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时间:2023-07-04 15:3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苏轼文论;佛教禅宗;随物赋形;妙悟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他幼承庭训,学养完备通达,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各领域皆卓然有成,继欧阳修后担负文坛盟主之任,宋代的文、诗、词发展由他而达到了高峰。他所处的北宋时期佛教盛行,文人多受佛教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与熏陶,苏轼汲取禅宗思想来面对人生,表现出坚定、乐观、旷达的人格;而其文论思想更是与佛教禅宗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我就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苏轼文论思想中所强调的空静境界正是他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熏陶的产物

    从苏轼诗文看来,禅宗文献及华严学说在其创作中有深刻表现:他的诗词中多宣扬的无心无念,物我一如,荣辱齐怀等观念,就是他从禅宗思想中接受的主要内容。在文艺理论上,苏轼认为文以“达意”,这种与儒家“明道”文学观的区别,显然是佛禅心性理论对他的影响。禅宗强调排除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恢复到单纯空明的“本心”状态。受这种心性观的影响,苏轼认为诗之韵味得自诗人内心的空静,“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苏轼还认为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反照外物,“能如水镜以一含万,则书与诗当益奇。”空静是最高的境界,它能“了群动”、“纳万境”、“以一含万”。表面平淡无奇,却内蕴深不可测,变化万千,表面一片虚无,却容纳了万千气象,勃勃生机。这种空静境界,实际上是苏东坡追求自然平淡,不雕不琢的美学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苏轼认为,“空静”能使主客体构成一种最佳精神状态。他在“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与心,不形于手”。并把“道”与“艺”的关系转化到实际创作时的“心”与“手”的关系。在艺术思维的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象和语言文字。这种体察精细深微,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观点。

    二、禅宗美学的思维特点使苏轼提出“随物赋形”说,也对苏轼的艺术审美观和人生观等有着重要影响

    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在苏轼的作品中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的精神,因而造就了其作品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风格特点。苏轼援引禅宗美学“见象而离相”的理论,形成了以寓意于物而又不滞于物为主要特征的诗境特点。而这主要是由“随物赋形”说和苏轼在其作品中所渗透的宠辱不惊,冷静旷达的态度这两方面所体现出来的。“随物赋形”主要是指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就是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互通情志、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而激发出苏轼这种旷达冷静的人生观背后的原因正是佛教禅宗对其思想的巨大影响,在“心外无物”、“以心为镜”等佛家思想的笼罩中,苏轼做到了文章的开阔,人生的开阔,随心所致,对文学和人生都抱有“玉事天成”,“随理而至”的哲学和原则。

    三、苏轼文论思想中的妙悟说也是源于佛家禅宗思想

    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妙悟这一文学理论后,苏轼和黄庭坚等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苏轼认为要靠妙悟才能掌握别材别趣,其中“以禅喻诗”就是其方法。妙悟本是佛教禅宗的术语,指对佛法的心领神会,在此借此来作比喻诗歌艺术的特殊规律(即别材别趣),也是难以具体言说的,只能靠各人自己去妙悟。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他认为“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对严羽的这一文论思想是表示赞同的。由于苏轼对于佛家禅宗思想的熟悉和自觉与不自觉的熏陶,他提出“以禅喻诗”理论作为他对严羽妙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禅喻诗”?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苏轼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使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这样,他就使得以禅喻诗进入到了诗的本质层面上来,由此导出后人“诗禅等一”等等的说法,这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所提倡的空静之心以观文写文;以反理性、尚自然为特点的审美哲学——“随物赋形”说及其人生态度,和妙悟说都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我们在探讨苏轼文论思想的同时也应该十分重视佛家禅宗思想在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迟宝东,试论佛禅对苏轼词之影响[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范学琴,从《前赤壁赋》看佛禅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8卷第3期.

    [3]邝文,略论苏轼的禅宗思想及其对其诗论诗作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版.

    [4]蒋述卓,刘绍谨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余一繁,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推荐访问:思想 佛教 文论 禅宗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