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心理学的困境与常识心理学的启示

    时间:2023-05-25 11:5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常识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考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心理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有助于匡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填平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鸿沟,加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加快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常识心理学;心理学困境;本土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志码 A

    人们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一个连续更替的过程,当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之后,科学心理学便取代了哲学心理学而成为心理学体系中唯一合法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分支。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之并存并持续发展,常识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

    自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之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实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科学发展及心理学家自身的局限,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面临极大的困境。

    首先,在本体论上,心理学研究预设了一个心理实体:在所有心理行为与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和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规律,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探寻这种实体性的规律。于是人们便追求一种对心理的形式化的解释,用对心理行为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用对理性思想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个体与人群的研究。这种方法注重心理的结构与形式,却忽略了作为心理行为的实际生活内容。于是便有了心理学对科学方法的渴望与追逐,以及心理学面对现实时的尴尬与无奈。

    其次,在认识论上,心理学遵循了自然科学“对象化”的研究法则。在这种研究中,人被物化,完全服从于理性的驱使,个体就像物理学家手中的磁铁、化学家试管中的化学试剂一样被动与无奈,完全没有了思想、情感、意志与欲念。于是也就有了人们对心理学家“辛苦”研究出来的所谓“有极大应用价值”的心理学理论的漠然与不屑。

    再次,在方法论上,心理学以逻辑实证研究为主,认为心理学的知识应是已经被证明了的知识。是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于是,心理学便由此背上了“没有心理的心理学”的恶名,心理学中的“方法中心”和“价值中立”也被认为有悖心理本真的倾向。

    正是由于心理学存在上述问题,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心理学往往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元素与整体的分离、实验与内省的分离、定性与定量的分离、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心理学家与民众的分离等。

    常识心理学也被称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并使用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自我意识,人们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心理生活经验的直观理解、解释和建构。因此,常识心理学是与人类共始终的。

    虽然常识心理学与社会个体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主流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认为“他们是外行的理解而不值得认真对待”。常识心理学之所以如此受冷落,是因为没有理清常识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常识与科学,诚如美国哲学家蒯因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是常识的继续。与科学相比,常识更模糊、多变,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通约的。常识并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壮大而消失,相反,常识从科学中汲取资源和营养。科学通过自身的普及而把科学知识变成常识,常识也会通过科学化进入并影响人的生活,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常识的概念和思维。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通过常识心理学来了解人们的心理生活,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试图通过常识心理学来重构实证的心理学。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常识心理学的问题上持反实在论立场,认为根本不存在常识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一类事物,人们也并不经历那样的过程,他们就像科学史上的“以太”、“燃素”一样,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取消,最终将被完善的神经科学所取代。其理由是:(1)常识心理学是一种适合人们常识生活需要的“常识理论”,已经存在2 500多年,长期以来,常识心理学解释行为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2)它不能很好地与其他成熟的科学理论整合;(3)常识心理学尽管有很长的历史,但它只在一些肤浅而狭窄的领域才有些作用,它不能解释知觉、学习、推理、记忆和精神病等现象,一些重要的精神心理现象在常识心理学的框架中还完全是神秘的。

    事实上,常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存在的一种历史形态,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常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挖掘和张扬,将使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所陷入的困境。

    第一,匡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心理学独立之后,就一直在向相对成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靠拢。如同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物理科学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心理科学把心理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心理现象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上的:一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绝对分离,研究者仅仅是旁观者、观察者,是中立的、客观的;二是研究者必须通过感官来观察对象,而不能加入思想的臆断和推测。心理现象的分类,分离了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分离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就导致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干预、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的培养和教育都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常识心理学则把心理生活确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提供了对人的心理的完全不同的理解视角。所谓的心理生活也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设定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彼此统一的,对心理生活的建构与认识是通过自觉、体悟而不是通过实证获得的。常识心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矫枉”,因为人的心理既有感性的浅层,又有理性的深层,只重视浅层的感性也会使人走向神秘与迷茫,而只重视深层的理性则会使人走向缺乏真实的虚无,两者的结合才是心理活动的本真。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都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应有内容。当代心理学只有融入常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才能看到人类心理活动的全貌。

