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及其文字学思想

    时间:2023-07-07 18:0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一、白川静及其学术著作介绍

    白川静是日本著名的汉字学家,他的研究立足汉字学,横跨考古学与民俗学,旁及神话和文学。他透过卜辞金文的庞大研究业绩,对汉字的体系与文化源流系统性、独创性地提出丰富又生动的见解,在日本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本土的文字学研究也有着独特的借鉴作用。

    白川静1910年出生于日本福井县,1943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1948年发表首篇论文《卜辞的本质》,1962年以论文《兴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1974年陆续发表《说文新义》15卷,期间开始为一般读者出版《汉字》、《诗经》、《金文的世界》、《孔子传》等普及性读物,1984年出版《字统》,1991年出版《字

    训》,1996年出版《字通》,2004年因其在古文字领域研究的杰出成就而被日本政府授予“日本文化勋章”,2006年10月30日病逝。

    白川静主要著作包括《说文新义》15卷、《金文通释》9卷、《白川静著作集》12卷,以及《字统》、《字训》、《字通》等字书。

    《说文新义》根据已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其他资料,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新的考释和解说。自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孙诒让、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等古文字学家都尝试运用新出土资料对《说文》进行互证性研究,但是白川静首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金文通释》是作者关于两周金文的讲义,从1962年开始陆续发表于《白鹤美术馆志》上,至1984年发表完毕,共分56辑。2004年再版时,作者进行了适当的改订和补充,增加了新出土带纪年铭文的考释,并依此改订了一些旧稿的编年,又追加了一卷商代金文札记。此书广泛吸取《两周金文大系》(郭沫若)、《商周彝器通考》(容庚)、《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等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吸收日本赤冢忠、佐藤武敏等学者的论述,广收慎取,考释非常精到。其体例为:首先罗列器名、时代、出土、收藏、著录、考释、器制(带照片),接着是铭文的拓片,然后是铭文的考释。考释部分列出前人的各种论述,从各种角度进行考释。

    《白川静著作集》共12卷。第1卷包括《汉字》、《汉字百话》、《汉字杂识》;第2卷包括《汉字的世界——中国文化的原点》、《汉字的思考》;第3卷包括《文字逍遥》、《文字游心》;第4卷为甲骨文和商史卷,包括《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卜辞的世界》、《殷史丛考》;第5卷为金文和经典,包括《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尚书札记》、《尚书洛诰解》、《关于尚书大诰篇》;第6卷为神话和思想,包括《中国的神

    话》、《神话与经典》、《关于吕刑系统书篇》、《楚辞天问小笺》、《孔子传》、《周公旦》;第7卷为文化与民俗,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民俗》;第8卷为古代的文学,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学1——从神话到楚辞》、《中国的古代文学2——从史记到陶渊明》、《屈原的立场》、《楚辞丛说》;第9卷为诗经研究1,包括《诗经I》、《兴的研究》;第10卷为诗经研究2,主要是《诗经研究通论篇》;第11卷为万叶集研究,包括《初期万叶论》、《后期万叶论》、《万叶集与比较文学》;第12卷为杂纂,包括《中国学研究法》、《汉文论文四篇》(《诗经蠡说》、《西周彝器断代小记》、《再论蔑历》、《古代文字学之方法》)、《关于三部字书》、《附记三篇》(《芦北先生遗事》、《学问的回忆》、《我的履历书》)、《简历与著作目录》等。

    《字统》主要探明汉字的起源形体及其意

    义。通过探明字的初形初义,追踪后来字义的推移,进而探求语言文字史的发展。为了解释字的初形初义,尽可能举出最古的例子来证明,并以同样的方法追溯字义的发展,整理汉字发展史的状况。《字统》为了明确这个出发点,首先开始系统的字源研究。《字统》的排列形式是按照汉字的日语读音,以日语五十音图的顺序进行排列。

    《字训》主要通过阐述日语引进并固定下汉字训义的过程,探求这种转换的合理性。汉字经过朝鲜传到日本以前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字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字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传到日语中的汉字,产生了一字多训和一训多字的现象。日语通过汉字的多义性扩大了自己的语义,同时通过一训多字为同训收集了多种字义。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日语的含蓄性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因此日语在表达上有重视文字选择的倾向。《字训》意从日语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中,探求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古代日语词典或词义词典,其目的是探明汉字与日语表达的契合点。

