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历史视域下的中国武侠电影述评:由“真功夫”走向人文关怀

    时间:2023-05-28 13:3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民族性的自在之语成为中国电影之于世界电影的身份表征,理应置于中国电影批评研究的显要论域。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历时性的解读,梳理出了它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出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创作症候和美学特征:中国武侠电影经历了早期的舞台化程式武打,到后来的“真功夫”的逼真武打,再到新近的数字特技影像的奇观武打,而在谋略国家形象塑造的当下,它最终将走向以人文关怀为品质诉求的艺术武侠之路。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历史视域;“真功夫”;人文关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空间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武侠影视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11CC095)。

    一、起:作为类型化的中国武侠电影

    “类型”(gee)一词本来自法语,最初意为“文类”,后来泛指任何依据一定标准而确立起来的文化艺术形式。人们将“类型”的观念引入电影理论系统,于是就有了所谓“类型电影”(generic movies)的概念。克里斯汀·格莱德希尔(Christine Gledhill)指出,类型电影所谓的“类型”一词不仅为传统电影理论所关注的文本与美学等问题,而且也为电影工业本身提供了话语空间。①理查德·麦特白(Richard Maltby)认为,“一种类型的规则与其说是一套文本的成规和惯例,不如说是由制片人、观众等共享的一套期望系统。”②我国电影理论家邵牧君也很早就发现,类型电影“同制片厂制度的生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③。

    作为一个随着美国片厂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概念,“类型电影”从开始发生的那一刻起就鲜明地打上了好莱坞商业化、产业化的印记,而要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是否成熟,就是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拥有某种类型电影的生产体制以及考察这种类型电影影响力的理论批评体系。比如日本,正是通过《罗生门》(1950)与《七武士》(1954)等这样的类型电影,西方才惊异地发现了日本业已成熟的电影文化。④然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对类型电影的定义却有意无意抽离了它的商业化背景,弱化了类型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要素。⑤当时引入“类型电影”概念的用意,并不在于规范、强调它作为电影生产与消费的产业化特征,而是着重于它的社会价值和身份功能的定位。所以,“类型电影”几乎被误读为另一种新式的“作者电影”⑥。其实,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研究的一个关键词,首先就在于它的票房号召力、市场引导力、明星培植力、话题创造力以及在观念与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力。

    从世界电影发展史来看,武侠片是华语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特有的、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武侠片一直是华语电影打破自身界限获得世界认同的一种主要话语模式。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就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以武打动作构成的片断组成,它既是中国电影发生学的肇始,同时也不无巧合地孕育了中国武侠电影的胚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1928)等为代表的剑侠神怪片第一次实现了本土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功夫片实现了在全球范围的发行。⑦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2000)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个奖项;2004年,被米拉麦克斯公司雪藏两年的张艺谋的《英雄》(2002)首映一周即成为北美电影周票房的冠军;继而是陈凯歌《无极》(2005)的策应跟进;不仅如此,近些年来,有多部美国大片吸收并运用了中国功夫元素:在由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1999)中,汤姆·克鲁斯展示了地道的中国功夫;在由袁和平任武术(动作)指导的《黑客帝国》(1999)中,有着大段的运用中国功夫招式进行打斗的场景;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2003)系列,也有貌似香港传统功夫片的段落;2008年的《功夫熊猫》(2008),一些打斗细节竟然完全模仿了部分成龙的功夫片。从以上这些事件研判,原作为本土族性标志的华语武侠片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类型电影而汇通性地融入了世界电影文化圈的交流对话中。

    二、承:迷恋于“真功夫”的中国武侠电影

    然而近几年来,华语电影圈的武侠片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有所衰减,专家预测的武侠电影的“第五次创作浪潮”并没有如期出现,⑧如何消除由该类文本的僵化而衍生的审美疲劳,武侠片的创作和生产正面临着如何突破旧有模式的转型问题。在“眼球经济”的导向下,《叶问1》(2008)、《叶问2》(2010)与《打擂台》(2010)等武侠片仍选择了以“真功夫”逼真展示为策略的方向突围,因此,宣扬以独门绝技回归传统功夫电影的说法泛上台面。

    毋庸置疑,武打动作与武打场面的视觉呈现,不仅是该类型片的风格表证,同时也是武侠电影有别于他者的本体属性,“武打”始终是武侠电影安身立命、保证票房的必需手段,因此,以“真功夫”为招牌来号召票房、推介影片的做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香港的武侠片在华语电影的发展中有其特殊地位,但它的兴起却与上海早期电影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⑨自抗战爆发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原来从业于上海的电影人有一部分南下香港,为这个殖民地的华语片制作提供了不少人才和经验,当时的武侠片中心也从早期的上海渐转到香港。由于受到早已泛滥的以“火烧XX”为代表的神怪剑侠片模式的影响,香港武侠片的制作最初仍难脱“古装+神话+斗法”的窠臼,那时已经有很多电影人不满这种现状,急欲寻求突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黄飞鸿传》(1949),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遂在粤语圈内掀起热潮。后来胡鹏又连续拍出续集,引得不少公司纷纷跟风。五六十年代的“黄飞鸿系列”之所以能够大受欢迎,除以民国装扮代替古装、以充满广东地域风味的民间传奇代替神话之外,主要就是一改旧的武侠片以“斗法”为主的武打场面,以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代替从传统戏曲引入的舞台程式化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实战技击”特色。难怪当时在27部影片中饰演黄飞鸿的演员关德兴骄傲地说,“过往一切,皆不离刀剑与神怪”⑩。

    推荐访问:视域 述评 中国 关怀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