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与展望

    时间:2023-06-03 17:1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换,在新的一场以资本流动为标志的世界经济锦标赛中,对外投资举足轻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过去两百余年独占鳌头的对外贸易已经不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唯一组成部分,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经济学家》杂志在1999年的统计分析指出,在1980—1995年期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大约为8%,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指出在1995—2006期间,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大约为7.8%,各国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按流出额计算大约为12.5%,流入额计算大约为11.5%。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一直实现着飞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资本存量不足,引进国外投资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快捷路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战略性的转变。1978年,中国资金缺乏,外汇更是奇缺,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外汇,因此,引进外资就成为当时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截至2010年6月的统计数据,外汇储备高达2.45万亿美元。“引进来”和“走出去”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内外兼修才能为经济平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换,在新的一场以资本流动为标志的世界经济锦标赛中,对外投资举足轻重。

    中国对外投资的历程

    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于发达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对外投资历史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史是很短暂的。但以中国经济本身为参照物进行纵向比较,对外投资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按照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是对外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自改革开放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计划经济的限制逐渐瓦解,中国的对外投资开始起步,并形成了符合中国经济实际和现代经济规律的对外投资雏形。但由于本阶段中国的资本和外汇还非常稀缺,资本在本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对外投资多是政府为了拓展经济贸易活动而建立的国有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其中的主体投资企业为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中国冶金建设总公司等大型国有金融企业和对外工程公司。这些企业投资海外分支机构多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增长的业务量客观需求,但是由于此时整体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并不十分紧密,这些业务量的总量是非常小的,换言之,对外投资的规模也是非常小的,这个时期的对外投资与之后特别是近十年的对外投资从规模上看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外贸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这个阶段,海外投资虽然组织形式仍以国有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和代表处为主,除了上个阶段活跃的中央企业以外,各省市下属的外贸公司也进行了业务的分散化改革和全球化经营。各大国有性质的外贸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等成为本阶段对外投资的活跃企业。而本阶段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完全建立,企业自身经济效率、经营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对外投资的表现并不突出。第三阶段:1991年至2003年。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起进行了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个改革的启动宣告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步入关键阶段。此时对外投资的主体企业已经不再是对外工程公司和外贸公司,逐步转移到大型工商企业上,而其组织形式也多为海外采购渠道和销售网络。本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虽较上阶段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投资企业的数量和投资总量上仍然不能占到经济的主流,因此可以理解为中国对外投资的过渡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对外投资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1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中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优势以补充国内的不足”。并在2004年新的指导意见出台前,成为对中国境外投资影响最大的政策法规。本阶段中国对外投资的代表企业有:首都钢铁公司、东风汽车集团、上海广电股份等。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为对外投资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及此后一系列法规和措施的出台,新的国际投资体系宣告诞生。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的国际投资构筑了一个正规的平台,促进了我国国际投资结构的完善,并且加速了其发展。而自改革开放开始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资本存量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资本已经不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稀缺要素,再加上1994年之后逐年增加的贸易顺差,都为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2007年以后,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对外投资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见图1)

    随着各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中国不再仅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接收国,更逐渐发展成为纯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快,中国在世界各地积极投资及并购产业的主要目的包括需要新的消费市场、掌握能源及原材料、获取先进技术及向全球延伸行销渠道等。在本阶段,并购、投资入股等现代企业发展形式也应用到了对外投资当中并成为主要方式,而对外投资的主体也有清一色的“国字脸”转变成为了“百家姓”,各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更是耀眼,如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收购通用汽车的悍马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浙江温州几家民营企业欲联手收购法国皮尔卡丹商标权等,都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期中国对外投资缘何飞速发展?

    三十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吸引国外投资,改善中国资本存量稀少的局面一直是政策决定者的重心所在。近年间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开始逐渐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现有格局,甚至影响到国际关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逆转”局面的出现?

    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个国家各地区的距离,世界经济越来越向一个整体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研发、销售的完全分离成为可能。跨国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生产的国际化乃至资本的国际化让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生产和销售地点,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范围内的投资必然逐渐增多。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发的重要,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也就理所当然。


    打开文本图片集

    2.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本积累的速度很快。我国一直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相比之下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本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改革的最初十余年,如何吸引和利用外资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直到了前几年,这样的政策导向才被“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取代。近三十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个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再加上一直很高的储蓄率,资本已经不是像之前那样稀缺,资本积累的完成就对资本的利用效率有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升级转移,将产业布局和资金在国际间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自然会增快。

