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健康主题下崆峒武术文化与养生研究

    时间:2022-12-14 10:45: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为了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崆峒武术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梳理法从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角度对崆峒武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剖析崆峒武术当前发展面临的瓶颈、崆峒武术蕴含的文化思想和养生理念。认为在大健康观下崆峒武术应利用其地缘优势走养生之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发挥其文化价值,是当前崆峒武术发展与传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健康 崆峒武术 文化价值 养生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3—0027—04

    中国传统武术正面临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全面围剿,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武术打得过时,自身已被异化和改造为现代竞技武术——武术套路项目成为类似体操、舞蹈的运动,武术散打项目成为西洋拳击的翻版,新起的武术功力项目则“颇似杂耍”,中国武术已经迷失了自我,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已经沦为我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崆峒武术,昔日的中国传统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他的套路已处于流逝的边缘,掌门人的流失,他的发展、研究和其它几大武术流派已无法相提并论。面对如此困境和现代人所遭遇的健康危机,以及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赋予民族传统体育的新的己任,笔者从社会发展主旋律,从崆峒武术文化经济与养生的角度对崆峒武术经行了解读,认为当今崆峒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把养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大力探究和发展崆峒武术的文化价值,极发展和宣传崆峒武术的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崆峒武术的文化价值;加强崆峒武术养生的研究,借助平凉崆峒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政府扶植,营造平凉崆峒武术养生市场,推动崆峒武术新的健康战略下可持续发展。

    1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及崆峒武术发展的瓶颈

    1.1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

    健康中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全面健康观基本成形的条件下产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健康发展战略,如1986年《渥太华宣言》中的“健康促进”,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推出“运动是良医”,《健康公民2020》等健康发展计划。随着全世界健康发展战略的出台,我国卫生部2008年启动了“健康中国”战略研究,2012年研制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报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与健身方法,至此中国健康身战略已登上国家层面。中国全民健身早于健康中国战略,1952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9年9颁布《全民健身条例》,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至此,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在国家层面已初具雏形。随者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这两个国家政策的出台,体育运动事业也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主席提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表明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2030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俗民间传统运动,古老武术流派之一的崆峒武术,同其它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养生功能。

    1.2崆峒武术发展的困境

    传统武术正面临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使传统武术自身已被异化和改造为竞技武术,武术套路竞赛成为类似体操、舞蹈的运动,武术散打项目成为西洋拳击与跆拳道的刻录,武术功力项目则称为街头卖艺的杂耍,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技击技巧也没有了市场,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已经沦为我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崆峒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流派,它面临着同样的危机。笔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崆峒武术的现存资料和发展情况与其它四大武术流派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崆峒武术发展不仅面临着其它几大流派传统武术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且在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方面与其它几大武术流派还相差甚远,通过现代网络检索与实践考察,发现崆峒武术的研究薄弱,对于崆峒武术只能在一些地方性报纸、网站见到少量的论述。关于崆峒武术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特征和现存套路找不出相关文字记载和历史考证,这方面的研究理论缺乏,关于崆峒武术的历史、时代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也很少有研究报道,结合当代传统武术最独特的风格——打得流失这一现状,认为在当代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和健康观的影响下,崆峒武术的价值只能体现在其文化和养生方面。

    2崆峒武术文化

    崆峒武术文化指生活在以崆峒山为中心的平凉地区的人类创造的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笔者从文化学、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武术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探析崆峒武术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并對崆峒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梳理,揭示出了崆峒武术英勇有为、刚柔并蓄、海纳百川的鲜明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与和合的文化精神内涵,结合和谐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认为崆峒武术走文华发展之路是目前发展的最佳路径。

