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无歌可唱”的年代

    时间:2023-06-10 13:2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儿歌即儿童歌曲,它是少儿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审美与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学校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不足,还有流行歌曲的侵入、市场的制约和儿童歌曲传播途径少、推广力度弱等因素并存,导致当前的儿歌缺失严重。少年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为其奉献一些优秀的少儿歌曲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当前儿童歌曲的缺失是暂时的,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儿童歌曲定会走向繁荣,勃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儿童歌曲 缺失原因 解决对策

    一、儿歌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儿歌,主要接受对象是以幼儿、儿童为主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并朗朗上口的诗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歌词简单、富有变化,曲调丰富且节奏轻快明朗,富有儿童特有的纯真特性和生活气息。

    儿歌在我国古代称为童谣或孺子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五四运动”时期, “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正式使用。我国早期的儿歌作曲者黎锦晖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始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并首创了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吹泡泡》,《努力》等都是他儿歌创作的代表。早年留学美国的声乐家周淑安也创作有儿童歌曲如《早晨歌》、《小老鼠》、《天地宽》等,并公开出版了她自己创作的五十四首儿童歌曲,收编在《儿童歌曲集》中。我们今天依然耳熟能详的儿歌有《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分钱》,《歌声与微笑》等,这些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儿童纯真、可爱以及教导孩子从小如何做事、做人,热爱祖国的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儿歌。由此可见,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儿歌创作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歌曲内容积极向上,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我国儿歌的创作与推广出现萎缩、滑坡现象,鲜有脍炙人口的儿歌产生。在今天的少年儿童中间,人气偶像是周杰伦、陶喆这样的流行歌手,他们嘴里哼的是《双节棍》、《爱情买卖》,部分家长还对此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孩子可爱的表现。偶有一首优秀儿歌的出现会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一定程度地传唱,但接下来新儿歌的出现又变得悄无声息。如近两年伴随着动画片的风靡而出现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其主题曲曾传唱于大街小巷;然而接下来孩子们的儿歌精神食粮是什么?进入21世纪,少儿歌曲的窘迫现状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今儿歌缺失的现状,将孩子过早地被引入成人的世界,让儿童丧失了他们本应享受的童真,因此解决此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对儿歌缺失现状的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少儿歌曲的创作和推广出现萎缩、滑坡现象,鲜有脍炙人口的少儿歌曲能在社会上流行。进入21世纪,少儿歌曲的窘迫现状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代儿歌的缺失,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理性分析缺失背后的内容,主要有社会和学校两方面原因造成了今天这种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关注度缺失

    1.娱乐导向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和文化极度繁荣的时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快餐文化越来越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从整个媒体导向来看,五花八门的通讯设备和电视频道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好的、精品的音乐文化不多,而且关注在小孩成长过程中的音乐文化更少。直到21世纪的今天,电视、电台、音响、网络、卡拉OK、手机、多媒体等等都成了载体,传播渠道虽然多元化了,但传播儿童文化、传播儿歌的却凤毛麟角。现在的儿童都是在电视机、电脑等多媒体的影像中的陪伴而成长的,因此电视、电脑网络对儿童在文化教育、思想启蒙等方面的一些影响却超越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与西方国家相比,在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仅为儿童专门设立了一些电视频道,而且都特别注重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并适度地增加其播出时间。比如美国Nickelodeon、英国BBC等,而在我国,儿童电视频道屈指可数。

    2.音乐创作匮乏

    当前的儿歌创作总体显现出素材陈旧、新作品乏善可陈的特点。从小学音乐教材来看,一些儿歌都是上世纪的内容,现在很多儿歌在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时代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现在的少年儿童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在高速旋转的信息化时代,孩子们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面远非过去的孩子所能比拟。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所形成的性格也显得比以往更敏锐、多思。面对这种变化,我们的创作者在创作中并没有及时地拓展自己的创作语言、手段,与孩子之间形成了性格、气质、美学追求上的差距,使大多数儿歌遭受冷落。另一方面,儿歌缺乏高素质创作队伍,也是由于创作人才的断层引起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培养的专门从事儿童音乐、儿童歌曲的作家大多已退出了自己的岗位,而新一代创作者又由于收入微薄而大多不愿从事儿歌的创作。创作人员的“青黄不接”也直接导致了当今儿歌的缺失。

    优秀的少儿歌曲是由艺术灵感的点燃而燃烧的火炬,是创作者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蓄积已久、体验沉淀的突然迸发。因此,儿童歌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素质。如今儿歌创作正面临着 “青黄不接”的境况,近年来由于创作队伍素质不高,适合少年儿童的歌曲佳作“寥若晨星”。一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大有所为的老作家仍是少儿歌曲创作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年事已高,艺术创作已过了黄金时代,或已年迈去世。然而新一代的儿童词曲作家没有跟上,但高素质的接班人却很难见到,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同时,由于儿歌创作者的收入非常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收入普遍上涨的趋势,从而导致了创作人才的日益减少。当今乐坛呈现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越来越多,创作少儿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的趋势。而在另一方面,从少儿教育观念来看,虽然我们的儿歌创作者不断努力增强儿歌的生动性与娱乐性,但儿歌仍一直从属于“教育功能”这个框架中,少儿文艺的教育功能观念的束缚要比成人文化严重得多,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的思想,导致很多儿歌“教”多而“乐”少,缺乏童心和童趣,用成人思维代替少年儿童思维,使当今的孩子无法接受这类儿歌,这也间接导致儿歌市场的萧条。

