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与治理

    时间:2023-06-03 15:1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近几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这些舞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文章从公司治理、政府监管、外部审计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结合我国现状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在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上的定量识别方法和建立在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等基础上的定性识别方法,即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识别,以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率,进而提出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 识别; 治理

    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几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这些舞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面对财务报告舞弊所带来的危害,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前提,借鉴我国和美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概念,本文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手段及特征和识别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将财务报告舞弊这样解释:为了欺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重要事项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管理层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或有意忽略有关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违法行为。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

    总体来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因、手段和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成熟。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

    无论是统计学方法还是数据挖掘方法,它们都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这种定量识别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避免定量识别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有必要考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提出定性识别的方法,定性识别是通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经验来判断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将舞弊公司识别出来的方法。

    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加以识别。这些识别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识别方法和模型,具有简易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外部经营环境、外部审计特点等因素,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非舞弊行为进行识别。这种定量识别与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 别率。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舞弊的根源,才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上市公司,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寻找到有效治理的思路。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分析

    面对入世后越来越开放的证券市场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迫切要求,我国对会计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无法严格界定大量的职业判断业务;

    2.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不完全性和滞后性;

    3.不平衡各方的博弈会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

    4.法律法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

    (二)外部审计分析

    作为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受委托对被审计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所以,外部审计是社会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防线。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为舞弊公司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大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被牵扯出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正在大幅下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和收益与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上升,反之,就会下降。

    (三)政府监管分析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对某些垄断行业或其他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要通过法律并结合司法体系的诉讼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是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笔者重点论述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政府监管。

    1.政府监管的必然性

    以科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自身能够有效地治理市场失灵的现象,反对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然而,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我国政府监管的力度,因为契约经济的内在缺陷、信息不对称、法律的不完备、法律在执法上具有被动性。

    承上所述,由于契约经济的内在缺陷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失灵,当这种失灵影响到公共利益时,就需要引入一种社会机制进行治理。同时,法律的不完备性和法律在执法上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导致执法不力、管制不足,因而在客观上需要一种对执法内容和执法方式的补充,从而导致了对公共管制的需求。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公共管制就体现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所以说,政府监管是解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核心。

    2.我国政府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机构不独立;

    (2)制度缺陷导致监管失灵;

    (3)会计准则制定权与解释权的制度安排不合理。

    (四)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也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包括股票价值最高、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等;代理人追求的是自身价值最大化,包括最大化的物质报酬、最多的闲暇时间、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代理成本的产生。

    我国的股权结构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具有的特点是非流通股在公司总股本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国家股股权在总股本中占有绝对优势;股权高度集中。我国的股权结构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也带来了引起舞弊的一系列问题如股东大会、董事会为少数股东控制;监事会名存 实亡。

    1.公司管理层舞弊动机分析

    根据舞弊三角形理论,公司管理层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他们决定舞弊的因素之一。我国的公司管理层主要面临着上市的压力、再融资的动机、特别处理和退市的压力、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压力。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管理层面临的压力越大,其进行财务舞弊的动力就越大。

    2.公司内部审计分析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内部财务审计和经营业绩审计的双重职能,直接关系到对内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且没有实权;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职能是管理职能。它同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即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则会计必然运作良好,能够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基本不会出现财务报告舞弊事件。但如果相反,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存在漏洞,则很有可能通过舞弊,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因此,笔者认为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措施。

    综上所述,会计法律法规、外部审计、政府监管以及公司治理构成了有机结构,其中,公司治理是根本,政府监管和外部审计是保障,法律法规是前提。

    三、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措施

    能够很好地将舞弊上市公司识别出来,可以使投资者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我们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如何避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情况的发生,以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有效发展。从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外部审计、政府监管和公司治理几个角度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

    1.坚持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在大量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背景下,特别是一向被称为规范和标准的美国发生了多起上市公司舞弊案件后,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导向产生了质疑:会计准则制定的最佳模式应该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我国又应该采用哪种模式。

    2.把握准则下的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

    在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下,准则制定得再详细、再及时,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且毫无弹性地对经济业务处理进行规定。

    3.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一方面,制定和完善详细的实施细则,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对中小投资者应采取有效的救济手段。

    (二)对外部审计舞弊的治理

    1.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所以,应当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上市公司应当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且将内部控制作为财务报告的强制披露项目,在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公司内部控制政策及执行情况;二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关于内部控制的披露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单独作出说明。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加大和明确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2.建立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自律公约

    虽然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已与财政部门脱钩,走完全行业自律管理的道路,但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协会并没有很好地为其会员提供服务,特别是对于整个地区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为加强监管,可以建立地区范围内的行业自律公约。

    3.合理协调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

    许多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件都已经证明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由同一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会带来很大的弊端。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将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相互分离,以达到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

    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来看,我国都还不具备这种完全分离的条件。所以,从我国现实来看,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由同一事务所执行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非审计业务的发展,我们也应该谨慎对待,权衡社会效率的丧失与独立性所受到的损害程度,最终作出恰当的选择。

    (三)对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治理

    1.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的各项制度且严格执法

    财务舞弊监管要有法可依就需要制定完善且操作性强的制度,以保证监管部门在遇到相应舞弊事件时可以依照制度执行。

    2.完善监管部门的机构设置

    我国当前证券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很多都是赤裸裸的违规行为,发现并整治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是证监会的本职所在,证监会应该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更加完善。

    3.协调会计准则制定权与监管权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权与解释权的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了政府监管机构工作的被动。因此,对于财政部和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利界限应当更加规范。

    4.建立财务舞弊预警机制

    当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发生时,往往已经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要避免这种损失,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政府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财务舞弊预警机制提早发现舞弊公司,从而有效地进行主动性监管。

    (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我国股权往往集中在个别股东手中,董事会也因股东持绝对数量的股权而被大股东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所以,董事会成员中除了来自于内部的管理人员,还应聘任外部人员——独立董事,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以保持独立董事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首先,对于独立董事的候选条件应当在法律上进行严格的规定;其次,应对独立董事的工作给予法律上的详细规定,包括报酬、任期、工作时间以及权利和义务等等。在法律责任方面,应该明确独立董事对财务报告所负的监督责任,无论是其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监督责任,还是由于过失或故意未能发现财务报告中的舞弊,如果投资者因这类舞弊而遭受损失,独立董事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之一,风险不仅包括经济赔偿,还应包括由于监督不力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应是经济赔偿、声誉及法律责任的一个加权值。在这样严厉的法律规定下,独立董事们会自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了解和监督,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被侵占。

    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措施。总之,会计法律法规、外部审计、政府监管以及公司治理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参考文献】

    [1]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

    [2] 申草.200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透视[J].新理财,2006(2).

    [3] 胡华夏,韩艳.舞弊性财务报告形成的内在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8).

    [4]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5] 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的四因子假说[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7).

    [6] 陈少华.财务舞弊成因之综合分析[J].经济经纬,2005(1).

    [7] 邵志高,邱玉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频繁舞弊的症结研究[J].经济经纬,2004(5).

    推荐访问:舞弊 财务报告 上市公司 治理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