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疫情防控
  • 思想汇报
  • 自查报告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教案设计
  • 范文大全
  • 中国古代政府理财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2023-07-13 14:2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上自先秦下迄明清,中国古代理财家不可胜计,卓越的理财思想灿若星汉,文章以中国古代重要理财人物为经,以其政策事功为纬,紧密结合理财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总结其理财经验和教训,萃取其理财思想精华,并总结出我国古代政府理财思想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期对当前政府制定理财政策,对国内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裨益,对人类应对金融危机有所启迪。

    关键词 政府理财;财计集权;量入为出;重农抑商;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 F8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4)05-0086-08

    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理财家不可胜计,卓越的理财思想灿若星汉,这些伟大的思想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不但曾经照亮古老的中华大地,也曾映照整个人类;不但各据时代以经世济民,亦将惠及子孙而利在千秋。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身处千年变世,面对风云际会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古代政府理财思想史进行研究与总结,不但会对当前国内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而且中国传统理财文化和经验也将对整个人类现代文明有所贡献,特别对于今天人类应对金融危机有所启迪,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政府理财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运筹与管理,但研究理财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再生产的过程,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会计控制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范围而言,古代政府理财除主要指对国家财政的治理之外,还意味着组织国民财富的生产、调匀及其分配与流通,以及贯穿于上述过程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本文所论中国古代政府理财思想是指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原则,主要包括财政、税收、会计等方面的思想、理论、制度和原则,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领域。本文以对历史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和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财思想为重点,以中国古代重要理财人物为经,以其政策事功为纬,并紧密结合理财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总结其理财经验和教训,萃取其理财思想精华。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社会,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权稳定,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政府理财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与调节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始终处在经济调整和改革的中心位置,理财政策的制订、实施与变革,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重大而直接,因此,历代改革大都首先从理财入手。改革过程中,一代一代理财家依据各自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时代需要,对先贤们的理财思想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理财成就,不但推动了当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后世理财者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以政治经济集权为目标的财计集权思想

    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要想维护其政治统治便必须保障对经济的统治,而要确保对经济的有效控制,首先就必须从建立健全严密的财计组织和制度着手。有鉴于此,历代统治者在不断加强政治集权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强化经济集权,并且为了实现经济集权,又必须不断加强对财政与会计部门的控制。所以,在国家机构设置中,财计集权始终是政府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并在整个集权控制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管子就有“利出一孔”思想,商鞅则实现了秦国财政的统一。为维护国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一时期初始形态的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在中央政务机构中通过确定财计部门的地位与权力来体现国王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周礼》中规定的财计制度正是封建国家通过财计控制达到经济集权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西周王朝的财会审三位一体的整体组织格局和九府出纳统归司会监管的财计系统设置,开创了中国财计组织和内部控制系统化的先河。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地方割据,相应建立了以中央财计机构为龙头的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的全国性财计组织体系。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经济实行更加严格地控制,以尽可能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使财计之权日趋集中。为了达到最高统治者皇帝对财政进行集权统治的目的,历代王朝不断改革政府的组织制度,在财计各组织部门之间建立起分权制衡的内部牵制制度,秦汉时期的御史监察制度和上计制度,唐代在三省六部制框架下实行的财计职掌五分管制度,都堪称我国古代财计组织制度设置的典范。此外,在宋代开国之初,吸取前朝藩镇割据、财权分散而导致政权覆亡的历史教训,三分宰相之权,改革财计组织,使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自成体系,从而把财权收归朝廷;至明清,财政、会计日益一元化,加之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掌管全国财计大权的户部,直接受皇帝控制,财计大权更趋于集中。即便分权其目的也在于集权,历代王朝大都通过组织制度设计巧妙地分事权于下而集财权于上。

    同时,为有效提高中央的决策能力和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能力,历代王朝又不断强化财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财计报告制度。溯自先秦以来的上计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至汉代被以法律的形式《上计律》确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工具,这对以后各个朝代的财计制度和会计报告都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唐宋以降至明清,历朝大都以编纂《国计簿》和《会计录》的形式为理财者提供较系统的财计信息,以便其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和控制。当然,从史实中可以看到,要落实财权集中于中央绝非易事,历代王朝开国之初都曾试图建立起完善的财计制度,这些设计严密的制度也曾一度达到经济集权、政治稳定的目的,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先治而后乱的历史周期律。尽管西周王朝中央财计组织和制度设计以完备著称史册,但由于分封制政体的制度环境影响,使得中央对诸侯国所拥有的财权难以有效控制,财权不能集中而最终导致王国的分崩离析;汉代前期的富商大贾与国争利,诸侯经济对抗中央并酿成七国之乱;而唐代藩镇割据则使唐政权由盛而衰,并最终酿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国古代由于财计失控导致国家分裂和灭亡的事例史不绝书。史实表明,失财计者失天下,得财计者得天下。中央集权型财计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强化是中国封建主义制度得到长期延续和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理财 思想 影响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