    2.1崆峒民族武风

    平凉为华夏边陲重地,是汉、唐等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这种特殊的军事要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频繁、持久的战争,战争导致了崆峒之人勇民族武风的形成。平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熏陶,孕育出了平凉地域崆峒人勇的民间武风。崆峒武术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历代兵戈纷争中叱咤风云的平凉武士、名将,历届武举会试中层出不穷的平凉武状元、进士,京剧与平凉地方戏中多姿多彩的武戏、武生,天桥、庙会、四合院中的民风武韵等至今仍使人津津乐道。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战乱纷争的政权更迭,在孕育了平凉地域多民族刚健尚武俗的同时,也给不同民族之间刚健武俗的碰撞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游牧、帝王与宗教共融的崆峒武术文化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频繁、持久的军事战争所带来的激烈而残酷的战场格斗,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农牧文化的长期互融,又为平凉崆峒武术文化的丰富和完善起到积极作用。从先秦到北宋时期,崆峒山所处的平凉地区有既宜农,又宜牧的自然条件,所以成了古代农、牧民族居地的交界地区和农、牧经济分布的过渡地区,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农、牧民族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常常以武力争夺这一地区。研究资料表明,崆峒地处泾河上游,在中国远古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以崆峒氏族、轩辕氏族为代表,炎、黄、伏羲出生于此,又在此建邦兴业。因此,农牧文化和古代帝王思想对崆峒武术的文化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促使了古代崆峒武术理论的形成。崆峒山有道教文化遗址、也有佛教文化遗址、还有三教共处一洞的文化遗址,在这厚重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孕育、发展壮大起来的崆峒武术,深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洗涤,这种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一个地区也造就了崆峒武术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而原始道家的一个很重要思想就是张广保教授讲的人体小宇宙,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最原始、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因此崆峒武术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出了崆峒山的和谐性和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反映了崆峒崆峒武术和合的文化内涵和崆峒武术英勇有为、刚柔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2.3以崆峒山为基地的崆峒旅游文化

    今天的经济来源于历史上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孕育着未来的经济。科学合理的开发崆峒武术文化旅游,将会给平凉带来带来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综合效益,同时崆峒武术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使崆峒武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单纯的崆峒武术文化不仅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而且也不容易让群众接受,单纯的玩山游水,也失去了现代旅游目的的最终追求。而发展崆峒武术文化旅游,将崆峒武术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产业化,扩大崆峒武术文化传播和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周边乃至国外的商业活动加入,可以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传承了崆峒武术文化,实现了崆峒武术文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双重效益。

    崆峒武术文化旅游根据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性和不可移动性、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地域来确定崆峒武术文化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开发层次;崆峒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点,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使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所有活动都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上古神仙广成子修炼得道于崆峒山,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曾西至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在《庄子》《史记》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西登崆峒山,司马迁以尝西登崆峒为傲,王符曾为崆峒留恋往返,黄莆谧隐居崆峒山采药著述。此外,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游雄狮、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康有为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派武术以“崆峒山”为依托,以“武术”为表现形式,具有释、儒、道文化内涵。它融合了道家的虚静无为,自然和谐的风格;包含着佛教中的禅定与浑厚;同时还具有儒家的治世之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内涵与风格。崆峒武术是五大武术流派之一,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而少林与武当武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年经济效益都非常庞大,崆峒武术与崆峒山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滞后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崆峒武术文化,以崆峒山为根基,道、儒和佛家文化为理论基石,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是平凉地区独有的宝贵财富。

    3崆峒武术与养生

    现代人的社会压力,尤其是都市里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处于和即将面临身体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的数量增大,心理不健康人群数量日益增多,而养生是亚健康人群和心理不健康人群的主选方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主题下,本研究从崆峒武术的特征、修炼方式、修炼目标、最高境界与道家、儒家、释家和医家的关联上透析了崆峒武术蕴含的养生观。从养生的时代性,崆峒武术包容的养生的理念剖析了崆峒武术养生的可行性。崆峒武术的养生价值外在表现健体强身、愉情怡性、修身养性的以气修、德养、治疗康复等方面,内在表现主要从崆峒武术的思想渊源、拳理准则、修炼要求、精髓内涵以及它与儒、佛、道和医学关系等方面。

    3.1崆峒武术本身的养生理念

    崆峒武术作为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德修养是它立身之本,修身养性是它重要特征。崆峒武术以武德修炼为首要任务,崆峒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崇尚道德、推崇伦理的文化属性早已融入在崆峒武术孕育和形成之中,使其从产生之始就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崆峒武术中的“武德”绝非仅仅是习武人的道德6的要求,如耳熟能详的“以艺显德”“练武先修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等。它是习武人应具备的道德伦理观的典范,并做为习武人的一种生生活理念而存在。崆峒武术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吸收了广成子和三皇道德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崆峒武术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体,它的修煉讲究刚柔相间、内外合一、形神兼,它的发力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上下相随,崆峒派养生功讲究“先天之气易稳,后天之气宜顺”,“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翻,髓翻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健,动作不疲,四肢健康,颜色如桃李”。崆峒武术门派的最高境界以练气为主,将道家创始人广成子的导引术“趺坐习静,以静制动”之法做为本门派的上乘武功,以意念控制气,意行而后气动,气到而后劲到。