    第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就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正是实证的或实验的科学,实证或实验的方法成为心理学研究是否科学、合理、合法的唯一尺度。虽然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也有内省、质化研究的方法,但在实证主义的“威严”之下显得微不足道。于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出现了为方法而方法的不良倾向,早期的行为主义和当代的心理学研究都存在这种“方法中心主义”的问题。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应谋求方法的多元化,单一的实证方法无疑会限制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学科性质也要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常

    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正好可以使心理学走出实证主义的局限而达至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方法中心”原则,常识心理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在研究过程中参照所研究的问题来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用研究方法来约束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建设精巧的方法程序和理论,只要能解决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当代心理学如果能够在常识心理学的启发下,以博大的胸怀来扩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就会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实证与体证的结合、实验与内省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客位与主位的结合,并最终达到追求客观性与追求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有助于填平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鸿沟,进而为心理学的学科统一奠定基础。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科学主义始终处于独霸地位。尽管人文主义的心理学家踌躇满志,试图通过强调人类心理与其他自然现象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使心理学成为更为人性化的科学而突破科学主义所构筑的心理学的小科学观,但实际上他们却根本无力填补与主流心理学之间的裂痕。常识心理学的出现再次给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常识心理学明确肯定了精神的实在性和自主性,这种肯定不同于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自由弘扬,而是以当代科学和哲学成就为基础所作出的理性阐明。虽然二者异曲同工,但前者似乎更具有说服力。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在通过确立精神或意识的本体地位来寻求科学与人性、科学与价值的结合,这便为克服当代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鸿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心理学发展至今也未摆脱分裂和寄生的命运,不过,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心理学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而非心理学学科的耻辱。如何使心理学不至于因连绵不断的内讧而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不至于因誓不两立的分裂而消散在其他学科的阴影中,从而建构一个大心理学观,无疑是心理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存续攸关的问题。而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通过常识心理学的化解,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学科的统合。

    第四,加强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升心理学的存在价值。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的理论,但当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时候却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心理学的理论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无力: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知识训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构筑的网络中照样也能生存下去。这种普通人都拥有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给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任务——对一个已经理解他自己的生物,心理学家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理解呢?心理学家对此的反应常常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样的反应是一种自我欺骗,心理学家迟早要面对常识心理学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传统心理学去关注自己以前未关注到的方面(如心理现象之外的心理生活,实证方法之外的体悟与内省,而这些都是常识心理学的优势所在),结合自己的研究传统,更全面、更真实地对心理活动进行审视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实际的时候不再尴尬,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也会在自己的坦然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五,有利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领域始终表现出一种“言必称西方”的倾向: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试图建立起一种超文化的心理学;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也始终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在进行着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搬运。但随着心理学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及发展,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发现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已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识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把心理学本土化和发展本土心理学的路径。常识心理学实质上是文化主义的,它从文化多元论的视角来审视心理学研究。个体在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中构筑自己的心理生活,并在个体间的交往和互动中接受、掌握和使用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对常识心理学的关注和研究,无疑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文化这一要素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文化这一要素的强化,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的认识,启发我们构筑本土心理学的愿望。

    第六,有利于促进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因自己的理论与人们生活常识之间的相近而使人们怀疑其理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这是因为社会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如丝如缕的联系。当常识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和重视之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必将更有理由为之自豪。当代心理学领域的另一热点就是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儿童在有限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背景下,怎样进行他们的社会认知活动,怎样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进行推理或认知。这一问题的研究拓展了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考察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为社会认知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资料;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学前儿童心理状态及行为研究的内容,扩大了儿童认知研究的范围,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常识心理学将给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和更宽广的思路。

    推荐访问:心理学 困境 启示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