能把您治好。”纪洪生和患者间的对话,一直在病房流传。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还有雾气遮挡,给患者传递信心受到限制。即使看不到表情,但我们要用言语传递信心,告诉他们一定能战胜病毒!”提供治疗之余,纪洪生总会时不时和患者聊天,偶尔

     开开玩笑,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做法被战友们戏称为“话疗”。

      “患者心情轻松了,才会配合治疗。”纪洪生特别重视给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病区先后来过三对夫妇,由于住院时间不同,被安排在不同的病房。纪洪生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把三对夫妇尽量调在同一个病房,“同一个病房,夫妇能够相互照顾,相互支持。”

      纪洪生被战友们点赞“记忆力强”。他把患者的所有情况牢牢刻在脑海里,患者一旦询问,总能第一时间回答,令人吃惊。“如果我答不上来的话,患者很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纪洪生说。

      2 月 1 日,山东省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纪洪生如愿以偿加入医疗队。此前,他已主动向单位请战。

      为何要主动请战来武汉?“我父亲是武汉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对武汉心存牵挂;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攻读硕士的女儿也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全家学医,医生的天职和使命不能忘。”纪洪生说,“当然,我是一名党员,国家需要,就要冲到一线。”纪洪生说。

    篇三: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

     “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

      “是武汉人民和支援武汉的全国医务工作者们,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取得了目前抗疫的成果。作为医生,大疫当前,我们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这是尽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火车站,张伯礼院士深情地说,“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老百姓非常给力,全国志愿者奉献的精神也令人感动,他们自己开车,自己加油,一直坚持了几个月。众多志愿者为保证战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武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这也反映我们中国人,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这次胜利。”

      张伯礼院士多次谦逊地说:“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就应该做这些事。我是一名中医,此次新冠肺炎主要损害免疫功能,中医治疗正好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功能,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一名医生,我就是干了该干的事,说了该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受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受之有愧。”

      回首两个多月的战“疫”经历,张伯礼院士感慨良多。现场一位书法家把张伯礼院士作的诗《归辞》写成书法:“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

     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这首诗是张伯礼院士在 4 月 8 日武汉解封时有感而发,在诗中,他祝愿伟大祖国山河无恙、春满华夏,英雄的武汉人民云开月明、平安康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 1 月 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 月 27 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 月 12 日,张伯礼院士率领 209 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 月 14 日开舱至 3 月 10 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 564 个患者(轻症 71%,普通型 29%),治愈出院 392 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

     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 月 16 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 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 月 19 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 72 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 月 8 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 4 月 16 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2020 年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

     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篇四: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2020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 5 5 篇

     疫情暴发,在危急时刻,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率团出征,向着武汉,逆行……,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一)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 月 27 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 年前,在抗击非典

     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 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 2 月 12 日开舱至 3 月 10日休舱,收治 564 名新冠肺炎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 90%,也取得转重率 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 月 16 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 月 19 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二)

     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海河儿女倍感振奋。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校长,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励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做好充分防控准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张伯礼告诉记者。

     张伯礼再三表示自己获得的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给予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已。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很多医护人员做得都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这让获得荣誉的我感到不安。在抗疫前线,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伯礼告诉记者,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告诉记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团队很多关怀和帮助!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预防工作,为秋冬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足准备。近日带领团队围绕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培训了中医医院的防疫队伍,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学习。此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也在积极组织项目,尽快研制出更好的药来回报党和人民。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三)

     8 月 8 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

     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 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 500 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

     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四)

     “新冠肺炎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肺炎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 月3 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8 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 月 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 23 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 31 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

     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肺炎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 月 10 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 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 564 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

     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 500 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五)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 90 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 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

     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 月 19 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 月 16 日上午 9 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 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

     再次开启新的征程!

