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时间:2023-05-27 15:3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手段是劳动实践,人类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制度与科技创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多篇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富有前瞻性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在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归结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内容及手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等四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以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看待整个世界,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问题的认识,强调外在自然的制约性和根源性,同时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创造作用。首先,人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恩格斯也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之子,“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其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提供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提供丰富的食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再次,人与自然关系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人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同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意识,人类不是单纯地依附自然,而是人类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劳动实践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如驯养动物、植树造林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者。

    二、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手段是劳动实践,人类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共处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唯一的中介手段。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与自然进行持续的永恒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就是人的劳动。没有人的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无法进行。劳动是一切历史的起点。“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

    人是具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通过劳动实践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的这种利用和改造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4]对于人们的行为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后果,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5]“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但是他们从不单纯地谈论人与自然关系,而是将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分析。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状况影响着人们进一步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而对自然的进一步改造也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注意到了自己生活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从社会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马克思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创造新生产力方面的空前成就,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看到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对自然的严重破坏。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其实质来说,是资本和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家对自然的疯狂占有。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不可能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可能考虑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给自然界带来的长远的破坏性后果,相反,他们会不惜牺牲一切对自然力进行尽可能多的开发和对资源进行尽可能多的消耗。[7]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工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工作生活,这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是人与社会关系出现了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的厂区和工人生活区环境状况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正常,倒不如说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不正常。”[8]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制度与科技创新

    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的原则,坚持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统一的原则,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除资本对人和自然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消除生态破坏的根源,才能使自然界真正复活。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很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影响和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人可以借助于科学技术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也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改善生活条件和文明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异化和偏差,科学技术已变成“破坏环境、耗竭资源的恶魔”。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顾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要从自然物质进程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必须正确地应用科学技术,必须把它所产生的最近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统一起来。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指出,导致异化和偏差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不先进,而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克服科学技术偏差的途径就是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并适时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即变革 “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综上所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是从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切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今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出发,郑重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构想。这个伟大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形成这一发展理念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今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2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6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

    [7] 杜向民等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40-41.

    [8] 吴金海.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作者简介】

    李春艳(1985-)女,朝鲜族,吉林省图门市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浅谈 文明建设 生态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