    《字通》在兼顾汉字的字形学研究以及汉字日语训读的基础上,主要阐明汉字的使用方法和字义。所收词语大多是两字连文,并以此阐明字义的发展。本书首先解释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然后列出这个字的日语训读,接着阐明它的声系并列出同声字,最后是两字词语的解释和下接语的举例。为了便于理解词义,本书非常注重例句的选择,征引的例句涉及经史子集各个领域,遍及各时代作家的名作。没有例句的词汇加上简单的解释以供参考,下接语多选自《佩文韵府》。附录中有日语常用汉字和人名用汉字一览、同训异字表、平仄一览、中国古代名家以及书名解释等。

    中国内地语言文字学界对白川静著作的翻译和研究非常少,据笔者统计只有下面几种:《日本的中国学家》{1}有简短介绍;著作的翻译有《西周断代和年历谱》{2}、《金文通释选译》{3};研究论文有《白川静〈金文的世界〉的翻译与校补》{4}、《白川静〈金文学史〉的汉语文字学成就》{5}等。台湾的语言文字学界则对于白川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翻译出版的著述有:《诗经研究》{6},《甲骨文的世界》{7},《中国古代文化》{8},《对于训诂的思维形式》{9},《说文新义》,《金文通释》{10}及《怀念董作宾教授》{11}等。

    二、白川静的古文字学思想

    (一)白川静的文字学理论特色

    1.对于“六书”中转注和假借的独特理解

    在传统的“六书”理论中,转注和假借被大多数人认为不是文字的构成原理而是文字的使用方法,但白川静有不同的理解。

    假借,《说文》所谓“本无其字”是指不容易用形状来表达的字,比如代词、助词或否定词等,“我”、“也”等字属于这个范畴。“我”是锯,“也”是水器匜,这些字不用作各自的本义锯、匜,而只用作假借义。因此已经失去了字的本义,不是临时的假借字,是本来假借字,《说文》总结为“本无其字,以声托事”。白川静认为假借是使用假借法而造字,也应该是造字法。转注,《说文》“建类一首”指建立部首,根据限定符号之外、以音符为主的文字系列来研究字的构造。白川静认为,“各”是祈祷神灵降临之意,以此为意符的字有彳各 、格、恪、客、愙。祈祷时神圣的氛围叫做“容”,欲、浴、俗、裕等是其系列字。殴打架尸(人牲)来避邪叫“放”,保存的头骨叫“敫”。多在边徼(边境)举行祈祷仪式,檄、曒等字都继承了“敫”字的声义。“眞(真)”是表示颠死者的字,为抚慰其灵魂而郑重地举行仪式,寘、填、镇、慎、瞋等均为继承了“真”字声义的系列字。从部首法看这些字,各自属于不同的部首,并不表示其自身的系列,使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转注法,可以恢复它们的系列。白川静认为转注是以意符体系的方法来补足部首法欠缺的造字法。

    2.将汉字纳入体系研究的视野,以字群的形式对古文字进行整体性研究

    白川静通过文字系列的研究,确定字的形义,先后写出了关于口()系列字的《释史》,关于文身系列字的《释文》,关于“”系列字的《释师》,关于古代巫术、媚蛊相关字的《媚蛊关系字说》,关于“南”字形的《释南》,关于军礼“蔑曆”字义的《蔑曆解》等著述。白川静把所有的文字放在各种体系中研究,寻求它们在声义等方面的关系,这是“白川文字学”的最大特色。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古文字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独树一帜

    白川静认为文字学应该首先放在古代人类学的基础上来论述,文字学是古代人类学的中枢,同时古代人类学又是文字学的表现内容,两者互为表里;文字的体系,对于文字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意识体系,具有表象的意义。比如关于古代的罪恶观和法律的起源等问题,虽然有像《尚书·吕刑》等古代文献对此进行了阐发,但《吕刑》篇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且对于法律的起源形态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白川静从文字学方面,根据狱讼关系和罪辜关系的系列字进行独特理解,得出了比较接近实质的结论。他认为,“法”的初文写作“灋”,“灋”中所含的“廌”是叫做解廌的神羊,有重大犯罪时要使用神羊进行审判。《墨子·明鬼》中记录了在齐社举行审判的实例。在胜者的神羊身上,加上表示神灵祝福的心形文身,其字是“慶”,金文字形作、等。败诉者的羊,把其人和审判时向神灵宣誓的器物口()去掉盖子的凵形一起丢到水里,这个字就是“灋”。“去”古代写成“厺”,“去”就是祓除。“灋”在金文中也用作“廃”的意思,废弃然后祓除是因为把罪恶看成污垢,罪恶对于神灵来说是污秽。像祓禊一样,把这些东西丢在水里冲走,表示祓除和清洁的意思。罪不至死的犯人,被当作牺牲供奉给神灵或被当作奴隶使用,这些犯罪者被施以黥刑或被施以刺割眼睛的刑罚。“臣”、“民”都是被弄伤眼睛的人,“童”、“妾”则是额头上刺青的人,他们都是被供奉给神灵的牺牲,甲骨文中可以见到为河神纳妾的记载。所以说“罪”在本质上是相对于神灵的概念。

