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档案揭秘:抗战时期印度援华医疗队鲜为人知的往事

    时间:2023-05-24 20:2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这是保存在河北省档案馆的一份珍贵档案——《印度援华医救队代表巴思华、柯棣华访问记》。翻开这份尘封了70多年的老档案,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又感受到印度援华医救队在抗日烽火的战场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从报纸刊物和文学作品中走入我们内心世界的人物和事迹,曾经那样深刻地感动、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是什么样的呢?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今天,就让这份弥足珍贵的档案引领我们走进历史,从档案这一视角,揭秘抗战时期印度援华医疗队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获得国际援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宋庆龄和史沫特莱建议下,于1937年11月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希望印度国大党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物资,并派有经验的战地医生来中国援助。尼赫鲁在收到该信的当日,便号召全印度将1938年1月9日作为“声援中国日”,并决定向中国派遣医疗救护队。尼赫鲁亲自选定爱德尔博士任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并从许多报名者中选定副队长卓尔克及队员木克吉、柯棣尼斯、巴苏。印度援华医疗队自此产生。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报刊上出现时,最初名称有“印度国民大会党医药团”、“印度援华救伤队”“印度援华医救队”“印度救护团”“印度医药团”等。自1942年底起,才统一称“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登上英国客轮“拉吉普塔娜号”,途径科伦坡、吉隆坡、新加坡,于9月14日到达香港。香港各界人士为医疗队举行了招待会。9月17日医疗队到达中国广州,受到宋庆龄、何香凝及两千多名广州各界群众欢迎。9月26日,医疗队到达湖南长沙。随后又到汉口,叶剑英、凯丰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会见了医疗队的五位大夫。1938年10月,医疗队离开汉口沿长江而上,于11月22日抵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医疗队遇到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为表示医疗队成员热爱中国,谭云山教授应五位大夫之请,为五人取了中文名字(即在每人的姓氏后面加上“华”字),分别为爱德华、巴苏(思)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医疗队在长沙、汉口、宜昌、重庆均曾遇日均飞机轰炸,但他们在各地都坚持为伤员治疗。

    1939年1月22日,医疗队终于离开重庆赴延安,路易·艾黎受中国共产党委托,陪同医疗队奔赴延安。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到达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受到陕甘宁边区军民欢迎。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一间普通的窑洞会见了医疗队的五位大夫。在延安,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被分配到拐峁医院工作,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张村驿卫生学校任教,不久,因年老有病,卓克华、木克华相继返回印度。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提出到前线工作,获得毛泽东同意。1939年11月初,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自延安出发,赴抗日前线晋东南。他们抵达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总部。经过短暂休息,三位大夫开始工作,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拒绝了照顾,和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1940年初,爱德华因病返回印度。同年,柯棣华、巴苏华经批准,组织了一支流动医疗队赴晋察冀边区前线。在赴晋察冀边区的途中,他们参加了破袭平汉路的战斗。此后,两位大夫来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唐县,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接见。

    1940年5月,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战地报》的记者采访了柯棣华和巴苏华两位大夫,并将采访內容登载在《战地报》特刊的第一版,这就是《印度援华医救队代表巴思(苏)华、柯棣华访问记》。这份报纸几经辗转,现被保存在河北省档案馆。现将档案的内容公布如下:

    印度援华医救队代表巴思华、柯棣华访问记

    (一)领导印度革命运动的有哪些党派?(问)

    答:领导印度革命的是印度国民大会,国民大会表面上是没有党派的一个反英团体,实际则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里面主要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派别,这国民大会中过去是资产阶级占优势,今天无产阶级的力量已超过资产阶级的力量而处在领导地位了。

    现在印度的资产阶级没有任何独立的政党,他即以国民大会称为他的政党,用国民大会这一个空虚的名字企图取消各党派的存在。其他还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和工党、社会党,现在共产党、工党、社会党已结成了一个联盟和资产阶级作斗争,这于革命是有好多好处的。还有人民党其中央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领导,各占一半的势力,在各地方的组织上,如资产阶级的力量大时则资产阶级占领导地位,无产阶级力量大时无产阶级占领导地位。可是自从印度发生经济恐慌后,资产阶级于是便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以求得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剥削一些财富来救济经济恐慌,因此渐次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于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地位上也渐次低落下去了。除此以外各省还有小的政党,没有在任何政治纲领都公开与英国合作不愿意印度独立,他们想把印度建立成一个受英国保护像加拿大一样的自治邦。

    (二)组织援华救护队的情形及到中国两年来的经过?

