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论述类文本考题设项的新常态

    时间:2023-06-03 17:4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目前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秉承了新课标之前全国卷议论文阅读的基本形式,即选文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本,下面设置三个判断题目。表面上给人一成不变的感觉,实际上它的内容不断在变化,尤其近三年的变化非常明显,下面我们试着从近两年高考题目的比较来探讨论述类文本考题设项的新常态。

    一、题干比较(以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

    2015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个题干分别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6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个题干分别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同点:①两年均设置三个选择题,其中前两个题目题干的表述一字不差。②难度按顺序依次递增,分别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即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简单改造,考生只需把选项内容和原文相关内容仔细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某个内容的变化出现错误;“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说明选项对原文内容改动较大,是根据原文内容的意思经过命题人的理解和分析之后的重新表述,新表述包含推理成分;“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推理成分更明显。③选项内容在文中的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其中第1题一般分布在选文的前半部分(往往是选文的第一、二段),第2题一般分布在选文的后半部分,第3题则是对全文的分析和概括。

    不同点:2016年的第3题与2015年相比稍有区别。2015年表述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016年表述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既然有区别,选项内容就会有相应的调整。“理解和分析”有可能会继承更早年份的传统:选项内容是基于文本的推论,甚至由文本之内推论到文本之外;而“下列说法”有可能还是对原文内容的重新表述,这个表述结果仍然在文本的范围之内,考生需要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方可做出正确判断。

    二、设项比较

    1. 第1题比较

    (2015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 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 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 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选项内容分布在原文第二段,均为明示性信息,需要逐一查找对比。A选项说“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句中使用了“产生”一词,说明过去没有。而文本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句中“新的特点”说明过去存在,只是有了新的变化。简单比较,便可看出A选项错误;B项改造的地方在于“……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文本中说“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两者意思相同;C项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概括,原文说“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项说“赊买赊卖……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依据文本中“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是对原文的扩展解释。

    (2016年)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A选项源于选文第1段,是明示的陈述性信息,实际就是一个语段压缩,比较容易判别。B选项是对选文第2段前半段明示信息的整合,例如,“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是作者思路的表述;而“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则是命题人思路的表述。C选项“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源于第2段后半段话,这一项容易被误选。D项源于选文第2段第四句话,“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在“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所载内容”是对《史记·殷本纪》全部内容的表述,而原文中证明对象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殷王世系”只是《史记·殷本纪》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这里命题人用全部内容偷换部分内容而形成错误判断。

    2. 结论

    相同点:从2015年以来,第1题不再是陈述性明示信息的简单改造,而是把分析和综合这种推论性表述混杂其间。如2015年第1题D项说“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原文中说“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选项即为一个简单推论:“军需”应该包括在“生产、流通”范畴之内。再如2016年第1题C项中出现了“由于……因此……”,也为推论性表述。可见对文本明示信息的改造和推论性表述已经混合在每个题目之中。

    不同点:2016年试题中出现了隐含信息,如第1题C项说“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命题人把原文“从诗三百篇做起”改成了“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把明示信息改成了隐性信息,稍微增加了一点难度。但相关信息属于文化常识,在考生的知识范围之内,体现了引导考生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导向。

    三、论述类文本设项的新常态

    1. 陈述性信息和推论性信息混合出现,推论性信息增加

    对文本陈述性明示信息的改造是比较容易作出判断的选项,对推论性信息的判断较为费时,难度也稍大。过去一般做法是把陈述性明示放在第1题,把推论性表述放在第3题中。从前文例子可以看出,近两年的第1题中就已经有了推论性信息。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 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 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选项A、C、D均为基于文本的正确推断,而B选项中说“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明显与原文第三段“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相矛盾。第3题传统上是推论性信息的存在区域,这里却是一处对陈述性明示信息的改造。

    2. 偶尔出现隐性信息

    选项中隐性信息趋于增加,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3题C中说“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有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信息在文中遍寻不见,因此对于它的正误很难作出判断。

    3. 用文本中的新知识解决选项中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2016年全国Ⅲ卷第3题C选项,在文中没有明示信息支持。但是,文中“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的文字就已经证明艺术手法的差异并不影响从纯文学作品中发掘史料。《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史学家眼中应该是一样的,这两个例子是对文中新知的活学活用。这种命题方法在2014年的考题中已经出现过,当年的第1题D选项,要求用原文的“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理论来判断选项中“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沉入海中”不属于“悲剧”范畴。

    四、备考建议

    1. 坚持以文为本,重在理解分析

    在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的设题中,推论性信息的比例将会逐年增多,这就更需要考生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有些陈述在一定的语境中它是正确的表述,但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可能不成立。选项内容均来自于文本,或是对文本信息改造之后的重新表述,或是基于文本信息的分析推论。解题时,必须紧紧地依靠文本语境,特别是对于一些推论性的隐含信息,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

    2. 丰富文化知识,摒弃解题套路

    偶尔加入的一些隐含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如果某个信息点换一个面目出现,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要积极地调动知识储备作出判断。解题时不能拘泥于套路,例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经验式的判断已经不再适合解决新形势下的问题。一些隐含信息、推论性信息,用老眼光来看似乎都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因而会影响对文本及选项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应该摆脱功利性,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3. 强化逻辑推理,学会运用新知

    推论性信息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重新表述,要注意原文中存在的特定关系,如因果、条件、假设、转折、递进、并列、总分等关系。在重新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否改变了这些关系,或是否脱离原来语境,这种关系即不存在。还要整体理解文本内容,文中重要概念或观点,即为作者所要传授的人文新知,考生要真正地理解其内涵,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责任编辑 陈春阳

    推荐访问:常态 考题 论述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