    (二)白川静文字学的体系研究法

    白川静认为古代的汉字如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观念习俗等现象,所以有必要从古代社会文化的各个角度分类系统地理解汉字。也就是说把每个汉字放到各自的体系中去解释,形成具有形音义等方面都有联系的字群,并把这些形成体系的文字叫做系列字。白川静

    的古文字研究大概可以总结为下面一些字群。

    1.载书系列字

    白川静认为古代祝告以及盟誓的文书叫做载书。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中,多见从“口”的字形,《说文》中以为是口耳之口,而白川静认为“口”的原型是,为“载”的初文,读音同于“载”,日语的音读为“SAI”,是盛放载书的器物的形状,称之为“祝告之器”。“曰”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作稍稍打开器盖之形,强调器物中盛有载书。白川静认为文字是古代巫师为了记录祈祷仪式才形成的,含有“口”、“曰”、“言”“音”字形的会意字以及早期的象形字都是与载书相关的字,后起的形声字除外。口、曰、兄、君、命、若、如等字表示祝告之器和祝告之人;召、各、谷、咎等字表示神灵应祝告而降下;告、史、事、右、可、名、呈等字表示祝告之法;古、固、吉、吾、周、咸、含、合等字表示隐藏和保护祝告之法;舍、害、言等字表示毁坏祝告之器;品、襄、靈、嚣、哭等表示排列祝告之器;唐、商、矞、高、哀、和等表示祝告地点;司、啓等表示打开祝告之器。

    2.巫祝系列字和占卜系列字

    商代的鬼神信仰非常兴盛,巫祝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占卜是重要的活动,这是汉字产生的原始动力。白川静认为巫、筮、若、匿、如、夭、笑、吴、而、需、令、巽、兄、祝等字都是巫祝的形象;卜、占、鼑(贞)、卦等字都与占卜相关。

    3.宗庙系列字和圣器系列字

    白川静认为“宀”部首表示的不是普通房屋,而是宗庙。宗、廟、客、安、完、冠、寛、宥、家、賓、宿、容、寡、寇、寢等都是与宗庙相关的字。兵器或圣器必须进行修祓才可以使用,营建建筑物或制作器物时也要施行祓除的釁礼。“成”甲骨文字形作,从戈从丨,戈作成时为了辟邪而加上緌饰;“咸”字从戉(钺)从口,“口”是祝告之器,加圣器——钺以保卫祝告,加钺完成缄封;“戒”从戈从廾,廾为双手之形,双手高举戈形,有警戒之意。圣器的系列字有成、咸、威、滅、祕、戒、哉、臧、吉、王、士、父、尹、君、宰、侯等。

    4.祭祀系列字和祼鬯系列字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古代社会中最重大的事情。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原始宗教非常盛行,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无处不在。祭祀是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仪式,如卜辞和金文等最古老的汉字都是记录祭祀的工具。白川静认为祭祀的系列字有史、事、使、吏、祭、祀、有、宜等。史、事、使、吏是祭祀的使者,祭、有、宜与祭肉有关。祭祀时,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不可或缺的东西是鬯酒,以鬯酒进

    行清洁的字有敢、嚴、侵、祲、釁等。

    5.神梯系列字和圣域系列字

    “”在甲骨文中写作、,白川静认为是神灵赖以上下的神梯,从左“阝”部首的字均与此相关。神梯系列字包括隂、陽、陟、降、除、隐、際、隙、隔、阿、限、陋、隊、墜、防、隈、陳、隘、陵等。“隂”、“陽”表示在神梯前进行招魂的仪式;“降”的甲骨文字形作,从从夅,“”是神灵降临的神梯,“夅”是“步”的倒文。白川静认为“土”是堆土而成的土地神之形,是“社”的初文;“才”是圣域的标志——树杈之形;“封”是神灵所凭依的社树之形。其他表示神灵所在圣域的字还有在、廷、者、禁、坐等。

