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研究

    时间:2023-06-07 11:4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体现和蕴含着鲜明的逻辑理路特征,并通过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现实需求和实践结果得到了完全证成。这一逻辑理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复合结构,它们共同确立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基础。这一逻辑理路为未来中国政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方法,坚持推进政治思想理论创新。

    〔关键词〕 改革开放;政治发展;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03-05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起步,至今已持续40年,并且仍在全面持续深入推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和目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1 〕。笔者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这一本质问题展开探讨,试图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蕴含的逻辑理路进行初步的论述,证成其合理性,分析其内在结构,总结其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观照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能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证成

    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需要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动因,那就是“文革”期间形成的思想、组织和发展路线不适合中国发展的趋势,难以继续推行,必须从根本上予以否定,重新确立新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理论。在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正确理论的指导是改革开放能够顺利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全方位、深层次、创造性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和世界的认可和支持,证明了其逻辑理路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的“文革”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思维指导下,国内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现代政治是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和公共利益的正义分配。与此相反,“文革”期间的一系列政治行为基本上脱离了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最后甚至走到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对立面,社会政治秩序完全失去控制。因此,“文革”的政治逻辑注定是难以长期存在和持续的,事实也正是如此。作为对中国政治负最高责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层领导人,顺应民心时势和国家发展需要,结束非理性政治成为历史选择,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序幕,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也随之转轨,走上了合乎现代政治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与改革开放之前“文革”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与措施,都以纠正和防范类似“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为主要目的。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反思“文革”发动的政治体制,纠正“文革”期间所犯的严重错误,之后开始推行的政治改革的对象是在“文革”期间形成的错误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行为,从深层次上改革政治体制,保证不再重蹈“文革”覆辙,从而走上持续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需求

    1976年至1978年,经过两年多的徘徊和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目标上来的重大决策,之后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全否定了“文革”的政治模式,认为其从思想到实践是“完全错误的” 〔2 〕。彻底否定“文革”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一方面为新政治思想的出现清除了现实阻力,开辟了政治理论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中国政治理论创新的新任务与新课题。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物质生产水平,“不争论”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发展的主基调,有效排除了来自各方面可能的对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战略的干扰 〔3 〕。但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在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与改革开放本来设计和预定目的相背离的另一种政治思潮,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政治上挑战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所要坚持的政治指导思想,成为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重要抉择。邓小平曾在1979年就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 〕,规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理路框架。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在中国之前只有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有过短暂实践,但是并未取得成功。所以,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命题之后,并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和利用的政治思想理论。面对此难题,从成立之初起就十分重视政治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应对,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作出阐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指导思想。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其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地对已有政治理论根据情势变化作出改革和修正,使得自身坚持的政治指导思想符合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并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中國共产党与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理论创新,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并不断推陈出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发展方向,满足了改革开放对政治理论的需求。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结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证成的最终检验标准是实践结果,这就不仅要对政治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考察,也要对政治发展的结果进行准确评价,其理由是政治过程决定政治结果。从政治过程观察,中国政治的发展是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互动的结果,其实质是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理性主义。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政治思想给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政治理念一方面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的错误,也形成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基本品格,即实事求是政治思想的恢复和发展,将政治置于为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与秩序的工具地位,扬弃了政治挂帅的“文革”模式,保证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政策的顺利落实。

    在邓小平确立的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指导之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在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民主建设以及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政治进步并非自然自发的结果,而是政治主体经过艰难的不断努力所得来的,其间经过了各种思想的交锋,突破利益集团的阻挠,最后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的推广经验,并通过立法或者其他国家政治渠道上升为国家政治思想、制度的一部分 〔5 〕。也就是说,中国政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循环这一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路

    1.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任务。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空中楼阁、悬空而起,而是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年的民族奋斗史、中国共产党97年的革命建设史及共和国近70年的建设改革史相联系、相统一的。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就蕴含在这样的历史之中,浸透了历史的印迹,反映了历史的趋势,为实现历史赋予的任务与使命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与任务,具体体现到政治方面,就是实现近代以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標。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民族的彻底独立,建构起了从形式到实质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基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两个层面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任务。一是从思想到形式,我国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普遍信奉的原则与制度,国家政治理性全面树立并成熟起来。二是实现了与由现代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建立正常关系的目标。作为现代国际体系的独立一员,中国完全正常参与国际事务,融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体系之中,成为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合法性。政治发展合法性是一个复合概念,内蕴多重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了政治发展的合法性。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决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合法性,其理由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来源之一是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改革开放是对这一伟大过程和未竟之业的继续,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历史关联和逻辑关联。改革开放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了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和完善,由此历史合法性得以继续增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理路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其理论宗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建构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为20世纪新建立的民族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性的另一条道路,避免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立,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现代性目标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奋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决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应用到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虽然期间也经历了曲折与挫败,但总体而言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融入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看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和指导地位,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国家性质的大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关键的理论问题上继承、延续和发展了其一贯的理论逻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发展和创造性运用,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由此决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合法性。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因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求而产生,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其合法性得到了充分完全的证明,已经成为体系完备、逻辑严密、覆盖全面、内涵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合法性还体现在其并非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动态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散发出理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逻辑理路

