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探索

    时间:2023-05-27 18:3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引导、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自身提升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探索出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途径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合力提升的结果。这一结果的实现不仅需要外部的拉动,还需要内部推动。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探索出符合当下教育实际的真正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社会引导

    1.扬长避短,弱化市场趋利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自身完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之于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谓微不足道。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消极作用对社会群体成员的侵蚀和污染,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社会层面尽可能弱化市场天生趋利的不利影响。首先,要正确认识群体成员的物质需求。邓小平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其次,引导社会群体确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等,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和推行系列能够真正体现公正利益分配的柔性激励机制,而使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避免其个人的物质利益观膨胀,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物质利益观,最大限度地弱化市场趋利性的负面影响。

    2.积极弘扬先进文化,促使群体心理回归

    社会中的人,在长期交往中的交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认知构成了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一旦形成并固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到群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群体成员,群体心理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很容易异化和偏轨。为促使身处市场经济的各类人群心理回归正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其一,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推动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成为主流群体的心理共识。其二,努力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文化宣传、教育认知和法规约束等各种形式,努力促使社会群体成员从“重利轻义”“唯利是图”逐步转变为“逐利但不唯利,爱财亦应有道”,进而升华为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的群体,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固化为价值观。

    二、 学校教育

    1.面向未来,提升教育理念

    教育的实践者应该高度注重教育理念的提升。其一,全员参与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义务,学校应建设一支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一线教师及其学生组织等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切实做到时时讲德育,处处重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其二,践行先进教育理论。院校上至领导下至任课教师都努力学习先进的德育理论。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求解。其三,培养批判反思意识。面对当下在德育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需要教育实践者跳出思维定式,又需要他们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和勇气,进而在反思中发展和提高。

    2.紧扣时代,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科学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和社会时事、学生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教学效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其一,注重教材建设,拓展课堂内容。教育行政及实施机构等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材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德育教师编写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道德教材,缩短教材修订周期,最大限度地抵减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影响。其二,紧扣时事,充实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和微博等现代信息传播载体,收集有关职业道德新闻、典型事件等信息,并及时整理加工形成教学案例,适时引导学生课堂思辨,相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三,创设职业情景,创新教材形式。职业院校定期举办专业性职业道德教育讲座,经常邀请当地享誉盛名的本专业英模现身说法,架起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

    3.知行结合,理论实践并重

    经验证明,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行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将规范在意识中内化,逐步形成职业道德自觉,最终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规范言行,增强学生道德意识。在生活中引导学生从我做起,规范自己言行,积极传播正能量,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自我约束。长期自我约束的实践逐步形成约束记忆,进而固化为道德自觉,道德记忆和自觉在职业生涯的延展便显现为职业道德。第二,情景模拟,开展职业道德体验。在学生达到一定职业道德认知后,引导学生角色转换,模拟现实专业工作中真实场景,将当下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职业道德行为,以及些许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师在学生角色体验后,引导学生思辨,相机剖析两种现象所引发的不同结果,进而引导学生做出理性判断。第三,跟进实训,持续实践中职业道德提升。随着学生离校实习,职业道德教育不但不应随理论课的结束而停止,反而更应该及时跟进。社会实习,是学生职业道德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自觉转化的起点,又是培养其具备明辨职业行为中良莠能力的开始。院校应及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德育教师跟进实习,真正走进学生中间,及时指点迷津,助其把握方向,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持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 家庭影响

    1.纠正偏差,净化家庭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净化家庭环境:第一,谨言向善,净化家庭语言环境。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父母及长辈在家庭中公共场所的话语,应三思而后言,传播美好和文明。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应健康向上,传导积极和向善。第二,身体力行,规范家庭行为环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在行为的取舍上能否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将会在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刻下印记。心理印记将成为其所接受来自家庭的不言之教的有力佐证,并最终显现于其将来的职业和工作之中。第三,淡泊名利,净化家庭心理环境。真正使学生树立“德业勿落人后,宠利勿居人前”的名利观,并最终树立起正确的物质利益观,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长期营造一个“重奉献,轻名利”的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更应首先具备“淡泊名利,奉公明志”的心理,从而为职业前期的学生尽可能营造一个纯洁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使其自身在职业选择后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2.学习反思,提升共同素养

    家庭成员间各自的素养水平看似独立,实则像连通器一样底部相连。如果家庭的职业道德共同素养水平较低,本身又存在着诸如错误的物利观等方面的缺失,那么这一缺失终将映射到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孩子身上,而成为其自身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又一绊脚石。所以,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更要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水平。通过反思认真查摆家庭成员道德素养缺失方面的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努力学习并在自己生活和工作实际中切实做到严以律己、遵纪守规,自觉抵制生活和工作中出现有违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有伤家庭美德的不良行为,把家庭共同道德素养建设作为家庭建设的首要目标任务,长期坚持不懈。成员之间共同学习、相互监督,在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同时,促进家庭共同素养水平提升,并反过来哺育正在成长的中家庭成员。

    四、自我提升

    1.自我完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择业前期应自我完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做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同时将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紧密融合,真正做到个人与社会俱进,个人与国家统一。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社会未来从业者树立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尚人生目的,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积善中奉献从而积极实现人生价值。再次,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从模范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向上的营养,从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做起,规范言行,诚实守信,积极传播正能量,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提升自我。最后,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和践行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要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2.自主学习,提高职业道德认知

    要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知。首先,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规范,而且要在课后研读有关著作。其次,思想上高度重视。因为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要尽可能避免社会上出现的功利化现象所衍生的负面作用对自身的影响,同时还要克服惰性。再次,重视实习过程的自主学习。实习中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必然会直面良莠不齐的职业道德现象,亲身感受到工作领域中高低不同的职业道德情景。思想中职业道德规范和现实的职业道德关系,与自身的脆弱的职业道德良知,相互碰撞、激烈交锋,必然会在实习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打上深深的职业道德印记,而这一印记正是个体升华的开始。最后,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初涉职业社会的实习生,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中,彷徨在职业道德规范与失范交界边缘,必然会对先期的职业道德烙印,通过梳理思考而进行职业道德判断、推理、归纳和分析,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取舍标准,从而在提高职业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助力个体职业道德的发展。

    3.自觉践行,促进职业道德内化

    职业道德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一,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通过职业道德原理的学习和典型职业道德案例的剖析,培育学生直觉和形象的职业道德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进而在实践中收到“知之深,爱之切”的效果。第二,树立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期进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体验,并积极将上述体验提炼,增强自身职业道德判断力,促进自己树立职业道德信念。第三,坚定职业道德意志。认真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克服内外困难,正确处理职业道德冲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身,坚定实现自己既定的职业道德目标。第四,塑造职业道德人格。通过认真的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意识,在职业实习和从业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在漫长的充满诱惑的职业生涯中规范言行,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目标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冯海燕.浅论医学生成才与医德教育的关联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3,(1).

    [2]张秀梅,张敏.转变观念——职业院校教师走出职业困境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13,(1).

    [3]周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2007,(2).

    [4]刘兆东.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原则及方法[J].科技信息,2006,(3).

    责编:一萧

    推荐访问:职业道德 素养 途径 探索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