    6.生子系列字和文身系列字

    白川静认为“字”表示孩子出生后要在家庙举行报告孩子出生的仪式,并在这时起字;“育(毓)”的甲骨文字形作、,完全是女人生子的整体象形;“保”的金文字形作、等,象反手负子于背。其他与生子相关的字还有名、產、孟、存、棄、褒等。古代男子成人以后要进行文身才可以成为家族的成员,“文”的甲骨文字形作、,为正面人形的胸部加文身的象形,表示文身的字有文、彣、彥、颜、斐、章、彰、奭、爽、

    爾、凶、兇、匈、胸等。

    7.盟誓系列字

    盟誓是争取朋友孤立敌人的手段,自古以来被广泛地应用。盟誓是相关双方在神灵面前进行的盟约,“盟”的甲骨文字形同“血”字,字形作、,象器皿中有牲血之形。白川静认为“盟”字从明从血,“明”指神明,表示在神明面前歃血为盟。“誓”从言折声,卜辞中有的字形作折矢之形,表示在神灵面前折矢为约;“哲”字的立意与“誓”相同,只是从言与从口的区别;“知”字从矢从口,表示在神灵面前祈祷并盟誓。这些都是有关誓约礼仪的字,与盟誓有关的字形有矢、折、誓、哲、質、劑、則、智、贼、盗、赎、契、约等。

    8.修禊系列字与圣火系列字

    古人在重大的神事活动之前,要在水边清洁身体,以避邪除恶。表示以圣水进行修禊祓除的字有攸、修、滌、先、前等。“攸”的金文字形作

    、,白川静认为字形的意义是从人的背后以圣水清洁身体;“修”从攸从彡,“攸”表示祓禊,加“彡”表示清洁的样子。古人的心目中,火是神圣的东西。与圣火有关的字有火、主、叜、燮、熒、烖、密、烈、光、炎、粦等。“主”小篆字形作,《说文》认为是“灯中火主”之形;“叜”字从宀、火、又,“宀”代表宗庙,“又”是手,在宗庙祭祀时手持圣火的人只能是耆老,所以“叜”是“叟”字的正字。

    9.狱讼系列字和刑罚系列字以及徒隶系列字

    关于狱讼系列字,前面已经举了法、去等字,还有獄、曹、訊、亟等字。白川静认为“狱”字从言从二犬,言是向神灵盟誓,二犬是向神灵贡献的犬牲,以此进行裁判。“辛”字形是带把手的大针,用以文身;“憲”字形的上部是“害”,也是带把手的大针之形,用以刺割罪人的眼睛,所以有刑罚之意。表示刑罚的系列字还有辜、辥、刑、刵、辟、黥、執、圉、報、械等。“童”、“妾”上部均为“辛”形,表示受过刑罚的男女,被当作神灵的奴仆使用;“民”字的金文字形作、,刺割眼睛之形,同样是奉献给神灵的奴仆。表示徒隶系列

    字还有臣、宦、竪、賢、俘、奴、僕、隷等字。

    10.死葬系列字和鬼神系列字

    “死”的甲骨文字形作、,从歹从人,白川静认为“歹”为残骨之象,“人”好像是向残骨参拜之形,祭奠死者之意。古代社会的葬俗中,人死之后,首先把尸体丢弃在草丛中待其风化,然后安葬风化后的人骨,一般采取二次葬的形式。“化”字从人从匕,甲骨文字形作,死人倒错之形;“久”字以木支撑尸体之形;“真”旧字作“眞”,从匕从県,“匕”为“化”的初文表示死者,“県”为“首”的倒形,合起来表示因疯狂而死亡的人;“尸”甲骨文字形作,象尸体横卧之形,“屍”字的初文;“哀”字为在衣襟部挂上收藏祷文之器——口,给死者招魂之形。其他表示死葬的系列字还有葬、匛、顚、塡、瑱、鎭、愼、瞋、莫、墓、寂、屍、襄、袁、衰、喪、展、屋、亞、遷、僊、票、沈、泛、窆、浮、流、氾等。

