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兴衰的思考

    时间:2023-05-24 18:4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高峰低谷 ,起起伏伏发展至今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兴与衰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论述。

    关键词:古代技术;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G32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7—0210—02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人类封建社会技术成就也遥遥领先与世界水平。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期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科技领先水平”这一状况,基本上延续至康乾盛世。那么,为何始终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并没有促成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呢。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政治、文化、地域以及社会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技术就是在它独有的土壤中孤寂绽放,默默地演绎着兴与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正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先驱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中国技术史,从古代中国技术的兴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技术的独特之处。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了中国古代技术滋生的土壤同时也阻隔了西方先进科技的引进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东方是世界上最浩瀚得大洋——太平洋。中国的南方是东南亚半岛上的丛林山地。中国的西部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平原,古人要跨越它,困难重重。中国的西北则是戈壁沙漠。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沧海大洋与高山大漠形成的一个相当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国先民在这个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独自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且这个古老的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一直没有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迹。

    高山大漠阻隔了中国古人在技术上寻求外援的可能性,于是生存的需要逼迫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生存就要克服大自然赋予的种种困难,进而产生了技术需求。而需求才是技术发展的动力。从古代的燧人氏的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一化腥臊”(《韩非子·五蠹篇》);神农耒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易·系辞下》)到生铁的冶炼;再到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在这块封闭的沃土上技术智慧的闪烁。是这片独一无二的、流淌着长江黄河的两条母亲河的沃土,孕育了中国古代技术的文明。

    然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由于中国科技直接服务与封建社会的需要,封建社会结构本身就为它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极限。技术体系在封建社会中表现为满足封建王朝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提不出需求,技术就停滞不前了。

    这种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封闭,也产生了中国古代人民思想上的封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辟了中国长大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政治格局。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修万里长城,为统一的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科学技术缓慢进步,从未间断步入了历史上极为辉煌的盛唐时期。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思想使中国不仅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从思想上也形成了与西方的隔绝。长期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在封建统治者的头脑中渐渐形成了骄傲自大心理和无需向外界学习的傲慢态度。当英国进入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在中国国力已日渐薄弱时,中国统治者还在狂妄自大,处处以“天朝上国”自居。吹嘘中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形成的这种认识束缚着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头脑,眼睁睁也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中国国力已日薄西山,他们却未曾察觉技术的落后。

    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技术辉煌也抑制了中国近代技术的发展

    技术和文化似乎没多大关系,前者是工程师关注的对象,后者是人文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是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科学技术,古希腊重理论、爱辩论、爱游说、崇尚民主的文化产生的是理性科学。而中国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文化,使我国古代技术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古代对技术极为推崇。只有圣人才能有技术发明,普通工匠不是圣人,只能继承不能超越。中国古代技术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在传统文化中,“天”的含义是多重的,一方面指“天空”、“天然”,即自然;另一方面也指能够主宰人类命运的外在力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的一些最普遍的属性和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传说中的黄帝也很擅长技术发明,据说黄帝制造了黄钟。皇帝的妻子嫘祖还是养蚕制丝的发明者。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明显综合了科技发明者的形象。这表明远古华夏文化有崇尚科技发明和赞赏能人志士的特质。这应该是古代中国技术渊源不断的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了古代思想文化观念的某些特征。其中有些内容涉及技术活动,是先民技术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引自康熙为《耕织图》所做题词的前言),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要求人民劳作,也是先辈对那些不知自食其力的后人的劝诫。天子三推,拿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但同时也表现了古人的技术观念——崇尚技术,自食其力。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源远流长的根基。

    另外,从建筑文化上看,我国古代建筑大都体现一种生动的气韵,一种与周围的和谐,一种“天人合一”安祥宁静的心态。《大冶·全赋》是南宋文人洪咨夔所撰写的一篇有关冶金史的技术史文献。该赋以“化工之巧,莫穷其端兮”为全文结语,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值得借鉴。

    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验科学有许多成就以达到近代科学的边缘,但始终没有跨越。就是因为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是儒家思想。使中国古代经验的科学技术得不到高度的概括,是丰富的经验科学在发展到理论阶段是失去了型理论形态转化的契机。

    三、社会结构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技术结构取决于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对技术的需求,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统治阶级的需求为主导的。四大发明与农业和手工业等直接满足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创造发明不同,是为了统治阶级的统一大业服务的。纸张、指南针和印刷术直接用于通讯和交通,火药则是制造火器,镇压反抗,除去异端,保证统治地位的稳固而制造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秦以来,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统一的疆域、高度集中的行政控制、象征威严和最贵的宫殿、抵制外来侵略的万里长城、贸易交流以及统一的文化和信仰,这一切都需要有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力量、“敬授民时”的立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高超的建筑技术等等。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技术。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

    然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封闭性技术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结构的产物,所以也只能在封建地主经济结构这个特定的框架中发展。两千多年前,那些达官贵人,王孙贵族们用的奢侈品以及穿的华丽服饰,都需要高超复杂的技术。但高超的技术本身是封闭的,这种技术的封闭性,使技术只能在一个具体的行业内,以经验的方式传承发展,很难对其他部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技术的传承发展同技术的掌握者密不可分,他们靠言传身教去发扬技术。这样既限制了技术传播的范围,也容易是技术失传,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在当时先进的技术失传。更甚者是,这种为封建王朝服务的技术体系必然和大一统王朝的稳定联系在一起,随着王朝的崩溃技术体系必然被破坏,技术的发展深深陷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桎梏中。

    同时,由于在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局限,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不可能是高端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那么对自然事物的本质的探索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也可能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也可以作出些天才的猜测。因此,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这也是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产生在中国的原因之一吧。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但总结过去是展望未来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技术兴也罢衰也好,毕竟已经载入史册。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才是值得人们去探究且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些高超的中国古代技术是现代技术所不及的,至今还是谜团,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索吗?

    参考文献:

    [1]王前.风中静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思孟.科学技术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少白.科学技术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田苗)

    推荐访问:兴衰 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