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帷幕

    时间:2023-05-28 17:2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我是一个小说家。确切地说,我是一个许久未曾写小说的小说家,没有写小说的时间确实有些久了,久到几乎已经淡忘了小说诸多起码的要素。然而,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小说的欲望依然是强烈的。

    今天我想向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几年前就想动笔写作的故事,却总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搁浅了。故事发生在豪华游轮上,不过这艘游轮并非去往日本韩国,也不是去到歐美国家,或者说,它并非是去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度。

    这艘游轮总是会时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启航,每一次启航总是会载乘很多客人,场面出奇的热闹,很有些“盛宴”的味道。通常客人们分为两拨,一拨从起始站上了船就直接乘坐到了终点,而另一拨则是中途上船,而后又中途下船。那些中途不下船的客人均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因为一旦决定,游轮公司便会和他们签下一张契约,那是一张有关生与死的契约,签下契约的人用自己的余生去换取一个愿望的达成,而轮船公司的承诺便是完成他们的心愿,取走他们人生中余下的时间,听起来是一桩太公平的买卖。有意思的是,自从这艘游轮存在至今,从未失过信,他们总是能达成客人的各种愿望,正是因为过硬的信誉,常常使游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那些中途上船又下船的客人便是游轮公司高薪请来协助签约客人完成愿望的人,他们被称为“过客”。

    这艘游轮带着签约的客人们从人生的此岸驶向彼岸,当从彼岸再次驶回来时则早已人去楼空,与去时的“盛宴”相比,回来时游轮显得很是落寞,甚至是带着忧伤的,而游轮的名字被唤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号。

    一、父 亲

    我不想坐在船舱内,总感觉有些闷,不知是环境使然,还是确实到了一定的年纪。近期的身体更是在周而复始的病痛折磨中每况愈下,抑或是由于其他不得而知的缘故。我拒绝去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我选择站在甲板的一个角落里,虽然身边也不时有人走过,但总体还是安静的。我将身子倚靠在栏杆上,甲板上的海风很大,虽说有些凉意,却并不刺骨,只是拂乱了我的头发,至少对于像我这样的老人还是能承受的。

    我看着眼前偌大的海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如同一整块光滑的深蓝色绸缎,海面上不时跃起的小浪花似乎是缎面上点缀着的花色图案,可以想象在这深蓝色的绸缎之下有着很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生物正在生存着,一切都和谐而美好。可惜我们的游轮驶过了海面,犹如一把剪子无声而迅速地剖剪开了这块缎面,而被剪开的缎面瞬间就分为了左右两大块。有意思的是,随着游轮的驶过,缎面重又合上了,仿佛从来未曾被剪开过,海面又恢复了平静。

    结伴一起上船的人并不多见,很多都像我这般孤身一人。兴许是大家知道这已是最后的一段人生时光,所以对待身旁的陌生人都出奇地客气和热情,在我看来,热情得有些过度了,沉默反倒是留给自己的了。沉默是好的,终于得空可以想想这一生走过来的路。平时总在忙碌中度过,究竟忙了些什么倒也说不上来。我一辈子没做成啥大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往往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一些当时认为很重要、事后回想起来又觉得不值一提的事情上,比如争吵,和家人的争吵,和同事领导的争吵,和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争吵。

    我和我的儿子就常常争吵,不过这些年倒是消停了,他已经有六年九个月零二十五天未曾归家了,我和他基本上也断了联系。老妻在半年前去世了,走之前的那几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不认人了,对过去的事倒是记得清楚,比如她清晰地记得儿子读戏校那会儿的事,见不着儿子,总以为他还在住校,有那么几次想去学校给他送些衣服、饭菜啥的,都被我给拦下了,那场景看着教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酸楚,而对老妻而言,遗忘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儿子在老妻的追思会上匆匆露过一面,便又离开了。那便是这些年我们父子唯一的一次见面。

    他曾经是我的骄傲,可以说是我太过平凡人生的全部希望。我是从那个精神和物质都十分匮乏的年代走过来的人,在厂子里做工的时候,接触到了京剧。那时候流行样板戏,人人都会哼唱几句,而我起先不过是随大流唱唱样板戏而已,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后来竟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京剧,尤其是传统戏,可我知道我这一生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把它作为职业或事业,我没有那样的先天条件,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超级戏迷。我把这份喜欢放在了心底。后来,在那个有了录音机的年代,我买了很多磁带,在家没事或做家务的时候就播放着哼唱着。

    儿子从小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等他稍稍懂事之后,因为我的这个没事就往剧场跑的习性,他也跟随着我看了不知多少出戏。慢慢地,我竟发现他身上有某一种天赋,于是在他十岁那年戏校京剧班招生的时候我便帮他报了名。考试是我陪他去的,老师让他唱了歌,做了游戏,翻了几个跟头,没想到他顺利地考上了。我记得收到戏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老妻跟我大吵了一架,并闹了好一阵子的别扭,因为让儿子去考戏校的事情我没有和她商量,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她不想让儿子去学什么京剧,不想他练功吃苦,更不想他将来吃开口饭、跑码头演出,她想的是他能考上大学,读硕士,甚至是博士,能找一份安安稳稳体体面面的工作,做老师或者搞科研,再不济去到国企里坐坐办公室也是好的。而当时的儿子由于年龄尚小,在我的“诱导”下懵懵懂懂地去考了戏校,他并不知道戏校和别的学校究竟有啥区别,我想他也许只是觉得唱戏好玩,能少做些考卷试题,少参加些考试罢了。那时候戏校是住宿制的,十岁的孩子离开父母过上了集体生活,做父母的总有些放心不下,又每天吃食堂,老妻总念叨我狠心,在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让他每一顿都吃食堂,于是她总会隔三差五地烧些好菜给儿子送到学校去,每次双休日等他回家更是会额外开小灶加餐,而我最关心的是他又新学了哪一出戏,让他唱给我听、演给我看。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很幸福,我在儿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角儿的光彩,我甚至幻想着他将来工作之后站在舞台正中央的情景。我更卖力地为他买各个流派代表剧目的磁带,磁带淘汰后,我给他买光盘。他在戏校读书比我更能接触到全国各地来演出的剧团和剧目,如果赶上有多余的戏票,无论是啥戏,他都会拉上我一起和他坐进剧场去观看。在我看来,看啥戏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儿子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读书的时候,他很用功,有时双休日都不回家,说是在学校学戏、练功、吊嗓子练唱。老师们也喜欢他,用他们的话说,有没有天赋唱戏得看祖师爷赏不赏这口饭吃,而我的儿子正是祖师爷相上的那一类孩子。男孩子变嗓期那几年的时光最难熬也最关键了,儿子也不例外,他比班上同龄的孩子要懂事些,那几年他并没有荒废,他依然执著地练功学唱。他学过武生、小生行当,演过诸如《夜奔》《洗浮山》这样的戏,最后随着变嗓期的安然度过,老师建议他专攻老生行当。那一年他毕业公演的时候,正赶上省京剧院来学校挑选演员,其实在省京剧院来之前,儿子的带班老师已经找他谈过,说是希望他能考虑毕业后留校做老师。当年我记得“老师”这一职业远没有现在这么吃香,儿子回家跟我说了之后我也没有多想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选择留校,或许他后来的人生便会完全改变模样。

    推荐访问: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