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时间:2023-05-30 17:15:3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历史和科学研究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建筑艺术

    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今日,经历了从树上到山洞到地里再到平地上盖房屋的变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受到传统思想、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实践与改善创新,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有很多古建筑被保存下来,可供后人学习研究我国古建筑的特征,使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且对亚洲邻国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仅是我国艺术结晶的传承,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空间形态

    建筑,最初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像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像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

    二、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再加上檐下的彩画,使整个建筑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方面,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角色。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就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色调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一般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其中,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坛庙等建筑上。即使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使用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致可分作四类: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来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11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三、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四、造景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与环境之间的对话而催生一种总体性的意境之美。这不仅指建筑寄寓自然,是从自然母体中自然育成的生命肌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且指建筑禀赋一股对自然环境的反构力,使得环境因建筑而勃发了新的生命气息。一句话,境生自然,开阖有度。这一美学观总体上受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指引,遵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理性法则。建筑被比附成宇宙,建筑生成的环境是放置在大的宇宙环境中的小宇宙。至于建筑中颇有神秘色彩的阴阳五行、风水等,其实都是对自然规律的睿智探查与科学把捉。“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当然,这一美学观念更是深刻描出了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生存智慧与道德观念。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诗性特质,使得百姓对世界的把握可从日常生活之切切关照之物悟出。

    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事物巨细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郑志.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建筑艺术 浅析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