    (二) 音乐教育的薄弱

    1.“副课”地位难以摆脱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冠以“副课”的名称。应试教育的遗毒尚未消散,有些学校甚至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这些负面能量依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及家长。今天一些任课教师随意霸占学生音乐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音乐教育开课不正常的情况屡有发生。一方面学校对此态度漠然,导致一些教师长期对孩子的音乐课予以侵占。另一方面,由于音乐教师地位不高(如:有些农村学校给音乐教师的工资要比其他代课教师低好几倍),导致音乐教师上课兴致索然,自然学生也不会把音乐课当一回事了。在农村,很少有教师愿意担任音乐教师一职,常常由其他學科的教师兼任。

    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不花心思,随意放几首流行歌曲的做法,致使学生更难听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儿童歌曲。这样的音乐课索然无味,学生也就越来越不喜欢上音乐课了。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音乐课始终无法摆脱“副科”地位,儿歌的缺失是必然的。

    2.好儿歌缺乏生存土壤

    今天学校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存在着陈旧,缺乏童趣等诸多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挖掘不够,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客观存在的现实学情。笔者耳熟能详的儿歌已经是二十年以前的作品,这与 “千年”后的学生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今天的孩子极少能体验到儿歌中的生活情趣(如农家乐),自然也就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了。与此同时,流行歌曲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无孔不入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时不时就会哼个几曲,这与课堂歌曲相比,无疑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当代社会,好儿歌缺乏合适的生存环境,音乐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少儿对“流行歌曲”偏爱也就不足为奇了。儿歌缺失也是当前音乐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解决儿歌缺失现象的对策

    在我国由于儿歌创作队伍素质的普遍偏低,所以适合儿童的歌曲“寥若晨星”。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儿歌是孩子们心灵鸡汤,它能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还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儿歌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儿歌的传唱,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得到快乐,非常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儿歌对儿童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塑造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高尚的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儿歌的传唱,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表现美并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为了让这些祖国的花朵拥有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我们除了“复兴”儿歌,也要采取更多有建设性的对策。

    (一)题材创新,寻找儿歌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从直观的角度来讲歌词要贴近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中国有很多好的儿歌,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词作者们都有一颗童心,他们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声音,从孩子们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因而写出的歌词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与此同时,他们的歌词还富有美感,美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比如有含蓄的美与直白的美之分。含蓄的美是需要在思考与领悟的过程中得到的,这种美更加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因此儿歌的歌词更需要含蓄,不能露而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里,有一句歌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不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歌词具有了文学气息增添了美感,而且把孩子们的童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些人把音乐的表现手法归纳成了两句话:“藏一半,露一半”。让孩子们自己来开动脑筋去想,这样更容易勾起孩子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其次,在儿歌的创作上应该更多提倡形象思维。歌曲创作中特别是儿歌的创作如何运用形象思维来塑造音乐的形象,很多作曲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就从音乐表现手法来看,笔者认为基本上可概括为两大种类:一是“表现性手法”;二是“造型性手法”。。所谓表现性手法则是以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描述典型景物的环境,表达特定思想感情。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曲一开始使用“5 6 3 2”的音型,描绘了一幅静谧、安详和幸福的秋天夜色的美丽风景图,乐曲的开始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更是增添了许多孩子们的稚气可爱和纯真。在第四个乐句中的节奏上突出了一个“讲”字更是引人入胜。作曲家正是用这样的手法使得这首歌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而音乐造型性手法就是把客观存在的音乐调性转变为儿童比较容易理解的音乐语言,并且将儿童引导到自己想象的情景中去。《火车向着韶山跑》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歌曲中形象地模拟了火车汽笛长鸣,车轮的转动,为孩子们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火车奔跑的鲜明形象。

    (二)加强宣传,积极拓展儿歌的推广渠道

    儿歌可以通过少年儿童的节目和电视剧或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来进行推广,向学生介绍、推广新歌好歌,引导学生聆听并演唱一些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歌曲。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首先要把重点放在自己所要教授的音乐课堂上,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并完善音乐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出来,并将这些融入到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艺术活动,给予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如举办一些唱歌比赛,组织合唱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文艺演出等等。还有就是要形成儿歌创作、出版、发行、销售、推广这一系列流程的畅通无阻,并使音像资源更加丰富。

    儿童歌曲的创作、推广是一项漫长、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它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地《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及其实施,几年来,推出了大批优秀作品,扩大了创作队伍。笔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会迎来儿童歌曲繁华似锦,竟相争艳的明天。

    四、结语

    儿歌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指明灯,它不仅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是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而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儿歌的缺失现状,通过调研来对儿歌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倡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加大儿歌的创作与推广力度为途径,实现创作,推广,销售“一条龙”模式,创作出更多、更贴近儿童生活的优秀作品。儿歌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有不断地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儿歌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先进的表现手法,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儿童倾听和演唱地优秀歌曲。笔者相信在全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歌曲创作必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共同携手,用越来越多地优美动听、积极向上的儿童歌曲唱响这一代儿童的金色童年,给予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新世界”!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当前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教育,2008,(05).

    [2]刘济远.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

    [3]程麟.中师生可以学会创作儿童歌曲[J].中国音乐教育,1993,(02).

    [4]陈姗姗.儿童歌曲创作中造型性与表现性的音乐手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5).

    [5]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周大风.儿童歌曲创作上的一些问题[J].人民音乐,1997,(07).

    [7]罗晓航.儿童歌曲历史的展示——介绍《儿童历史歌曲》[J].人民音乐,2000,(02).

    [8]唐剑萍.中师儿童歌曲创作教学尝试[J].中国音乐教育,1998,(06).

    [9]伍雍谊.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0]杨瑞庆.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百年回顾[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作者简介:

    孙超(1990—),女,汉族,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欣赏与评论。

    推荐访问:年代 无歌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