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农:为国之本,为民之需

    时间:2023-06-02 12:5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70年来,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国以来,食品产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传承与创新同在,新科技与老技法共同发展。农产品作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方面阐释了建国70年来的惊天巨变,其中特别提到了农业在这场巨变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粮为食之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有目共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与此同时,人们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品质也更加优良。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达到4000亿斤,从3000多亿斤到4000多亿斤用了14年时间。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亿斤,从4000多亿斤到6000多亿斤用了12年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此后14年间,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0000亿斤,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到2007年又重新站上10000亿斤的台阶。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

    从2000多亿斤到13158亿斤,粮食总产量的提升和相关国家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

    “渔”跃龙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轉变。这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特别是渔业“以养殖为主”发展方针的确立,我国渔业开始繁荣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7.5%。

    经济作物助民致富 丰富人们生活

    经济作物是农产品中效益较高的品类,在地理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往往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棉花、油料、糖料是主要经济作物,对产地经济的提升较为明显。

    《报告》显示,1949年,全国棉花产量44万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种植棉花,我国棉花生产迅猛发展,到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26万吨的历史阶段高点。2000年后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棉花产量迅速攀升,2007年达到760万吨历史最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2018年全国棉花产量为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3.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站稳3200万吨台阶。2018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433万吨,比1949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8%。

    1949年全国糖料产量仅有283万吨,1978年增加到2382万吨。改革开放后,糖料生产发展迅速,产量日益增加。2018年,全国糖料产量为11937万吨,比1949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5.6%。

    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养殖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报告》指出, 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2018年增加到6523万吨,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1134万吨,2018年增加到5404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4.2%。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44万吨和475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23.0倍和9.7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4%。

    除此之外,我国禽蛋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

    奶业:强民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食品产业的发展脉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有0.1万吨。1978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4.7万吨,约为1949年的50倍。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乳制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奶业进入飞速发展期,牛奶产量从2000年的82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945万吨。2008年后我国奶业进入产业调整期,牛奶生产平稳发展。截至201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共有589家,与1949年的4家相比足足增长了147倍。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列举了中国奶业70年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是奶牛养殖产量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为3176.8万吨,是1949年的146倍。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主体,100头以上比重达61.4%,比2008年增加了40多个百分点。荷斯坦牛平均单产7.4吨,是1949年2.7倍。规模牧场机械挤奶达到100%。二是乳品加工产量迅猛增长,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乳制品产量2687.1万吨,乳制品生产企业587家,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额3398.9亿元,与1949年相比,均有上万倍的增长。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以上,在食品中领先。三是乳品消费数量大幅增加,种类更加丰富。2018年奶类人均占有量34.3千克,是1949年的76倍。四是奶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伊利、蒙牛双双跃居全球乳企前10强,彰显了中国奶业品牌强势崛起。

    奶类产品的安全性一直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奶业人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中国奶业已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监督管理的治理体系,覆盖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据农业农村部从2009年至2018年抽检生鲜乳数据,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100%。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连续10年零检出。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9.8%,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9.9%。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配合工信部等部门,认真抓好乳业发展工作,特别是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个方面推动乳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种类,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型产品,重点发展婴配乳粉、奶酪等特色和功能性乳制品;二是引导乳品企业将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扩大婴配乳粉等重点领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试点范围,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达标工作,切实提升乳品的品质和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品牌建设。

    结构优化促发展

    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报告》指出,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 1.3%。改革开放后,林、牧、渔业开始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四业结构日益协调合理。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林业占5.0%,提高3.4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6.6%,提高15.4个百分点;渔业占11.3%,提高10.0个百分点。

    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规模扩大,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优势农产品布局,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8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10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5.7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8.7%,比1949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份,2018年5省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小麦产量的79.3%,比1949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也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棉花向优势产区新疆集中。《报告》显示,随着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新疆棉花生产不断扩大。2018年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达83.8%。糖料向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集中。2018年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糖料产量合计为10346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86.7%。另外,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烟叶、茶叶等产品生产也都形成了优势区域和地区品牌。

    设施改善、人才培养缺一不可

    70年来,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加快了农业发展进程。

    国家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深入开展“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广泛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业科技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对农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強。

    另据科技部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同时,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467万人。

    历经70年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类逐渐丰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等诸多变化都印证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坚实步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既是我国农业70年巨变真实写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推荐访问:为民 为国 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