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策略

    时间:2023-06-02 17:0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详细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加强保护区建设应采取的策略,对茂兰保护区今后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茂兰保护区;科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181.3;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037-02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Guizhou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XIONG Zhibin,YU Ping,YANG Tingting et 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ibo, Guizhou 5584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izhou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and the strategy that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s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为107°52′10″~108°05′40″E,25°09′20″~25°20′50″ N,东西宽22.8 km,南北长21.8 km,总面积212.85 km2,其中核心区83.05 km2,缓冲区81.3 km2,实验区48.5 km2,涉及荔波县的茂兰镇、黎明关水族乡和甲良镇的103个生产组11 071人,这里分布的民族有布依、水、瑶、苗、毛南、壮、侗、蒙古、土家、黎和汉族共1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78%。

    茂兰保护区于1986年12月经荔波县人民政府行文成立州级保护区,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升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该保护区是以保护完整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兼有保护珍稀孓遗动植物资源的科研型保护区。1996年4月,茂兰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MAB)。同年被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列为全国第22条生态旅游线之一。2002年7月因其喀斯特原始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同类面积中最大而被载入2002年新版的《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大全》。2007年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

    1 茂兰保护区自然资源概况与森林保护现状

    茂兰保护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文献记载,目前记录有种子植物164科、698属、1 820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6种,被子植物158科、690属、1 804种,中国特有属15种,贵州新分布153种。发现荔波大节竹(Indosasa lipoensis)、荔波唇柱苣苔(Chirita liboensis)和荔波鹅耳枥(Carpinus lipoensis)等41个新种(荔波特有种);苔藓植物186种;大型真菌16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辐花苣苔(Thamnocharis esquirolii)、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水蕨(Parkeriaceae ceratotteris Thilectroides)和中国蕨(Sinopteris grevilleoides)共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蓖子三尖杉(Cephaoltaxus oliver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香果树(Emmenopterys heyi)、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lerie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四药门花(Terathyrium subcordatum Benth)、任豆(Zenia insignis)、香木莲(Manglietia aromatica)和部分兰科植物126种;有省级保护树种18种。还有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仅昆虫就已发现1 300余种,其中有150余种为茂兰特有种[1-3]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目前已有国内外10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2 000多人次到茂兰作过研究,内容涉及森林生态、洞穴生物、生物岩溶、岩溶环境、洞穴形态与发育、古气候、古环境重建、地貌、水文、地质、土壤、陆生贝类、蜘蛛、昆虫、鸟兽、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意识、生态旅游等,并在国际、国内发表关于茂兰的文章400余篇。

    茂兰保护区为喀斯特森林山地,区内缺土少水,交通落后,地处偏僻,加上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当地村民还过着“靠山吃山”的贫困生活。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区内禁止进行砍伐、狩猎、开矿等活动,甚至强行占用了当地居民的集体林地,对保护区当地及周边社区的活动有较大的限制,破坏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自然保护区内土地权属纠纷不断的关键所在。保护区通过24 年的建设和对社区经济的扶贫开发,加上在2001年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政策正式出台,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纳入国家公共财政预算并正式付诸实施,贵州省于2004年正式实施,茂兰保护区列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从而区内村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在温饱线上徘徊,据保护区社区发展科提供的2014年资料显示,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 000元,所以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仍在持续。

    2 茂兰保护区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传统生活观念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危机 保护区内居住的村民86%以上是少数民族,主要是布依族和水族,其次是瑶族。长期以来,这些少数民族一直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依赖当地资源而得以生存。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平时生活所需的薪柴,居住的建筑,常用的药材均来自于森林资源,甚至于毁林开荒增加耕地,这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 区内交通落后,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均为边远山区,因历史及所处环境原因,交通落后,许多农产品因交通问题而价格低廉,从而带动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至2014年,保护区内的必格组村民还处在不通路、不通电、无通讯的原始生活状态。

    2.3 成立保护区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农村传统生活模式在茂兰保护区处处可见,与其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是当地村民生活的重要依靠。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政府从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发强制执行国家法定政策,使原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严格地加以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内群众对资源的索取,同时也限制了当地村民生产活动的区域,但是已经习惯了靠山吃山的区内群众,仍然不断地向保护区索取资源,这就严重地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所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这里尤为突出。

