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我国创世神话的宗教哲学意蕴之探析

    时间:2023-05-30 16:3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神话孕育了宗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意蕴。创世神话体现了我国宗教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盘古神话、天梯神话、女娲造人、补天神话等创世神话从内容上看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与想象,就其实质来说则蕴涵着我们先人对远古黄金时代(一种无限观念)的渴求。其中既有人神交通的特许人物——连接有限无限的中介(类似于创立宗教及宗教组织的克里斯玛),又有追求远古黄金时代的人类(类似于宗教组织中的信徒)。这些创世神话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了中国宗教(儒教、道教)的产生并为其哲学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创世神话;绝地天通;宗教;宗教哲学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8)03—0029—03

    神话是哲学的母亲。西方哲学家说,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不过是客观的或实在地直观到的理论。人类早期的思维形式总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维柯在《新科学》中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了原始神话的价值,认为神话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并认为这种“诗的形而上学”、“诗的智慧”是人类通过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它虽然同哲学、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神话一向被人们视为“原始的哲学,最简单的思想表达形式,了解世界和解释生与死、命运和自然、神和崇拜的一系列尝试”。通过对我国创世神话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它们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其次它们孕育了宗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意蕴。创世神话体现了我国宗教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例如,在盘古创世神话中,盘古是一个开辟混沌、化生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进入哲学领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为宇宙本源和始基的概念。正由于此,我们可以从创世神话中追寻其原始的宗教哲学意蕴,并深刻领悟其中的宗教学内涵及其对我国儒、道教哲学的深远影响。

    一、盘古神话及其宗教哲学意蕴

    宗教作为一种对于无限的追求与把握,可以说它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的开端,大都记载着原始人类开天辟地的一段神话传说,尤其是在有关宗教思想的典籍中,创世说是重要的部分,像《旧约·创世记》开头就有“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故事。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宇宙起源的神话,但是从历史传说和某些传奇作品中,我们可以辨别出各种历史化了的、世俗化了的创世之神及有关的神话故事。我国创世神话是以“天”为中心展开的,许多著名的神迹都和“天”有密切关系。例如,“开天辟地”神话涉及盘古、伏羲、女娲、混沌、黄帝等神,“天梯”神话涉及伏羲兄妹、黄帝、颛顼等神,“女娲补天”神话涉及女娲、祝融、共工等神,“天倾西北”神话涉及祝融、共工、大禹等神。在这些与天有关的创世神话中,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可以说是创世神话中的第一篇。

    盘古是我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梁朝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根据这些记载,天地原本混沌得像一个鸡蛋,盘古生在其中,过了一万八千岁,然后天地开辟,阳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阴浊者(意指蛋黄部分)形成了地。随着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盘古也一天天增加身体长度。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五岳,血液和眼泪变成江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他嘘气变为风雨,声音变为雷霆,目光变为闪电;他睁眼是白天,闭目是晚上;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高兴为晴天,生气为阴天,等等。《述异记》并指出,上述有关盘古的传说,或出于古说,或产生于秦汉或盛行于吴越之地,或为先儒之说;《三五历纪》并说明盘古之后才出现三皇。

    盘古大神其功至伟,因而得到后世民众的广泛祭祀,盘古的寺庙从北方一直延续到南方,甚至海南都有盘古神祠。例如,桐柏山上的盘古庙就比较有规模,庙中,盘古神像手执太极轮,左右有金童玉女相伴。盘古山上的盘古庙、王屋山上的盘古庙,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前来祭祀。如今,被誉为东方创世之神的盘古,在赣南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歌颂其威灵、塑美于庙坛”。在我国江西省于都县既有以盘古命名的“盘古山”,于都县郊的田茶嵊还建有“盘古帝庙”。庙内塑有一尊古铜色、全身裸露(仅有几片树叶遮羞)、体魄魁伟、两手高悬日月、确有开天辟地气势的盘古大帝塑像。庙内正殿还撰有一副对联“天地并参首开乾元与坤元;神灵首出功阙大始于无始”,寄托着人们对盘古开天辟地的崇拜与敬仰。

    在盘古神话中,盘古从混冥中一斧头劈出天与地,并且用斧和凿,劈断了天地的连接部分。它应该是原始民族对宇宙最初状态的设想,以及突然感知宇宙的一种记忆描述,因此当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及其神话故事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题。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太极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古人根据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称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词。《易经》的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开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子”、“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宋代哲学家邵雍介绍先天太极图来历时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它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而这正是源于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由此可以推测出,“宇宙卵”的母题发展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太极阴阳学说,而太极阴阳学说是我国儒、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可见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中国宗教哲学的发展。

    盘古神话中另一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盘古神话“垂死化身”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他们自从意识到死亡之日起,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

