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多样化诵读:激发低年段学生诵读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3-06-10 15:1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经典诵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针对低年段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思维方式直观等学情,加强多样化诵读,其中包括:利用绘画形象艺术激发诵读兴趣,利用肢体表演形式丰富诵读课堂,利用歌唱吟诵咏叹升华诵读意境。

    关键词:诵读;兴趣;形象;吟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73-1

    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意义及地位已经无需赘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经典诵读这一课,是我思索探究的课题。我执教小学一年级语文。如何让孩子们一进入小学,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诵读氛围,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呢?为此,我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我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索,结合我校大气君子竹文化的德育品牌,在校内上了一节关于经典诵读的《竹诗诵读》公开课。课毕,我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总结如下:

    一、便于儿童理解,利用绘画形象艺术激发诵读兴趣

    考虑到具体学情,受教育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如果采用说教、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让孩子理解,一年级孩子多半难以接受,不易消化。而绘画这一艺术方式则非常适合低年段学童。绘画艺术方式直观简单,涉及事物的外轮廓大小、形状、颜色等表层认识层面。孩子们易于把握,好理解,好表达。所以,在诵读第一首诗时,我导入绘画帮助孩子们理解,通过理解再进一步加强诵读。第一首诗是清朝诗人郑板桥的《题墨竹图》,诗句中的“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都是描写竹子的外形特征。课上,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播放竹叶、竹节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感受。可是,这样的感受还是不够深入,学生在诵读时也显得干巴巴的。于是,我引入绘画来帮助学生加强这种直观感受。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画纸,让孩子们一边轻声诵读着,一邊在纸上画出竹子的样子。一年级孩子都非常喜欢画画,他们喜欢用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将他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告诉别人。当孩子们提笔在纸上细细描绘着竹子的外形时,我相信,这些竹子也深深铭刻在孩子们的心头了。我让轻缓的音乐声慢慢地飘散在教室里,静静等待着孩子们完成他们的“大作”。当孩子们终于画完,涨着通红激动的小脸,高举着自己“大作”来到讲台前,向同学们展示时,那份激动欣喜让人动容。当孩子们用自己童稚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画作之后,我请他再诵读一遍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出了这诵读声中的不同。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加深印象,深化感悟,也就更好地促进了孩子们的诵读。

    二、促进儿童表达,利用肢体表演形式丰富诵读课堂

    一年级孩子比较好动,相对于枯燥地坐在座位上,他们更喜欢能在课堂上动起来。他们口头表达稚嫩,语言词汇贫乏,然而身体动作却可直接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感受。第二首诗是革命志士方志敏的《咏竹》。这首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并且每一句都意义明确,指向鲜明。在诵读这首诗时,孩子们刚开始都很感兴趣。诵读了几遍之后,学生感到不能尽兴。这时,我提议到,不如我们加上动作来试一试。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来了兴致。我让学生们分组诵读,可以自己设计动作,自由发挥。只见教室里诵读氛围浓厚激烈,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读这一句时应该做什么动作,我觉得读在这里可以有什么表情……有人在激情表演,有人在观看思考,有人在反复推敲,看着这这一张张认真的小脸,我也被深深感染了。有些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来,要求上台来表演。每一位上台的学生,设计的动作都不尽相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了适合的动作。一抬手,一点头,配合着孩子稚气童声的诵读,古韵悠然的味道弥漫在整间教室。在现代诗歌诵读中,加上肢体动作表演辅助诵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抒发感情,促进表达的作用。在诵读经典诗文时,这种方式也非常适用。一年级孩子本就活泼好动。正襟危坐一节课,孩子们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注意力涣散。可是,边读边演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孩子们眼中,简直妙趣横生。不仅满足他们好动的需求,而且默默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三、陶冶儿童情操,利用歌唱吟诵咏叹升华诵读意境

    诵读,即吟诵和朗读。古代,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和声律的。通俗地说,吟诵就是唱,把诗唱出来。诗,也是歌,正所谓“诗歌”。吟诵,也即是“唱歌”。在这节课上,第三首诗我选择的是一首现代儿童歌谣《小竹笋》。这首歌谣,内容浅白易懂,语言清新活泼。孩子们一读,就喜笑颜开,继而,摇晃着脑袋就读得停不下来了。读了几遍后,我故作神秘地说:“这首歌谣呀,不仅读起来有趣,唱起来更好听呢!让我们跟着音乐视频一起唱起来吧!”孩子们开心地拍着小手,看着动画视频,一起唱起这首儿歌。优美悠扬的曲调,清脆爽朗的童声,混合成了一曲美妙动听的童谣,在座者无不深深感受到吟唱诗歌的魅力。下课后,我听到孩子们还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着这首好听的童谣。不用说,相信这首儿歌,已经随着这支美妙的曲子一起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心中,成为童年里一个与诗歌有关的美丽梦境。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性地把绘画、表演、歌唱等方式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诵读氛围,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诵读兴趣。这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仅丰富着课堂学习形式,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感悟。我想,诵读方式的多样化,不仅仅止于我尝试的这几种,还有很多方式值得我们去摸索,去恰当地融合。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这需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不懈求索。我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推荐访问:诵读 多样化 激发 兴趣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