    “鬼”甲骨文字形作,象鬼之形;“畏”甲骨文字形作,为手持咒杖的鬼形;“異”甲骨文字形作,鬼头人举起双手之形。白川静认为:“所谓鬼,本来大概是称呼风化人尸的词语。相对于人鬼,自然神称为神。神为电光之象神格化了的东西。两者合起来称为鬼神。”{12}与鬼神相关的系列字有鬼、畏、異、戴、翼、冀、魃、倛等。

    11.媚蛊系列字和咒灵系列字

    媚蛊作为诅咒的巫术一直流行到汉代。“蛊”字见于卜辞,为会意字,字形作、,把虫放于壶中埋入宫室地下进行诅咒。白川静认为击杀蛊虫使之失去效能的字是“攺”,甲骨文字形作、,“攺”是叫做“改”的仪式,击杀蛊灵可以防止诅咒废除不祥。诅咒效力的根源是叫的精灵,使用这种诅咒力的巫女是,即“媚”字。“夢”、“薨”等从“苜”的字表示因为的诅咒而惑乱睡梦中的人,有时甚至于死亡。古代战争的胜负也取决于这样的诅咒力,所以战争时带着媚女使之实施巫术。战胜时要杀掉媚女,以封禁其诅咒力,叫“蔑”,初文作。媚蛊系列字有

    蛊、攺、眉、媚、微、敖、傲、徵、蔑、夢等。

    “祟”的甲骨文字形作,白川静认为是有毛的灵兽之形,并称之为“咒灵”。“殺”、“弑”所从的“杀”也是咒灵之形,击杀咒灵以祓除灾祸。咒灵的系列字有祟、隷、救、殺、弑、蛇等。

    12.犬牲系列字和道路系列字

    犬在古代多被用作牺牲,白川静认为以犬血清洁器物实施衅礼的字有器、猷、獻等。“就”字的“京”表示京观,“尤”是建筑落成时所使用的犬牲;以犬牲祭天的字是“類”、“禷”。犬牲系列字有犬、犮、拔、伏、突、哭、器、厭、猒、戾、獄、猷、獻、默、類、禷、敬、就等。

    “道”的金文字形为,从行从首从又,白川静认为表示的是携外族人的头颅实施除道之礼;“途”为除道时所立的“余”(大针)形;“路”为除道时神灵降临之形;“術”从行从术,“行”是十字路口,“术”是灵兽之形,表示在十字路口举行祈祷行道安全的仪式。道路系列字有道、導、路、途、除、徐、御、術等。

    13.城郭系列字和军礼系列字

    白川静认为“京”是建于军营或都城入口的京观之形;“邑”字从囗从巴,“囗”指由城墙围绕的外郭,“巴”是跪坐的人形,意为城邑、都邑;“郭”、“庸”字的原形为 、,象城郭之形,为“墉”字的初文;“城”字金文字形作,从成声。“或”字,从囗从戈,意为武装起来的城邑,是“國”的初文。城郭系列字有:邑、都、城、衛、

    圍、京、庸、墉、郭、或、國、域等。

    白川静认为古代的军门之前要竖起树木,写作“禾”,从“禾”的字都与军礼相关;为行军时携带的祭肉之形,从的字形也与军礼有关;“戲”的金文字形作,从从戈, 为虎头人坐于豆形台座之上,以戈击之,为古代军中的游戏。军礼系列字有禾、和、休、厤、曆、歴、取、師、帥、官、館、追、遣、歸、戲、劇等。

    14.农耕系列字

    农耕是由社稷之神所支配的,白川静认为“稷”是社稷神的替身之形,后来被当作周人的始祖;“年”是头戴“禾”的人形,是谷神;“台”的初文是,“協”的初文是,都是有关祭祀农具以祓除妨害丰收恶灵的字;“辰”的甲骨文字形作,象蜃蚌等贝类之形,古代被用作除草的农具,所以“農”字从辰。“力”的甲骨文字形作

    ,象农具耜形;“加”是用祝告之器“口”清洁农具以求提高生产力的仪式;“嘉”的金文字形作,表示祓除清洁农具的仪式时同时击鼓;“静”是以丹青祓禳农具的神圣礼仪;“啚”的甲骨文字形作,为仓廪的象形,“鄙”是指用于农耕的土地,把这些耕地记录下来是“圖”。有关农耕的系列字有年、委、辰、農、蓐、龢、加、喜、嘉、台、始、協、稷、畟、力、靜、啚、鄙、圖等。