    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圆圆的蛋中,尸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在这两种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垂死化身”的母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初民的神话传说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垂死化身”母题产生的信仰根源,它渗透于中国宗教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垂死化身”的母题,发展成为中国宗教哲学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对中国宗教哲学的影响尤为深远。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混沌的“道”,认为人和道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孟子也认为天人相通。提出尽心知性论,认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汉代,董仲舒就直接将人与自然相比拟。他将人身比作宇宙,说人的颈部以上像天,颈以下像地。人有366个小关节,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所以一年有12个月。五脏与五行相配,四肢与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说,人之所以与天相似,因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由“垂死化身”而导出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我国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的内丹养炼(即气功),将整个人体看做是一个小宇宙。《黄帝内经》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

    盘古神话这一创世神话直接影响了我国宗教哲学思想,儒教以天人合一为其追求的终极之境,道教以与道浑然一体为其修行的最高境界,其中无不渗透着盘古神话的深远影响。

    二、其他创世神话及其宗教哲学意蕴

    美国的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在其《宗教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在《尚书·吕刑》中还有一处指明了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个宇宙生成的主题,记载于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中间:‘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绝地天通’成就了天上人间。对此作一种殊异的解释——神和诸灵下凡人间来压迫人类——实属穿凿附会,因为该神话的其他版本都赞美了一个天堂般的太初时代:那时候,地与天相距甚近,诸神下凡与民杂糅,而人们或者爬山、爬树或者登天梯,甚至让鸟带着他们登天。在某种神话事件发生之后,天与地被断然地分开了,登天的树或葡萄藤被割断了。与天相接的山峰被削平了。然而,某些特许之人——萨满、神秘家、英雄、统治者——能在出神的境界中升天,因而重新恢复从前被阻断了的交往”。我国天梯的神话就隐含了这一思想,即天地相通、民神杂糅时代是一理想的黄金时代,在绝地通天之后人们对此只有向往之情。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有一种复古的情结,在这种复古情结中,人们把过去想象得无比美好而且是愈古愈好,人们有一种可以被称为对于天堂的乡愁,及渴望通过出神而重建一种太古状态,即最初的统一性(混沌)或者人类与神能够直接交往的时代——天人合一的远古黄金时代。这一对远古黄金时代的渴望之情最终既体现于儒教哲学的终极关怀中,而成为儒教对于无限的终极追求,也体现于道教对于修仙成圣(道教主张炼精化神羽化成仙)的终极追求之中,从而对我国儒、道教的形成及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创世神话相关的还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群团或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最初记载女娲名字的典籍有《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和《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两人在神话传说中是相互不分的,他们二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篇》。相传女娲和伏羲一样,亦出生于成纪,凤姓,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以蛇或龙为图腾。相传伏羲和女娲系兄妹结合为夫妇,繁衍了子孙后代。这是母系群婚的反映。作为母系社会首领之一的女娲,曾掌握群团或氏族和生产大权,管理内外事务,甚至对外作战,显赫一世,名传千古。她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灾害,一次又一次作出了贡献。故后世文献尊称她为皇、为帝、为神。《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女娲,故神女而帝者也。”今秦安陇城镇有女娲庙,附近有女娲村,称陇城乡为“娲皇故里”。天水市秦城区西北山的凤凰山麓有元代建的“女娲庙”。女娲的事迹,在古文献中,几乎成了神话故事,说她是人类的创造者。如《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泥人也。”这就是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传说对华夏先民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这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人类作为一有限存在的生命体,其来源在神话传说中就这样被归之于始祖神女娲。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做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栽。火燧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斩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先民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列子·汤问》篇,有关于“女娲补天”的一段记载:

    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断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先民来说,水患和水利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华夏先民,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

    这些创世神话传说均涉及天地形成、人类出现及繁殖、自然灾害的解决等。我们的先人将人类感官所不能把握的认识对象归之于盘古、女娲、重黎、大禹等具有人格意义的神话人物,实际上这是他们试图以一种有限的人格神去力图把握自身能力以外的无限观念的反映。麦克斯·缪勒在其《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写道:“神学以人类学为起点,我们则必须以生活在高山、广阔的平原或没有山川的珊瑚岛上的人们为起点。那些生活在珊瑚岛上的人,四周是无垠的大海,头上笼罩着深不可测的蓝天,我们应能理解这些景观给予他们的印象,会使某种无限的观念在他们脑海里比有限的观念更早形成,并会形成无所不在的背景,映衬着他们单调贫乏的生活。”我们的先人面对着无垠的宇宙苍天思考着天地人的形成,认为这些问题应该有一合理的解说,然而以其有限的理性难以把握该问题的真正答案,怎么办呢?他们就仰观苍天、俯视大地。继而在其头脑里形成某种无限的观念(超出自己能力且与自身有相似性的人格神),以此寄托自己的想象。创世神话故事体现了先民对无限世界的追问,我们先人的创世神话就是试图以有限的方式(有人格意义的神)去体悟他们所不可知的无限(天地的起源、人类的产生、自然灾害的解决)的一种表达方式。

    责任编辑 吕学文

    推荐访问:意蕴 探析 创世神 宗教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