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书法中的程式化倾向漫谈

    时间:2023-06-08 14:5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程式化,书法亦然。书法的程式化与共性、符号化、个性、习气、公式化都有着密切关系。书法创作是建立在程式化、共性的基础上,但又要尽量避免程式化,不断追求变化的辩证过程。

    [关键词]书法艺术 程式化 符号化

    一、程式化概念

    “程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指“一定的格式”,程式化可理解为处理事物的规则法度或使事物具有一定的规格样式化。张连先生说:“所谓程式化就是将已获得成功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程式固定成为一种形式,程式化即形式化” ①。普遍认为,程式化表现技法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相对稳定程式而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特定艺术语言。它是历代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传统艺术戏剧、诗歌、绘画等在艺术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程式化,书法亦然。

    二、程式化与共性

    程式化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某一艺术门类的共性。

    中国书法历来重法度,讲传统。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永字八法”、“蚕头雁尾”。用墨则要“墨分五色”,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笔墨如此,在结体上更为讲究。如欧阳询《三十六法》之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趒、相让、补空、覆盖等等;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之天覆、地载、让左、让右、分疆、三匀、三段、三停、……开两肩、匀画、错综、疏排等等;姚孟起云:“唐碑最难学,一画有一画步位,一字有一字步武,一画走作为一字累,一字走作为通篇累。”②讲的就是唐楷的程式化。

    纵观中国书法史,几种官定书体都有程式化的高峰。书体的发展总是先散漫后规整,篆至秦李斯,隶至汉蔡邕,楷至唐欧阳询、柳公权,明末的“台阁体”,清末“馆阁体”,高度程式化的书体,虽有严格的用笔与结体法则,但也意味着艺术性走向高峰之后的衰落。

    三、程式化与符号化

    符号是程式的早期因素,因而符号化就是程式化的重要因素。很多书体在符号化的同时就变得程式化了。

    1.篆书的符号化

    据许慎《说文解字》言,六书中纯象形字,实居少数,最多的是形声字。自周代以后,即以形声字为主,象形字退居偏偶地位。金学智先生将篆书说成泛象形的书写符号系统。比起上古文字,大篆中的具象字形愈发减少,“书同文字”后,小篆愈加规整,通行天下。“秦代‘书同文字’的同一法式,强化了书体中的抽象性质素,为而后的楷隶的抽象质开其端绪。”③其中的具象成分更为含混,符号化已是文字的基本特征。相比大篆的散漫天成的自然意趣,小篆的符号化使其更加程式化。

    2.隶书的符号化

    “隶书对篆书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变革,它是非篆书的今文字系统的真正开端,也可以说,它才真正是楷、行、草的抽象形式之祖。”④笔画上,在篆书的直画、弧形笔画等笔画符号基础上增加、转化为波挑、掠笔、钩画等笔画符号。吴伯匋先生说:“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划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构,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⑤结体上,化圆为方,化圆转为方折,整个符号的面目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到蔡邕《熹平石经》汉隶程式化达到高峰,同时也意味着其艺术性的衰亡,面目单一,缺乏生机。

    3.章草的符号化

    章草可以看作是隶书的快写或者简牍草书的规范化,施之于章奏,与隶同意,故以为名。章草的偏旁与单字形成了固定的符号,其符号化程度要比行书高,但仍保持字字独立,与后来成熟的今草相比,章草显得更加理性化和程式化。

    4.楷书的符号化

    楷书是一个高度规范化了的符号系统,它以横、竖、撇、点、钩五种基本笔画为初始符号,由笔画组合成部件或独体字,由部件组成合体字,由独体字或合体字组成字符串。汉字符号以它独特的造型,为美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书法,把汉字的符号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5.行书的符号化

    行书的产生不晚于楷书,如果说章草是隶变过程中由“正体字”中派生出来的别支的话,行书应该就是隶书楷化过程中正体楷书的别支。行书、章草、今草都不是“正体”,它们都是一般的大众化书体即“俗体”,所谓“相间流行”,一些写法约定俗成,特别是名家刘德升、胡昭、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的楷模效应,使行书的符号化日渐显明。行书的符号化借鉴了楷书,特别是草书的符号化。

    四、程式化与个性、俗

    对于不同的书法艺术创造个体而言,具有个性的艺术符号大量在作品中出现就意味着个性风格的形成。从而在艺术个体身上显现出程式化。比如,颜真卿《勤礼碑》里面的捺画、钩画、竖画等等;欧阳询楷书典型的用笔特征:折笔,浮鹅钩;以及米芾的蟹爪钩,黄庭坚行书中的直画的抖动,宋徽宗瘦金体的缠绕,李瑞清大字的抖动等等。如果后学对此类用笔特征把握不了,刻意加以强化,就演化为较重的习气,进而略显俗气。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说:“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⑥是说掌握了程式化的东西,要知变化,否则就俗气。

    五、程式化与公式化

    传统当然要继承,却不能盲目继承。中国书法从来都是重表意,如一味地套用程式化,就很容易误入公式化的圈套,程式化的东西越强,产生公式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程式化一旦游离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与创造精神,就变成了毫无艺术生命的公式化。

    首先,程式化与公式化是在书法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两种不同态度。程式化是既“师古人”又“师造化”,既要“外师造化”又要“中得心源”。米芾《自述学书》有云:“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费瀛《大书长语》:“亚栖云:‘凡书通则变。’‘若执法而不变是为奴书’……”⑦说的都是书法学习与创作过程对待传统的不同态度,即程式化与公式化的不同。

    其次,程式化与公式化又是书法学习与创作中采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程式化是“吸取”、“借鉴”式的用,是学传统取其精而不为其所囿地用;而公式化是刻意模仿或一味地套用。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程式化主要是用在对传统技法的学习,以便于对书法形式美规律的把握,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了使艺术语言更加概括和更加丰富。

    第三,程式化与公式化不仅是对待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态度和使用方式上的不同,还直接影响到审美创造中的传达力(即艺术表现力)的不同。沈道宽《八法筌蹄》有云:“‘大家善变,名家善守。’不独画法为然,而书法亦然。”⑧

    第四,在书法创作中反对公式化地使用程式化表现技法,但在学习书法之初,用类似公式化的方法去学习传统程式化表现技法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对传统程式化表现技法了然于胸,熟练于手,才能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程式化与公式化的区别还在于对“度”的把握。传统程式化表现技法在书法学习运用上亦有个“度的范畴”。在学习传统程式化表现技法上,我们应当用心地去学习钻研历代大师的那些成熟的、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借鉴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去融会贯通。

    王羲之《书论》有云:“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⑨李阳冰《笔法》有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释亚栖《论书》有云:“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⑩如是说法,都是求变。书法创作是建立在共性,也就是熟练掌握好程式化的东西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因此,又要尽量避免程式化的东西。追求变化,避免雷同。

    注释:

    ①张连.形式美新论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1.

    ②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店,1994.P910.

    ③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P79

    ④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P83.

    ⑤吴伯匋.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J].文物,1978(2).

    ⑥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店,1994.P321.

    ⑦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店,1994.P189.

    ⑧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店,1994.P789.

    ⑨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 [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P28.

    ⑩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 [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P297-298.

    责任编辑:尹雨

    推荐访问:程式化 漫谈 书法 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