    15.歌谣系列字

    古代祭祀或者祈祷时,伴随着某种韵律唱出的语言是最原始的歌谣。白川静认为“可”从口从丂,表示以树枝苛责祝告之器以祈求愿望的实现,是“呵”的初文;祈祷时发出的声音为“诃”,是“歌”的初文。“谣”的初文,由向神灵祈祷的语言和祭肉组成,是祭祀时的祈祷词;“讴”字从言區声,“區”是在隐秘的地方排列诸多祝告之器形,从“言”表示祈祷时发出的声音。与歌谣相关的系列字有可、诃、歌、讴、谚、诬、诗、诵、谣等。

    三、白川静古文字研究之不足

    白川静的古文字研究非常具有特色,成一家之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值得商榷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字符号的图像化理解导致会意字的范围过于广泛,把一些非常简单的形声字解释为复杂的会意字。

    汉字来源于图画的符号,同时又与原始宗教有关,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它的初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文字字形中有时候有很多无形可象的饰笔、符号等,这些符号与字的音义没有任何关联。白川静过多地把纯粹的文字符号看成“图像”或者“图画”,并以此方法来考释一些古文字,把很多后起的形声字当作复杂的会意字,把它们看成一幅幅的图像,产生翩翩的联想。

    (二)白川静对于“”的符号性认识不足。在孳乳新的会意字时,“”有时仅仅作为区别性符号使用。这种情况下“口”形具有实际的作用,作为会意字或形声字的部首,用以孳乳新字。古文字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语言的需要,不断地孳乳分化,为了制造新字常常使用一些区别性的符号。这种情况下,“口”只是作为一种孳乳新字的纯粹符号使用,并不表示某种具体的表象。而白川静一概认为是祝告之器形,字义均与祈祷盟誓相关联。

    “”有时作为装饰性符号,没有实际的作用,而这种符号作为文字的一部分逐渐被确定下来。古文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了美观装饰的需要或者书写习惯的不同,常常添加一种与音义都无关的符号或笔画。加“口”形实际上是一种字形的繁化,这种情况下“口”形只是与原字音义无关的装饰符号。对于这种以“”为装饰性符号的后起字形,白川静仍然错误地认为“”是祝告之器形。比如:高、商、周、啟、若等字,“高”字的初形为、“商”字初形为、“周”字初形为、“啟”字初形为、“若”字初形为,这些字的初形本不从“口”,祝告祈祷之义谈何而来。

    关于排列祝告之器的解释自相矛盾。比如“品”字,白川静认为是排列三个祝告之器,意为“各种祝告方法一起实施”。而在“临”字的解释中,白川静说“‘品’在金文字形中有难以确定的意象”。前后矛盾,由此看来祝告之器说即使白川静自己也不是很有把握。“高”字的解释也自相矛盾,白川静在字形解释中说“上部为望楼、楼观之形”、加“口”表示在门阙上进行祝告,但在《字统·序言》中又说“高是骸骨的象形”。

    (三)白川静经常使用民俗学的材料和观点

    来分析字形,但这种方法有时候是不适宜的。中国自古以来地域广阔,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也各不相同,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而且大多数这种风俗习惯已经消失,即使在考古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可能完整地知道当时的情况。使用这种民俗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字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白川静认为以“隹”为声符的背景是古代出行前要进行鸟占,鸟的状态可以预示人的平安与否,包括推、進、谁、唯、雖、维等字。虽然中国的上古时代有鸟占的风俗,但以上古的鸟占民俗来说明后起形声字声符所包含意义的解释纯属臆说。同样骓、锥、堆、碓、椎等字也是以“隹”为声符,但无论怎样臆想也和鸟占联系不起来。白川静对于这些字,也仅仅解释为“隹”声的形声字,没有以鸟占的民俗加以说明。

    注释

    {1}严绍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武王克殷之年研究》,1997年

    {3}曹兆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白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白冰,《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6}杜正胜译,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幼狮月刊丛书》1974年9月

    {7}蔡哲茂等译,巨流图书公司,1977年9月

    {8}加地伸行、范月娇共译,文津出版社,1983年5月

    {9}徐复观译,《民主评论》,1958年4月

    {10}周法高,《金文诂林补》,1982年

    {11}梁英茂译,《中国文字》,1965年12月

    {12}见《字统》第145页

    参考文献

    白川静《字统》,日本平凡社,1994

    《白川静著作集》,日本平凡社,2000

    《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通讯地址:250014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推荐访问:文字学 汉学家 日本 思想 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