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揭开青海方言成语的面纱

    时间:2023-05-31 08:5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方言成语的基本概念

    当你用青海话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嘴边不时会蹦出一两句甚至更多的精美语句来。这语句基本定型、含义丰富深刻、表达精准到位,通俗而又高雅,且老少皆懂、心领神会,能获得彻底的交流沟通的效果。这精美语句我们就叫它“方言成语”。

    比方说:

    听到一条消息,叫很多的人心神不定,互相探听虚实,曰:“风吹草动”,或曰“雷动风响”。

    为一件小事许多人前来帮忙,称此局面为“摇鞍动马”。

    大片良田的中心地段,膏腴之地,土地肥沃,粮食高产,庄户人赞曰:“天心地胆”。

    因事产生轻生念头,想方设法去寻短见,曰:“寻死觅活”。

    女人生活作风不正,每每出轨,曰“脚趄鞋歪”。

    行为放纵随便,不大遵守纪律,自己还满不在乎,曰“浪荡不羁”。

    丢了东西怀疑某人是偷盗者,见了某人就觉得某人“贼眉绺眼”。

    湿木柴架火烧饭或取暖,火不旺,熏了一屋子烟,曰“烟熏火燎”。

    先天生就的聋哑人,曰“天聋地哑”。

    办事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曰“十拿九稳”。

    旧时家暴现象严重,女人们经常受鞭笞之苦,曰“鞭打棍逐”。

    一碗汤面条,面条没有几根,曰“清汤寡水”。

    办事成败没有把握,只能听天由命,碰运气,曰“撞命搭彩”。

    某人不受纪律约束,想干啥就干啥,曰“由马信缰”。

    ……

    上述方言成语从“风吹草动”到“由马信缰”,表述贴切,形容恰到好处,十分生动,除了它们各自的含义外,是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特点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

    1.四言语格,语句定型。

    2.语句精炼,含义丰富,表达精准深刻。

    3.既是通俗的口头语言,又有文雅的文学元素,雅俗共赏。

    4.运用多种文学修辞手法,每条成语一语两词,语句精练,言简意赅。

    可以看出方言成语不但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言简意赅,且词语繁多,覆盖面广。凡有语言交流的场合就会有方言成语,真是无处不有,俯拾皆是,美不胜收。它们不但有着内在的深刻丰富的寓意表达,又具有外在的优美音韵乐感,是方言整体结构中最精美、最优秀的组成部分,深受青海人民的喜爱,成为青海人民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让我们揭去面纱,初识方言成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优美而动听的韵律乐感。

    多种修辞手法

    从前述成语的语句来看,方言成语既通俗易懂(如口头文学语言),又文雅高洁,恰似书面文学词语。这双重文学标准的获得,不难看出方言成语既包含了口头叙述的修饰过程,又显现出文学精细的润色、雕琢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每一条成语字字珠玑,句句玉贝,精美绝伦。在对仗、排比、堆砌、递进、连叙等多种修辞手法中,运用最多的便是对仗。

    对仗是最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技能,文人们咬文嚼字中常见的文字功力。旧时那些私塾先生们教他的学生最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技巧,也就是对仗。

    方言成语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通俗而雅化了的生活语言中就含有非常美妙生动的文学艺术成分,那些对仗的语句,如上下、左右、高低、快慢、天地、老少、红黄、酸甜、动静、虚实等词汇构成的方言成语,随着生活中生动深刻的对话,应情而生,贴切和谐,非常自然,生动形象。这里用不着文人去润色、去雕琢,那大量的生动而美丽的两词对仗工整的成语,便会源源不断地从群众的口中即兴创造出来。

    四言語句,两言一词,两词形成对仗,既是语言吟说中本能的叙述技巧,也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精准到位的表述需求。人们胸藏玉贝,口吐莲花,信手拈来,开口成章,宣示着青海人深厚的言辞底蕴、高妙灵巧的语言表达才华,实则蕴藏着高深的文学功底!

    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文化积淀,形成了方言成语的成套系列,成为青海方言中精美的语言文字精华。

    这些方言成语中不论是同义词类或是反义词类,或是数字词类,其对仗效果多么工整,多么规范,真是第一等文学品位,第一等语言绝唱!请再看用对仗手法修饰出来的成语其内在含义和声韵音律,那真是妙哉!美也!

    ……

    以上词语,不但对仗工整,整个词语中声调的重音字和末尾字的上声组合,且稍有拖长,形成了优美动听的音律效果。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方言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所有空间,方言成语无时不挂在人们的嘴边,无时不蹦跳在人们的心田。大凡天象、地貌、季节气候、生产、生活、人体动态、五官形象、社会常态、情欲动作、衣着外表、内心神域、民俗风情等等,都会有恰当贴切的成语在等你随便选用,等你信口道来,用以提高交流的效率,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品位。说青海话夹一些成语,简直是文音合成的短篇乐章,唱奏结合的趣味小品,是语言文化的美餐,情感交流的精神享受,又是人际交往中拉近情感的纽带,获得心领神会的通达,交流彻底的效果。方言成语社会功能不能低估。请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千世界的角角落落繁花似锦的方言成语。

    方言成语不但内容丰富,覆盖面如此广泛,而且早已生活化、口语化了,普及得连我们自己都不大经意,那些镶嵌在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成语汇集于心中,又挂在口边,萦绕在耳际,竟是如此平静,如此素凡,谁也不觉得它们以成语的份位存在。而通俗化,口语化,竟也成为语言中的青海现象。患小病而久治不愈曰“殃殃祥祥”;事先没有准备,到时“手忙脚乱”、“一忙八紧”的,人又“乏乏困困”,说话“颠颠董董”。一连串的成语,自己倒无丝毫感觉,它们是成语么?从构成成语的几个要素去衡量,竟是那么的分毫不差,不折不扣,四言定格,或对仗、或排比、或递进,货真价实的方言成语。