    2.4 保护区国有林地与集体林地权属不清,生态基金补偿矛盾突出

    集体林既是国家宝贵的森林资源,也是林区农民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生活来源。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以来,保护区内的许多村民均办有集体林权证。成立保护区后,通过政府行为把森林资源好的林地划为保护区并颁发国有林权证,但对当地村民原持有的集体林权证又尚未解除,从而出现了“林地两证”的现象。随着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实施,区内持有国有林权证的每亩补偿5元,而区外持有集体林权证的每亩补偿15元。这一补偿的巨大差距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当地村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导致与当地村民日益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处理好自然保护区内土地权属问题,对促进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协调与社区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野生动物损害庄稼与当地村民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矛盾

    随着保护区的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栖息于林区内的野生动物也得到良好繁衍生存,动物数量逐年增加,所以在生态良好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的经济作物带来一定的困扰,比如当地村民种植的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在进入收割期时,大部分均被猕猴、松鼠类动物啃食,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目前我国虽然在野生动物损坏庄稼上给一定的补偿,但只是针对猕猴等大型动物破坏的损失,而松鼠类等其他小动物破坏的损失均不在赔偿范围。

    2.6 保护区本底资源有待进一步摸清

    保护区建区已有24年,除1984年开展茂兰科学考察外,就没有做过大型专项调查,特别是本底资源,弄清家底是保护区管理者首要做的大事。据文献记载,茂兰草本植物、蕨类植物、茂兰蚁科昆虫、水生植物和苔藓植物均为空白,目前有记载的也只是个别科目的种群调查,所以要做好保护区的管理,前提还得要先做好本底资源的清查工作,才能为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7 保护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都是国家依法划定一定的区域面积并给予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禁止人为采伐或狩猎,保护其生态效益。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虽然得到了相对的保护,但对于茂兰保护区人口众多、村寨密集来说,的确给保护区的管理上带来诸多不便,加上生态旅游的开发、通村公路的建设,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无疑使保护区雪上加霜,造成管理上新的压力。

    3 保护区科学发展策略

    笔者从事保护区管理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是关键,只有当地村民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会相应得到提高,保护区与社区的诸多矛盾也会得到缓解。实践经验还表明,社区村民才是自然资源最有力的管理者,必须依靠当地群众的通力合作,用实际行动加以宣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快速发展的双赢效果。

    3.1 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茂兰保护区人员结构来看,具有高中至中专学历的占40%,大专学历的占35%,平均年龄在40岁,说明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着专业素养和知识更新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自然资源与居民的矛盾无法得到妥善调节,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势在必行,同时完善和制定与保护区建设相配套的各项保护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促进保护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

    3.2 加强宣传,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利用现代高科技宣传技术大力宣传茂兰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制定正确有力的保护区建设管理政策,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队伍中来。

    3.3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

    针对茂兰保护区内集体林占有相当比例的现状,建议邀请一些专家到茂兰保护区开展专题调研,对现有的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论证,并依法调整保护区总体规划,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将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和周边国有林进行置换,或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进行征用或赎买等措施,消除“林地两证”的局面,从而解决了林权纠纷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可以通过生态移民专项资金,并从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保护区内特别是核心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以减轻保护的压力。

    3.4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茂兰保护区林地全为国家一级重点公益林,国家虽从2004 年开始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金额太低,需逐年增加,逐步提高区内群众生活水平,才能有效保护区内自然资源。

    3.5 加强科学研究,多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央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为支点,编制规划该区的项目库,在做好本底资源研究的前提下,多以增强保护区社区经济发展的项目进行申报,实现以项目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大力发展当地产业,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下功夫,解决当地能源需求问题,新农村建设用材问题。如2002年引进的国际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荷兰委员会的资助的“少数民族参与喀斯特湿地保护”项目,在尧古村、西竹村、尧兰村分别实施了节柴灶改造项目、村寨路面硬化项目、农村规模养殖项目、农村土特产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也激发了当地村民的保护热情和自信心,大大缓解了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矛盾,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效果,也改变了当地村民对保护区的认识和看法[4]

    参考文献

    [1]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2] 李子忠,金道超.茂兰景观昆虫[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3] 冉景丞,陈会明,陈正仁,等.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捕猎现状与野生动物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1,9(4):482-486.

    [4] 冉景丞,朱惊毅,覃龙江,等.农村社区发挥妇女潜能与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探讨——以茂兰保护区拉桥社区织布项目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1):51-52.

    推荐访问:贵州 自然保护区 策略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