    答:发起这种援华医疗队的理由有二:第一、中印两国有着很早的邦交和悠久的历史关系。第二、印度也是一个殖民地的国家,与中国有同病相怜的痛苦,兄弟的关系,所以自中国抗战爆发以后,便有人捐钱来帮中国抗战,可是当时没有什么具体的组织,如关于各种军火人力上的帮助为英国不许可,所以只有用医疗救护队组织带一些药品和器械到中国来援助中国的抗战。自从这个组织成立后,全印人民便广泛开展不买日货抵制日货运动。援华医疗救护队经济的来源则完全是由劳苦大众捐出,并没有哪一个资本家拿出过几元几毛来帮助。他们规定每年七月七日为“救中国日”,由一些小孩子们和劳苦大众用血汗换来的钱零星捐来的,捐钱后并赠给一面小型中国国旗插在胸前,骄傲的在大街上走着,印度人民关心中国的抗战还有两个好的例子:第一便是在去年尼海陆曾代表了全印度人民向中国访问。第二便是当援华医疗救护队离开孟买时,印度人民开了一个欢送大会并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万岁”等口号,由此可见他们对中国抗战的关怀。

    虽然英帝国主义有些不高兴,可是因为英国常说他怎样援助中国抗战,于是印度人民便抓住这点理由“为什么叫英国援助中国不叫我们援助中国呢?”来向英国质问,他也没有办法。

    在前年国民大会组织援华医疗救护队时,决定要继续到中国抗战胜利为止,并在国民大会里组织了“援华委员会”,以后此援华医疗救护队的一切需要都由此委员会供给。

    我们到中国一共是五个人,先由广州到长沙到汉口,参加了第六十四陆军医院,当武汉失守前一礼拜便撤到了宜昌,又参加第一陆军医院工作了一个很短的时期便决定到八路军来,经过西安先到了延安,到十八集团军医院工作。于去年十一月间离开了延安到这边来,这便是援华医疗救护队简略的经过情形。

    (三)对中国的抗战有何感想(问)

    答:记得在武汉时,我们与八路军尚未接触,那时国民党内部都充满着抗战的情绪,可是自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再和一些国民党内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谈话时,他们便表现了动摇犹豫,“究竟是抗战到底还是妥协呢”到了重庆时,一些大资产阶级虽然还喊着抗战到底,其实已放弃了抗战的事业,把自己的钱财运到外国,整天在那里坐着汽车,看电影看戏,好像太平无事的世界一样,在延安时还见到一些刊物,还在说抗战到底,其实并非出于内心。

    自从到了八路军来,才觉得抗战到底是不成问题了。他们在准备自己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力量,可是那些资产阶级却到处建立特务机关,制造摩擦发国难财,结果这些阴谋已完全被八路军打了个粉碎,因为这是全中国人民的要求,全中国人民要抗战,也必须有这样的伟大的群众力量才能抗战胜利。

    最后希望华中华南的人民也像华北这样组织起来,那时抗战胜利之日也为期不远了。

    这次采访之后,进入9月,百团大战爆发,经柯棣华、巴苏华要求,领导批准两位大夫到前线抢救伤员。在前线的十多天内,他们接收救治伤员近千名,每天为数十名伤员手术。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在任院长期间,柯棣华亲自手术2000多例,其中数十次是大手术。不久,皖南事变发生,柯棣华在军民誓约大会上用汉语宣誓:“与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迎接最严峻的局势,坚持战斗,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年的冬天,任远在执行任务时划破右脚腕,水和泥沙进入伤口,导致伤口肿胀,无法行动,医生诊断必须截肢。柯棣华得知后,每天三次为任远洗伤口、换药,一个月后,任远的腿奇迹般地痊愈了。

    1941年11月,柯棣華与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地的乡亲们称柯棣华为“中国女婿”。婚后二人育有一子,聂荣臻司令员为这个孩子取名柯印华。1942年夏,经江一真介绍,柯棣华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下紧张工作,柯棣华患有癫痫病,聂荣臻司令员曾多次劝柯棣华撤离前线,到其他地方治疗,都被柯棣华婉言谢绝,他说:“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这点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度发作,经抢救无效病逝,年仅32岁。晋察冀军区为柯棣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在挽词中说:“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成疾,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1940年10月,巴苏华赴延安,担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1943年7月,巴苏华启程回印度。随着柯棣华病逝,巴苏华返回印度,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的工作全部结束。

    1953年春,柯棣华的灵柩从河北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至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这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印度友人就这样长眠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时至今日,每逢清明人们都会陆续来到这里拜谒英烈,青石板的小路上,柯棣华的墓碑前铺满了鲜花和花环,人们在雕像前默默地伫立和默哀……长久以来,中国人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着这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国际主义战士。

    如今,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绿荫环绕,芳草如织,一片静谧,一片安然,这里的一切都在告慰着先烈,这里的一切都在见证着历史,见证着那段岁月。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医疗队 印度 鲜为人知 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