    信手拈来、随口吟出,那些“房廊屋舍”“田产地土”“亲戚六眷”“当家七舍”“没大没小”“干嘴沫舌”“病头灾难”“没高老低”“背锣撘鼓”“针线茶饭”“屁谎浪当”“黑头凡人”“石头瓦块”“牛咬马挤”“你拉我抻”“黑麻古洞”“沟里漥里”“土浪撘汲”“毡条羊皮”“碰头挖脸”“瞎打摸拾”“细腰毛杆”“疙另疙瘩”“三朋四友”“热死黄汗”“腰三漫五”“远天远地”“上头失脸”“死驴乱马”“吸冷撒战”“喜儿干事”“杀牲害命”“骨都扁棒”“汗流滴水”“野狐加狼”等等方言成语,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响彻在日常语言的海洋之中,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

    社会文化价值

    方言成语的通俗和文雅是它同时具备的两条重要因素,方言成语的生活化和口语化,又具有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实用价值,其社会价值也就在其中了。

    从方言成语的词汇构成、词义内涵和用意去审视,不少方言成语与汉民族于明初从江浙一带移民河湟的历史事实不无关系。民族的迁移肯定会带来文化的迁入,这是很自然的事。一首经典扬州民歌《茉莉花》①在青海传唱,且有好几个版本。古曲《梅花三弄》②也曾在青海民间用唢呐完整演奏过。青海民间的生活用语如“头口”③“抛散”“驮(duo)子”④“噱话”“米柜”都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它们的记载。方言成语中不少带有浓浓文化含量的雅化成语如“浪荡不羁”“寻死觅活”“由马信缰”等,显然是从古汉语中引申而来的,而“倒街卧巷”却又是受城市生活的影响而修成的。所以,方言成语与江浙一带的语言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显然,内涵丰富的方言成语既是留存在高原汉民族中的古语言文化活化石,又是从事研究民族、历史、民俗语言,甚至宗教、信仰等诸多课题的绝好的素材和文化资源,也是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其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真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方言成语的面纱也已初步揭开,并进一步对它的基本语言结构、艺术特点、艺术价值、实用價值、社会价值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方言成语丰富了青海方言的语言结构。

    方言成语言简意赅,语半功倍,提高了语言交流的沟通效率。

    方言成语言辞雅化,提升了青海方言的文学艺术品位。

    方言成语音韵优美动听,强化了青海方言的艺术感染力。

    青海方言是汉民族中原语言在青海高原的流布并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地区方言,它本身就具备了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特质,也具备了语言文学特有的综合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方言和普通话

    青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是青藏高原汉民族的地方语言,其中西宁方言在青海方言中覆盖面最大,基本的语法规律和词汇结构与北方方言大体相同,间或有受少数民族语言结构的影响,出现主、谓倒置句,这也势必影响到方言成语的结构,形成另一种语言特色。它与北方方言的差别主要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别也更为明显。西宁方言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阴平声高平(44),发、妈、鸡、科、昏等字,调值比普通话略低。阳平声中升(24),调值与普话的阳平相当,也是略低。上声字呈高降之势(53),马、猛、起、脑、稳、氏等字,调值与普话的去声相似。去声字又呈降升之状(213),调值又与普话的上声近似,套、兔、位、卧、现、善、富等字。因之,西宁方言和普通话两者调类相同,调值不同,三四声错位是其基本的语音特点。

    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推广普通话是时代需求,同时也应该讲好青海方言,讲好方言成语,更是我们保护好这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

    使用它、保护它、丰富它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和孩子传承好这一份优秀的语言文化资源的历史使命。

    近日有媒体载文,谈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引摘一段如下:

    “……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历史地看,汉语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两者并行不悖。

    《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言———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

    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很独特的。

    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今称古代汉语),到了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称为“国语”(倡导白话文),新中国以后叫“普通话”。名异实同,本质上都是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相互模仿,相互迁就,相互调整,相互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代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炒鱿鱼”“埋单”是从粤方言中吸收的,等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不折腾”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都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即使在推广普通话的语境下,方言和普通话也是不矛盾的。

    语言学者、作家史杰鹏认为“各地的方言形形色色,可以丰富汉语通用语,如果全部禁用或者将其边缘化,则不利与汉语的发展。”“应该允许甚至鼓励方言发展,以便为通用语提供词汇数据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飞速推进,适应新时代的现代语言,新的表述,新的名词,新的社会生活用语随之产生了,语言中一些过于生僻、落后的方言土语也随之消失了,这是语言文化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但没有任何理由让方言也随之消失。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曾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失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⑤

    方言只能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多姿多彩的方言的条条百川,汇入共同语言的大海,而这大海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更加海空万里,波澜壮阔。共同语的普通话也才以现代语言文化的英姿,更好地為新时代现代人的生活服务。

    注解:

    ①石牧欣.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M〕.九州出版社出版.青海民间小调网载2016(6):285.

    ②石永撰文.青海民间器乐纵横谈〔M〕.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曲花苑文集.2016(6):13.

    ③头口:骡子、马等大牲畜的统称。(《金瓶梅》第七回,31页).

    ④驮(duo)子:驮在牲口上的货物.(同上)

    ⑤引自《西海都市报》2018年6月24日A06版,“看中国”栏目,观点:“专家:方言被边缘化不利于汉语发展”.

    推荐访问:青海 面纱 方言 成语 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