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论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性

    时间:2023-05-30 14:4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一代代人的辛勤劳动、千锤百炼,创造积淀的音乐文化内涵,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声和结晶,形成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地方色彩。本文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对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和精神、多样性、民族审美观等全面阐述其艺术特性。

    关键词:西部民族民间 音乐人类学 民族文化 艺术特性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音乐人类学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将音乐视作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文化中的音乐或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将世界各国、各时期、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作统一而多样、平等而不同来理解。我国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份独具匠心。

    一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不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懂得民族的智慧,就不具备有民族精神,就难以掌握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音乐人类学是研究学科各个时期及当今的各种思潮和理论框架。从地域研究来说,它是研究各民族具体的音乐文化、原生态;从理论意义上讲,音乐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音乐风格特征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性格和品质的体现。任何艺术形式都蕴藏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甚至体现着一种文化内涵和模式,每个民族特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必然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性,这种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文化,经过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体制解体、社会意识以及人们的思想剧烈动荡之后,其发展也受到特定的思想背景、文艺政策的强烈影响。如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展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奋力反抗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宏大场面,曲调激愤、悲壮,跳跃的音符一如咆哮翻滚的黄河之水扣人心弦,催人奋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解放区的天》表现出解放战争时期取得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庆祝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春天的故事》、《大地飞歌》、《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等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昂首迈进新时代的辉煌时期蓬勃向上、豪迈奔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情景。这样的作品在中国新民歌音乐中占有不少的比例,充分反映各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当中西部占有三分之二之多。每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神韵的音乐文化,并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每个民族的心灵,形成了风情万种、五彩缤纷的民族音乐,铸造了西部乃至华夏民族民间音乐富有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独特、艺术性特强等,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我国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存在大量各类传统音乐的改编曲,成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渠道;许多原本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知之甚少的听众通过优秀民歌改编的音乐认识了传统乐曲、传统曲调和传统精神,它们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化为他们的音乐审美心理。因此,基于中国音乐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艺术,具备了传承中国音乐文化、宣扬中国音乐传统精神的功能。这些作品为丰富我国新民歌改编与创作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三十里铺》、《送情郎》、《小河淌水》、《红水河三十三道湾》、《美丽的姑娘》、《我等你到天明》等。而由王洛宾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孟贵彬改编的《美丽的青海》,向春改编的《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丁善德改编的《槐花几时开》,黎英海改编的《嘎俄丽泰》,于学友改编的《想亲亲》,邓承群改编的《情妹下河洗衣裳》等,这些作品都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在创作手法和作曲技法上,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新鲜的创作源泉和音乐语言,用时代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之神韵。

    二西部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音乐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或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理解又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它们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勤劳善良,民族兄弟和睦相处,休养生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悠久而丰厚的艺术传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风土人情乃至人物性格,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回、满、藏、壮、苗、维吾尔等不同民族的音乐多姿多彩,风格各异;陕北的信天游、宁夏的花儿、四川的船号子、广西的山歌、山西的二人台以及耳熟能详的地方戏曲、曲艺和说唱音乐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音乐特色鲜明,易于辨认。根据这些音乐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歌曲,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做了巨大贡献,如《绣荷包》、《翻身道情》、《壮乡美》、《阿瓦日古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丰富多彩。另外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民歌,形成不同地方特色的彩区。这些优美的民歌成为广大业余和专业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由于民歌主要是单旋律,所以用之改编合唱歌曲形式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这类作品久演不衰,百唱不厌,也成为合唱歌曲艺术宝库中的优秀精品。陈功维根据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蔡余文、杨嘉仁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阿拉木汗》、王方亮根据陕西民歌改编的《三十里铺》、时乐蒙、孟贵彬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小河淌水》、张强、徐武冠根据山西民歌改编的《灯碗碗开花在窗台》,瞿希贤根据广西民歌改编的《云飞天不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奇异。此外,根据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改编创作的声乐作品,也占很大比例,如《西部放歌》、《一杯美酒》、《火把节的火把》、《三月三,九月九》、《山寨素描》等曲目,繁星闪烁,结构严谨,艺术形式多变而完美。还有的以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为素材,如《兰花花》、《孟姜女》、《刘三姐的故乡》、《玛依啦变奏曲》、《天路》、《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等,那些多姿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令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这些作品在我国存在着广阔的民族土壤,每一个民族都有可贵的民族艺术,而每种民族文化都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三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审美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形式而自成体系,都有特定的结构与顺序和一定的生成道理,这从音乐人类学的观点去理解就容易接受了。西部乃至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它既有自身在几千年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在西方美学话语影响和塑造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元化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许多重要的音乐文化思想,不仅有音乐观念的差异,更有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差异。一个灿烂文明的古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艺术,本身就有属于自己的审美准则和价值标准,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浓厚底蕴赋予了民族民间音乐极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精神、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很多为观众所接受并家喻户晓的优秀民歌,正是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长久以来形成的欣赏习惯。因旋律简洁明晰,歌词寓意深远,在思想性方面深刻挖掘人性美、歌颂英雄人物、赞美爱情而久盛不衰;艺术性方面曲调委婉,结构精巧,表达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许多作品都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中体现其社会价值,无论作曲家运用何种题材、创作手法及原则去实现其艺术构思,都是以服务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为目的,从客观社会的反映中检验其艺术价值和效果,适应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和听觉思维习惯。西部民族民间音乐旋律性强,民间调式应用得较多,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合唱歌曲、民族器乐曲等,这些作品缩短了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欣赏者在审美心理上的差距,以其独特的旋律音响和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思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既能体现民族民间的特色,又能符合不同层次民众审美要求,同时又体现包括审美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音乐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一种文化的核心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四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的”。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来说,任何国家的音乐文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日益普及,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将更为人们所广泛了解,而我国自身的音乐也将得到更好地诠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完善整体意义上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世界性的大融合,这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并最终融合的必然趋势。西部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创作,是将世界文化音乐遗产同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应该得到世界的公认,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音乐语言感受华夏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华夏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变迁和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和体验,更直接、更具体的切身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当今 “和平与发展”、“互利与共赢”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主题,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的经济、知识都在走向一体化。而作为传播人类文明信息的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沟通,更加呼唤着世界音乐的一体化。近年来我国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宋祖英、王莹等先后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举办个人演唱会,向世界传播美妙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广和介绍来自东方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艺术和民族背景,风土人情,了解我国作曲家如何在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及保持民族风格的原则下,与世界音乐公开比较,经过极度融化之后,实现“中国风格化”的创新所取得独到价值。它的发展对于整个世界举足轻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它的音乐也必将成为世界音乐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的一体化,引导着华夏民族民间的音乐逐步走向世界,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挖掘创造出既是本民族自己的,又是世界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共同汇入世界音乐的长河之中。

    随着文化时代的蓬勃发展,超越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但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却难以改变,而人们接受异质的文化信息是凭借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去。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共同体社会时代,由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应用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各种音乐文化,求同存异。我们要学习音乐人类学,确立全球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不断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丰富世界音乐文化宝库。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挖掘本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努力创造出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文化艺术,使其成为世界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篇章,为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兴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3] 江明悙:《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黄乃星,男,1985—,广西扶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人类学 音乐 视角 特性 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