    3.近十五年累积的贸易顺差。中国很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近二十年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五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产自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一直到两年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出口一直是拉动GDP增长最有力的马车。三十年前,国内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全导致企业效率低下,而外汇又极度稀缺,本来就不多的外汇用于对外投资是几乎不可能的。而近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迅速增加,这就给对外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4.企业改革对企业利润动机的强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各计划经济国家的企业主要是公有制企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在国内的投资都是根据计划分配,更不会参与对外投资。而转轨开始后,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改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现有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一是新的所有制形式的出现、发展和壮大。此时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决策都更靠近市场,特别是后者,根据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来确定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全建立,企业的利润导向性逐渐加强,企业在自主追求发展战略是就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权衡取舍重点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外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2004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支持对外投资的法规出台,国际投资的机遇增多,企业根据市场形成的全球战略让对外投资成为成本-收益衡量下的必然选择。

    5.保障我国的资源安全。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在能源安全、原材料安全领域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需求和原材料需求会相应增加。目前,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已经跟美国差不多。资源的相对匮乏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显得异常突出,因此自然资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比重的数据来看,商业服务业占29.7%,金融业占19.9%,批发零售业占16.2%,采矿业占12.4%,制造业占5.3%,交通运输和仓储业7.9%,建筑业、信息传输业的比重比较低。采矿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第四大投资项目。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均在海外布局油气项目,涉及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炼化和下游成品油经营领域,同时还涉及深海油气的勘探开发和油气服务合同等。三家公司近年来都加强对外投资,对外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中石化在2009年的addaxs项目总交易额就高达72亿美元。这些大的资源相关项目的投资总量一般都非常大,近几年我国的能源储备显示出的一些问题更是让能源相关企业感觉到海外投资的重要性,对外投资总量因而逐年上升。

    6.我国的产能过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虽然有着很高的储蓄率,但是生产能力还是不足。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的传统习俗和计划经济的后续性影响等等,高的储蓄率依然存在,相应的,投资依然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方式。很多产业经过这三十年的不断投资发展逐渐到了饱和的状态,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出现。此时转移国内产能,积极发展对外投资,避免在国内重复投资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就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7.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纠纷。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相关产业,设置了许多贸易壁垒。尤其是针对我国,有许多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条例。通过对第三国的投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比如说,对同样拥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的第三国进行投资,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规避针对我国的部分贸易保护条例。而对外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或原材料采购机构,能够促进东道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而这些机构也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在对外的交流中,获得政策性的支持,规避贸易壁垒。同时,海外分支机构是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而建立的,为加强我国企业对东道国文化习俗法律等的了解,减少贸易纠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够加强两国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这样双赢的结果自然使得对外投资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国现阶段对外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现阶段的对外投资可谓是蓬勃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也和中国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人民币升值之争、来自世界投资资本的竞争压力再加上变幻莫测的政治风险,都为中国的对外投资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1.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世界虚拟经济造成了很大成的动荡,同时全球许多国家都陷入了实体经济的困难之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要靠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才能渡过难关。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未完全国际化,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欧美等国要轻,经济也首先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与国外优质资产的并购带来难得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一些原本成熟的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再加上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改变战略,收缩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甚至出售部分资产报表陷入困境的资产-这些资产中,包括大量知名品牌和已拥有成熟技术和销售网络的企业-这不仅客观上为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而且为我国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和以品牌和商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等优质资产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价格震荡,为我国在这方面投资的收益性有了进一步的保障。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回落,大型跨国公司被迫收缩投资,此时我国涉及到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的投资就会比之前更为富有战略意义。在这个时机下,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海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开发,在石油勘探开发、天然气管道建设、铁矿石和铝土矿开发等领域通过股权收购、共同开发、合作建设等方式进行海外投资,不仅在长期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消化了我国现在相对过剩的资本,还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和供应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地增强了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

    最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投资一直在总量上和效益上落后于制造业,这次金融危机是我国金融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契机。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主要发达国家的传导机制都与我国不尽相同,其他国家都是由于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紧密,因而第一时间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冲击,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而我国正相反,由于与世界金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准入障碍,本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机构所遭受的损失相对有限。与此同时,本次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批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巨大、经营陷入困境,业务量明显萎缩,这都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带来新的机遇。我国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从资本总量等指标而言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而金融危机可以说为而亟待拓展的国际业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增设经营网点、业务合作乃至于资产整合等对外投资方式为我国金融企业加快实现国际化进程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金融危机过后世界投资环境更加不稳定,我国对外投资的风险大幅升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投资的失败乃至企业战略的完全落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科学管理、理性决策,对我国企业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