    1.政治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实践的逻辑,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实现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在政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持续推进,政治思想不断解放,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决策更加科学,政治监督体系更加严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程度决定于政治思想解放的程度,从本质上说改革开放是政治决断。改革开放首先放弃了“文革”期间一系列错误的政治指导思想,思想解放首先从政治领域取得突破,如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和批判,真理检验标准之争,都是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和讨论。中国的政治结构决定了没有政治思想的解放,其他领域的思想解放是难以开展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同样是政治思想的解放,将当时处于困境的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如何扩大的时代难题,也是政治思想的解放;科学发展观对和谐社会的强调,反映了我们国家阶级矛盾已经基本消除,和谐理念应成为社会的主要追求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其不仅丰富了经济改革理论,更是创造性地指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方向,是对改革开放指导思想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实践逻辑,在制度领域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宪法为根本大法和基本遵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重新恢复和建立;人民的政治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有效保护,政治制度化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进一步畅通,互联网参政议政持续活跃,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政治民主化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覆盖的监察体制已经全面建立,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并不断取得胜利,政治生态不断净化,“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公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等现代政治权力运行法则逐步深入人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从根本上将中国政治实践的水平和目标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阶段。

    2.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合法性,是由公民对政治实践的参与程度和实践成效决定的。一方面,公民的参与程度是政治民主化的直接衡量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扩大公民对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的过程,公民的民主选举、知情、管理、监督权不断扩大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互联网政治的发展也為公民参与监督政治提供了新的路径,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意味着中国民主化程度达到了一个历史新水平。另一方面,任何政治最终的合法性都要靠较高的政治绩效来支撑。所谓政治绩效,即政治能力的强弱。政治绩效可以通过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能力、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应对化解政治风险的能力、满足国家对政治发展需求的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度与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持续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政治秩序总体保持稳定有序,对政治风险的应对化解能力经受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政治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体系等政治公共产品,政治绩效得以提升,为政治实践的合法性作了最好的支撑和注解。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有其内在规律,积累了基本经验。总的来说,这些经验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方法,坚持推进政治思想理论创新。这些基本经验是中国政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兼具国家政治重构和为国家整体发展提供制度与秩序的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和具体落实都有政治决断权。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吸收和借鉴不同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合理有效成分,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但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领导方式是全面多样的,集中体现在对国家政治路线、政治指导思想和政治组织的全面领导上。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逻辑创新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的,任何政治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选择都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在思想、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进步,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带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进步。

    (二)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要求政治发展同经济基础相一致,经济是政治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单独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6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中心任务转向经济建设,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果断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下不断革命的错误政治理论,大力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计划经济色彩的逐渐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民主法治建设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宪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随之跟进修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快速发展变迁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空间,客观上需要对国家政治进行规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主空间的增大,也提供了民主法治建设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营造了民主法治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政治发展方法

    政治发展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进步,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须知,缺乏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突变式政治发展模式所引发的不良连锁反应,将会给国家政治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突变式的政治改革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政情。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路线和发展方式是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有序推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契合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了中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具有强大政治权威的党政机构,换言之,党政机构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性地位,人民民主的发展也是在政治权威的领导下存在和扩大的 〔7 〕。渐进式政治发展模式的理论逻辑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速度和限度,即民主的扩大以保持政治稳定为前提,法治为政治发展提供制度框架和良好秩序。同时,渐进式的政治发展也为中国从容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时空环境。

    (四)坚持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指导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指导思想和政治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内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理论或观点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具有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品格。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政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历史任务的回应,也对其后的政治发展指明了进步的方向 〔8 〕。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这种连续性的政治理论继承与创新,保证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连续性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同时也塑造了当今中国政治的基本格局和未来发展走向。

    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理路,是为了对未来政治的发展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所谓鉴古而知今,继往以开来是也。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中国政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应该承认,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结构性的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观照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可能方向,具有一定的意義。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要为新时代的目标服务。习近平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在总结过去40年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理路的基础上,对时代问题作出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引,需要坚定不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中国政治发展要围绕这个主要目标来推进,从理论和实践上综合加强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政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结构性改革,为实现新时代的目标提供全面政治保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09.

    〔3〕王亚明.关于邓小平的“不争论”〔J〕.理论探索,2010(6):25-2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5〕褚松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5):52-62.

    〔6〕张奎良.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诉求〔J〕.哲学研究,2012(10):29-34.

    〔7〕关海庭,马胜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J〕.太平洋学报,2013(6):1-10.

    〔8〕包心鉴.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J〕.东岳论丛,2014(6):6-15.

    责任编辑 周 荣

    推荐访问:理路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逻辑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