     2020 获人民英雄称号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 5 篇相关文章:

     ★ 2020 年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钟南山事迹学习心得 5 篇

     ★ 2020 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事迹学习心得 5 篇

     ★ 学习共和国勋章钟南山事迹个人心得体悟 5 篇大全

     ★ 关于钟南山共和国勋章的心得感想作文 5 篇大全

     ★ 致敬钟南山共和国勋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5 篇最新

     ★ 2020 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事迹学习心得大全 5 篇

     ★ 2020 年全国防疫先进称号事迹心得最新大全 5 篇

     ★ 2020 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事迹心得作文 5 篇

     ★ 致敬共和国勋章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感悟 5 篇范文

     ★ 2020 观看天津抗疫第一课个人观后感心得 5 篇

    篇五: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制作,质量一流,排版规范。( 下载后可根据需要修改)

     精品文档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 传染病疫情 事迹

      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传染病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 X 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 XXX,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传染病疫情的故事,为传染病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 XXX 医疗队也来到 XXX,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张伯礼院士离汉前写诗告别 4 月 16 日,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凯旋,离开了他苦战 82 天的 XXX。

     1 月 26 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要求当晚到 XXX。72 岁的张伯礼不惧危险,来到 XXX。

     1 月 27 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传染病的处方。

     创建 XXX 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推动中医治疗传染病 2 月 12 日,张伯礼院士率领 209 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专家组成。随队进驻的还有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2 月 14 日开舱至 3 月 10 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 26天总计收治病人 5XX 人,治愈出院 392 人,其他休舱转诊他院。

     据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介绍,张院士作为总顾问,带领刘清泉院长及五省市 400 多中医专家,奋战在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查房,为每一位患者拿脉、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个上午出来,防护服早已汗的透湿。

     晚上,张伯礼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几名知名中医专家会诊,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制定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一号方、二号方。后期,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据张伯礼院士自己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 5XX 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 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传染病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张院长亲自带领一支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动下,此次传染病疫情救治中,中医对疫情介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史无前例的”。

    篇六: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事迹材料五篇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事迹材料精选五篇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篇一

      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上阵父子兵,还把胆留在了武汉

      二月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乐观地表示:“4 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市我觉得就可以摘口罩恢复正常秩序了。”此论断一出,全国人民备受振奋,让经历了月余“宅生活”的人们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作为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随指导组于大年初三来到武汉。这位 72 岁高龄的中医领域的泰斗级学者,不畏感染风险,奔走在医院、社区,亲率一支中医治疗团队,会诊患者,琢磨处方,竭力推动中医药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那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武汉,最危险的人莫过于参与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

      可是,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不但亲自来了,他的儿子作为天津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也来到了凶险的武汉城。这对父子兵,齐齐上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来到武汉这么长时间,父子俩尚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据媒体报道,全国已经有***个省份持续零新增,西藏、青海、贵州等不少省份已经持续多日零新增。贵州、青海两省已经官宣开学时间,青海省将在 9 日迎来高中、中职学校正式开学,成为最早正式开学的内地省份。

      这样喜人的反转态势,背后凝结着钟南山、张伯礼、李兰娟、陈薇等众多医疗专家和全体一线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其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

     故事。

      比如张伯礼院士,来到武汉后持续奋战在第一线,因为过于劳累,诱发了胆囊疾病,还做了手术。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手术再怎么也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上班,但是张院士做完摘除胆囊手术后的第三天,又回到了一线岗位上,继续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

      张院士还风趣地说:“这是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同样奋战在武汉医护一线的儿子听说老爸做了手术,想前去看望,却被张院士所阻止:“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挖挖机有一位亲戚,也是七十多岁高龄,做了胆囊摘除手术,静心休养、用心养护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间子女几乎要全程陪伴,给予事务服务和精神慰藉。

      反观张伯礼院士,同样是古稀之龄,同样是胆囊摘除手术,儿子就在身边不远处,他却打破常规,术后第三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之上,还不准近在咫尺的儿子前来探望,叮嘱儿子把病人给照看好。医者父母心,在张院士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张伯礼成“无胆英雄”的事迹被分享出来,挖挖机真的被震撼了,网友们也纷纷点赞:“太感人了”“我被震撼了”“医者仁心”“院士保重啊”……就连天津支援湖北的总指挥都直言:““我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也很受教。””

      是啊,真的令我们每一个人很是感动!