    3.2崆峒武术与道家养生

    崆峒武术的高级阶段的拳种都与道家养生进行了很深层次的融合,使自身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道家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使崆峒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训练。据《史记》记载,广成子是在崆峒山修道成仙,在此期间,皇帝曾三顾崆峒山问到广成子人之长寿之法,王全真,明道成,在崆峒山问道宫四十年,这些道教名人在崆峒山修道成佛的故事,是崆峒武术与道家养生术渊源的最早记载,也是引领崆峒武术向养生发展的主要趋向。崆峒武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它的拳术训练中融入道家思想的很多理念,如崆峒武术习练者特别注重对内在功力的训练,即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养。

    3.3崆峒武术与儒家养生

    崆峒武术与养生相关还表现在崆峒武术的技击原则与儒家“中”“和”思想一脉相承。所崆峒武术的技击原则,体现的是一种技术习练规范。作为一种技击技术而言,崆峒武术突出体现了“稳字当头稳准狠”的特征,并与西方体育“狠字当头狠准稳”的基本原则形成鲜明对比。崆峒武术技击首重“稳”,与中国传统儒家“守中用中”思想达成深层次的吻合。具体而言,就是指在搏斗中要始终守住“中”,即重心平衡,从而处于一种有利于进攻,同时亦有利于退防的基本架势。另外,搏杀拼命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唯一标准,“以和为贵”才是人我共处的最高准则。崆峒武术的这一原则,无疑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有益于开阔胸襟,促进身心健康。

    3.4崆峒武术与医家养生

    崆峒武术的奇兵异器是崆峒武术的主要特点,奇兵器的技击都是以经络穴位为理论根据,因此在它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无数技艺精深的神医专家。同时崆峒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将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融入其中,形成了以抓筋拿穴、反关节为主要特征的崆峒武术擒拿技法,并广泛融入到各路拳技之中,形成了崆峒武术自身的特色。在战争时期,崆峒武术的修炼者在抵御外族入侵和与自然抗衡过程中常有流血事件发生,崆峒武术习练者逐渐就将经络穴位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崆峒武术特有的医疗保健理论和治疗技术。这些医学知识在后来的崆峒武术习练者中逐渐传播,就具有了明显的保健养生作用。此外,崆峒武术还根据人体发育、成长、衰老规律的阶段性特点,崆峒武术学习过程都有一个从青壮年的“三分养七分练”到中老年的“七分养三分练”并逐渐转向以养促练的过程,练武虽为防身,但实际上是练多用少,平时练功就是健体强身、益寿延年。正如拳著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3.5崆峒武术与释家养生

    崆峒山有道、佛、儒共融的石洞,崆峒武术的创始人曾师从少林寺,崆峒武术中也有易筋经修炼方法。易筋经是少林武术中的一项内容,更多地用于伸筋拔骨,舒筋活络,是佛門最常见的一种健身和修行方法。崆峒武术创始人将易筋经做为自己门派的一种主要养生方式,崆峒武术秘籍修炼中将达摩易筋经做为自己的一门秘传武功,非本门宗亲弟子绝不传。崆峒武术除强健筋骨的健身作用之外,也讲究练武参禅的内容。所谓“以武释禅”,崆峒武术将佛门参禅的内容融入练武过程,形成了崆峒禅,是崆峒武术特色体现。佛者的“慈悲为怀”即爱心和无私奉献,在崆峒武术中的体现就是“不轻易出手”的谨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古道热肠、“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身先士卒等,体现了高尚的武德修养。

    综上所述,崆峒武术从孕育它的土壤、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内涵,和其套路产生、形成和发展中都包含着庞大的养生思想,它产生之地就是一个养生土壤很浓厚的地域,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注重修心养性,无论其技击所需要的功力训练、方法理念、指导思想,都有着浓厚的养生思想。崆峒武术与养生的结合,无论是简单的养生术的移植,还是部分训练手段的融合,抑或是观念性的改造,对于崆峒武术的自身发展来说,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都会给崆峒武术的发展带来的益处与实惠。

    推荐访问:崆峒 武术 文化与 养生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