    制度之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就一直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从。从当时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到现在兑换6.77元,人民币升值达22%,这样一个升值幅度相当于等值的资产用于海外投资相对于之前的收益率提高了接近20%。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外投资的预期收益就相对提高。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意味着之前的外汇储备也就是企业的外币资产相应缩水,由于外汇管理等机制的存在,我国的对外投资基本上与这部分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继续持有这部分资产的收益能否抵消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会是影响企业投资者的一个关键变量。另外,由于国际普遍认为我国的币值被低估,对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收益很可能不会高于企业进行国内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附加收益。因此在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的这个大环境下,如何扬长避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将成为各个投资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3.世界投资资本的竞争压力。中国的对外投资与世界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必将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会受到国际投资环境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更是以一种异常迅猛的态势得到长足进展,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再加上各国逐步放松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制,同时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多重作用下,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惊人,表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对中国来说,由于之间三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积累的顺差,对外可投资的资本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就这个领域的研究以及操作水平而言,是远远落后于成熟金融市场国家的。也就是说,我们空有多年积累下的外汇资本优势而没有运作的技巧。长此以往,这些资本优势可能不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能转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反而会吸引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机活动,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之前三十年,我国由于存在的“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因此很多出口贸易品的价格也较东道国的产品要低很多,出口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特别是针对我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加大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方面的保护主义措施力度。这样的情况对于对外投资而言,也是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贸易保护的起因是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和产业保护政策等等,那么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很可能也会因为“中国威胁论”而受到阻挠。东道国可能会出于同样的原因,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设置更多的障碍和采取更多的限制性措施,这些狭隘的投资保护政策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例如,美国对我国中海油公司并购优尼科公司、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的阻挠,对联想收购IBM 个人电脑业务设置种种限制等等,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发达国家,印度也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我国多起在印度基础产业的投资。当然,贸易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本国的就业和产出,从这个角度而言,吸引国外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对东道国是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因此,从这个方面而言,对外投资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在贸易保护这个不利条件下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方式。

    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相对于国内投资而言,是处于一种更为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国际市场云诡波谲,我国的对外投资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很不成熟,因此存在着许多的风险。由于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对外投资所遭遇到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类型划分为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文化法律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使一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发生超常变化的可能性,它作为非市场性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需要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方面是指由于东道国国家政治能力的虚弱而导致政治体系或政府的不稳定所造成的并购风险;另一方面一般是东道国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借助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或法律约束来限制正当的商业并购活动,而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带来风险。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东道国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变动均有可能使跨国并购遭受预料不到的损失。如政府的更迭,党派和社会集团的纷争,政府有关土地、税收、货币汇兑及出境等政策的变化,民族文化习俗、道德风尚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法律方面对于外资进出入的某些歧视性规定,以及社会出现内乱、战争等现象,均会构成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很多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纷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例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在不同币别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未预料到的变动,致使有关的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都以美元为媒介,如今,我国已经拥有接近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美元价格的波动就会影响到进行对外投资特别是对美元使用国的对外投资的成本问题。汇率风险除了体现在对外汇储备存量价值的影响之外,对投资的回报率甚至投资的成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对外投资东道国的货币相对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就相当于投资企业的资产大幅度缩水,这样的情况出现在资源型企业的投资中负面效用还不是很明显,如果出现在轻工业等产业中,对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要防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就要求投资公司对外汇金融市场有着较为良好的掌握,通过买卖外汇相关期货期权、进行汇率保险等方式减小乃至规避汇率风险。

    3.经营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经营环境、企业经营战略、经营决策等的变化导致投资经济损益的变化。企业的对外投资都是从整个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比如有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上有着较大的优势,只是由于企业的历史等原因并没有很大的国际知名度,无法打开市场;还比如有些企业有完整的制造加工体系,但是无法获得该产业的核心技术等等。此时的对外投资是解决企业长远发展问题的较好方式,但是我国的公司现在缺乏很成熟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体系,在考虑投资决策时可能出现对公司本身情况判断不准确,对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了解不足,以及在谈判能力的缺乏等带来的失误等等,都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要规避这样的风险,一方面是企业必须继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科学决策管理,另外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和引进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4.文化风险。文化风险主要源于国别文化差异及企业文化差异。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投资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价值观等方面容易形成较大差异。来自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两个企业间的并购极易引起经营中的困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因素,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并购后整合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融合的程度。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体现在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对内部与外部变化的反应机制、资源配置、管理理念、技术特性等因素。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即我们熟悉的文化刚性,对外来的文化冲击会很自然地做出抵触的反应。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刚性越大,并购的风险越大。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资产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在那些失败的重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应以尊重东道国的文化习俗为出发点,在考虑公司的整体利益的原则下努力化解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5.法律风险。法律是国家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在每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等种种原因,法律也不尽相同。对外投资的企业,在熟知本国相关法律之外,还应该了解目标企业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尤其对一些失业率高、劳工问题突出的国家和地区,更要认真考察东道国的劳工、工会和福利状况,对投资可能带来的雇工风险给予足够考虑,避免带来新的劳资纠纷,以便降低法律风险。

    推荐访问:中国 展望 对外投资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