      胆囊摘除手术后第 3 天上班的张伯礼院士,满脸严肃与疲惫的钟南山院士,防护服在面部留下深深压痕的李兰娟院士,等等,这些高龄的国士,以及忘我奋战在第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正因为有他们无畏风险、勇往直前的拼搏与鏖战,才迎来了今天这可喜的防控工作形势。

     当前形势来之不易,凝结着巨大的生命代价、经济代价,凝结着钟南山、张伯礼等医护人员持续辛勤付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倍加珍惜。让我们一起牢记钟南山院士的叮嘱,绝不麻痹大意,继续按照防控工作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齐心协力尽早打赢这场新时代的全民战争。

      向张伯礼院士等致敬!向战斗在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致敬!多保重。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篇二

      病毒无情,人有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危急时刻,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率团出征,向着武汉,逆行……

      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在众人因传染惶惶之时,他破谣立论,稳定民心。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

      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看着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治疗治愈出院,他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

      “在风中在雨中在火中,在一切故事发生的时刻;在城市在原野在旅途,在任何苦难欢乐的现场……”1 月 27 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了几十年的张伯礼院士,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率团来到武汉,来到新冠肺炎患者身边,立刻展开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探索,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

      抗击新冠肺炎:中医药全程都发挥了作用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

     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 400 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 40 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发出呼吁:中医尽早介入,还需要制度保障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他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证候规律,基于证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第三,应该成建制地组建医疗队,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 SARS 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破谣立论:不主张人人服用中药来预防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断更新相关诊疗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方案。但在这些方案中都侧重中药的治疗,对于中医强调的整体综合治疗没有提及,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没有增加或推荐针灸、刮痧、拔罐等外治疗法,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张伯礼坦承,的确,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药,其他方法在治疗中使用受到条件约束比较大。有一些地区如广西等用了综合疗法。这次,中药注射剂在重症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国家诊疗方案中进行了推荐。特别要提到的是康复阶段,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中医康复方法来促进机体恢复,如太极拳、八段锦、食疗、穴位相关疗法以及心理疏导,体现中医药综合干预的优势。

      面对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特别是地方方案中推荐的中药预防方,很多人惶惶然,普通健康人群有必要“全民喝汤药”吗?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伯礼说,“我们不主张没有病的人吃中药,没有必要全民喝汤药。中药防治的重点在于调节肌体的功能状态,而不仅是针对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体免疫力博弈、斗争的结果,如果病毒胜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们不主张人人都服用中药来预防。隔离的高危人群或者密切接触者,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汤药,具体可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推荐的诊疗方案和建议处方。”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篇三

      大医张伯礼:医心聚人心,诗魂壮国魂。

      山河春满尽涤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16 日下午,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乘高铁离开武汉,返回天津。去、还之际,都有无数人关注。而张伯礼,再次以诗抒怀。

      1 月 23 日,张伯礼在天津出席发布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提出“中医药应可发挥作用”。1 月 27 日飞赴武汉,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年逾七旬,临危受命,张伯礼在湖北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建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无一转重症。

      在去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写下一首《菩萨蛮战冠厄》——“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夜奉国诏。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

      “众志可摧灭。”果如斯言。肆虐疫情在全国人民合力之下得以防控。张伯礼用医心聚人心,也用诗魂壮国魂。他的借鉴古人采取“中药漫灌”的建议收到成效,元宵节晚上,又赋诗一首:“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

     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在武汉抗疫期间,七十多岁的张伯礼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三天就投入工作,他还乐观地说:“我把胆留在了武汉,这叫肝胆相照。”这样的豪情,他也有诗记录:“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共识,在张伯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争议较多的“中西医”话题,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中医就诋毁西医。他说:“医疗队里的中医西医不分你我,谁有办法谁上,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张伯礼的“兼容并蓄”还体现在诗歌上,他常写古体诗,但在武汉的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那天,他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诗来表达兴奋之情:“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

      作为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开拓者,张伯礼一直在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前,他还火线收徒,留下一支移不走的中医队伍。

      侠肝义胆,“医”无反顾。此次乘高铁返回天津,张伯礼受到了天津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张伯礼在现场说,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

      对于外界的赞誉,张伯礼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武汉的民众和来自全国的志愿者,他们身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大疫当前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篇四

      “今天是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历史阶段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3 月 10 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

     大学校长张伯礼出现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这一天是这所医院“关门大吉”的日子,也是武汉最后一家关闭的方舱医院。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一身“戎装”,声音有力,看不出 21 天前他才在武汉摘除了胆囊。他向队员们表示感谢,队员们手捧鲜花,向他们敬仰的这位前辈深深致敬。

      他是长者

      “方舱医院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不让病人转为重症患者,不转为重症就是最大的胜利。一是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不转为重症,能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二是保住了病人性命。方舱医院这种模式,让病人从被动治疗到主动介入,医患关系非常和谐。”他总结的是武汉方舱医院模式的成功,所在的江夏方舱医院又有独特之处──由国家中医医疗队管理,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疗法为主。

      建中医方舱医院,张伯礼是主要倡议人,并被任命为江夏方舱医院的名誉院长。进驻江夏方舱医院的是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名专家,与江夏区中医院现有医生进行混编,成立医疗团队。

      如何将各方精兵强将拧成一股绳,五指攥拳出击?张伯礼身先士卒。

      2 月 12 日他率队进驻医院,2 月 14 日 17 时 30 分,收治首位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名患者。新冠肺炎没有治疗经验可循,临床没有特效药物可用,集中面对如此数量的患者群,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他走到病床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带领专家组研配药...

    篇七: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

      张伯礼,1948 年 2 月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1-2]

      张伯礼 1982 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 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 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 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 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 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 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 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 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0 年 8 月,授予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4]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48 年 2 月 26 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 年 7 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 年 9 月—1992 年 7 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 年 7 月—1999 年 12 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 年 12 月—2002 年 8 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 年 8 月—2006 年 10 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 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 年 10 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0 年 12 月—2018 年 12 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 年 2 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 世纪 90 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 VD 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

     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 1999 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 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学术论著

      截至 2019 年 6 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 400 余篇,SCI 收录 80 余篇,主编专著20 余部。

      承担项目

      截至 2019 年 6 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40 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支持。

      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1

      谁说 90 后、00 后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是“奔涌的后浪”。90 后、00后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全国两会期间也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称赞这些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被抗疫的年轻人所感动,90 后是可托付的一代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觉得 90 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圈可点。”5 月 24 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在武汉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他说,90 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

     今年 1 月 27 日,72 岁的张伯礼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武汉抗疫 82 天。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疫情期间,一名滞留武汉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至今难忘。

      △疫情期间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 90 后医务工作者

     在医院一线,这批年轻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坚持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张伯礼说,“在困难时刻、特别危险的地方,他们抢着往前冲,我觉得他们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2

      进入 3 月,好消息传来,3 月 10 日,湖北武汉的 16 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 17 日,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撤离。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却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现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进行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指导,并对意大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时进行指导,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张伯礼告诉《中国人大》记者。

      2 月 12 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排左三)在湖北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指导工作,至今,张伯礼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1 月 27 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江城,战斗在最前沿。

      2 月 14 日上午,张伯礼率领来自 5 个省的***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正式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这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

     “根据以往的经验,轻症的患者,吃中药就可以治好。”张伯礼说,病人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收治,集中标准化治疗,把大医院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这种做法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重要抓手。

      张伯礼介绍,从 2 月 14 日开舱,到 3 月 10 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 26 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人,其中治愈***人,***人包含***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 1 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说,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还有三大隐忧,分别是:防海外输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复。

      “恢复期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肺里的阴影没有完全吸收,应该抓紧治疗,还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场重感冒对他们也是种打击,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这些阶段中医还是有方法,在积极调理以后,帮助他们完全修复。”他说。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关注。现在,中国生产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都已在国外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伯礼介绍,3 月 18 日晚,一场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张伯礼会同国内中医界专家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肺炎进行远程视频交流指导。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曾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张伯礼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为自己还是为人民的这道选择题面前,张伯礼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展现了一名医生代表的医者仁心与大局担当。

     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3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 72 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

      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 82 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胜利,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

      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安全,爱国教育也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

      可是,他们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

     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曾经 2003 年时的誓言,他到了 2020 年依然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

      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人民英雄张伯礼简介及其事迹 4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 81 天终得凯旋。昨天 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 G294 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

      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 81 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

     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

      “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 81 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休整隔离点值班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天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为了让英雄们好好休养,

      隔离点特意为英雄们归来准备的第一顿饭,是地道的天津打卤面,用家的味道欢迎英雄回家。“英雄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在细节上悉心照顾,就是努力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跟在家中一样温暖。”王磊说。

    篇八: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英雄张伯礼人物简介事迹

      ?

     人民英雄张伯礼人物简介事迹 ?

     为了湖北人民把胆留在了武汉 ?

     由于过度的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 月 19 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 3 天又投入工作,他自己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医疗队成员,到武汉后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他,张院士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要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他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休舱后不忘康友与“康友”结下深厚友谊 ?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休舱后,张院士没有忘记还在江夏普安山康复驿站的康复患者。3 月 18 日,他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又来到康复驿站为康复患者看门诊,指导他们康复。他专门为康复患者研究制定聊“康复一号”“康复二号”、“黄莲茯苓汤”处方,供康友们服用。他与许多“康友”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火线收徒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

     为了推动基层中医院的发展,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考察江夏区中医院,与江夏区区委书记王清华沟通,指导该院新院区的建设,

     推动基层中医事业的发展。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前,张伯礼院士提出要留下一支不走的中医队伍。

     3 月 9 日上午,在刘清泉院长在江夏方舱医院里主持了五省市中医专家收徒仪式,11 名江夏区中医医院医生向 11 位五省市中医专家专家行礼,完成了火线收徒。在江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队伍。

     4 月 6 日,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传承工作室正式落户武汉市中医医院。当天,武汉市中医医院 7 名学科带头人拜入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麾下。这也是自己张院士第一次在天津以外收徒,因为异地收徒很难将师承工作落到实处,但这次武汉市中医医院在战疫期间的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定破格一次。

     “与张院长相处的日子里,不光是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是体会到了一个中医大家的医者仁心”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

     《归辞》 ?

     ——张伯礼 ?

     山河春满尽滌殇, ?

     家国欢聚已无恙。

     两月敢忘江城苦, ?

     十万白甲鏊战茫。

     黄鹤一眺三镇秀, ?

     龟蛇两岸千里黄。

     降魔迎来通衢日,

     ?

     班师辞去今归乡。

     张伯礼:“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

     1 月 27 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江城,战斗在最前沿。

     2 月 14 日上午,张伯礼率领来自 5 个省的 209 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正式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这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

     “根据以往的经验,轻症的患者,吃中药就可以治好。”张伯礼说,病人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收治,集中标准化治疗,把大医院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这种做法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重要抓手。

     张伯礼介绍,从 2 月 14 日开舱,到 3 月 10 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 26 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 564 人,其中治愈 482 人,82 人包含 14 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 1 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说,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还有三大隐忧,分别是:防海外输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复。

     “恢复期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肺里的阴影没有完全吸收,应该抓紧治疗,还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场重感冒对他们也是种打击,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这些阶段中医还是有方法,在积极调理以后,帮助他们完全修复。”他说。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

     关注。现在,中国生产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都已在国外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伯礼介绍,3 月 18 日晚,一场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张伯礼会同国内中医界专家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肺炎进行远程视频交流指导。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曾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张伯礼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为自己还是为人民的这道选择题面前,张伯礼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展现了一名医生代表的医者仁心与大局担当。

    推荐访问:张伯礼院士的抗疫事迹故事 院士 事迹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