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别样规矩下的生存之道

    时间:2023-06-10 19:0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经典文本】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吗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个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个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痛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两个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解题笔记】

    《苏七块》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是众多奇人故事中的的第一篇。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足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再次让这本“奇人奇书”引发广泛关注。其实,这本小说集流行已久,除了这篇《苏七块》,集子里的《刷子李》《泥人張》等名篇,都曾多次被收录到各类中小学语文教材中。

    从文集名称便可看出,一“俗”一“奇”构成其主要特色。该小说集聚焦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底层市民生活,以一种最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刻画出了一个个有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形象。小说《苏七块》直接以人物的绰号命名,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悬念。通读故事,要找出骨科神医苏七块的“奇”其实并不难,小说对其人、其理、其事的刻画,由浅入深,由面及点,层层展开,言简而意丰。但要真正理解这种“奇”,就必须要把人物和故事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来理解才行。

    作为一位生于天津、长于天津的作家,冯骥才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天津这座城市的热爱,“我喜欢天津人的性格,我也喜欢天津人的缺点”,关于《俗世奇人》的创作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特别希望把天津人留在纸上,所以写了《俗世奇人》。《俗世奇人》里的人物加在一起,就是天津人。”一般来说,天津文化分为城厢文化、租界文化、码头文化,而作为移民城市的天津,码头文化尤其鲜明。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俗世奇人》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小说集里的《刷子李》一篇的开头也强调了这一点:“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不难看出,崇尚强者,崇拜能人,是天津人集体性格里的重要部分。

    小说集的序言更是明确指出:“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正是这样独特的时代和地域文化,孕育和催生了一桩桩奇人异事。而传奇故事的传统,古已有之。冯骥才沿用“三言二拍”式的传奇叙事方式,用《俗世奇人》“从人的集体性格去记录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通过写地域的集体性格,来写地域的文化特征”。《俗世奇人》看似仅仅只是地域性写作,但它对于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小说传统,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不妨就从首篇《苏七块》开始,来看看它是如何开启传奇故事的传奇的。

    [结构与人物]

    《苏七块》虽篇幅短小,仅千余字,故事结构仍是传统的传奇故事框架,和笔者此前解读过的汪曾祺的《陈小手》、凌鼎年的《菊痴》同属一类。故事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以概述为主,侧重交代人物生平、特长及性格特点,后半部分则以具体事件的详细展开为主,重点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人物性格。

    小说结尾处以一句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收尾,是由事及理、由理及人的小结,而整个故事的展开则正好相反,是由人及理、由理及事的层层铺开——从“苏七块”其人说起,讲到他“各色的规矩”之理,再说到他救治张四之事。小说前半部分由开篇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主要交代苏七块医术之奇,而第三段则重点介绍其“规矩”之奇。一、二段又构成总分关系,开篇从人物姓名讲到职业,一句“天津卫挂头牌”直接从正面点名了他在“正骨拿环”这个行当里的地位之高,一句“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则从侧面进一步凸显其醫术之精湛。寥寥数句,便对人物有了一个总括性的交代。随后第二段则分别从相貌、声音、医术等方面具体展示了他的“奇”。先是外貌描写,“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是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整体勾勒,高而瘦显其干练;“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是对面部的细描与特写,红、白、黑三色,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随后由外及内,写到人物的声音,从“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到“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金少山为京剧名角),一实一虚,进一步显示出人物的干练和精气神,与其“天津卫挂头牌”的地位形成某种呼应。最后重点写其接骨医术之高超。先概述其动作“干净麻利快”,随后具体描绘:从隔皮“一触”到“立时心明眼亮”,表明其经验丰富,病情诊断快速而准确;从医生“忽然”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的正面描写,到“不等病人觉疼”就已接上断骨的侧面衬托,皆表明其接骨动作娴熟而精准,一番接骨过程可谓是“挂头牌”的完美诠释。最后一句,“再来”时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更从侧面衬托出其医术之高超深得人心。至此,一个医术超凡的奇人形象已跃然纸上。然而,这个医生的奇,不仅奇在其医术神奇,更奇在其“规矩”另类。第三段先用天津方言“各色”一词对其脾气和规矩进行了并不正面的总体评价,随后用“凡来”“无论”“必得”“才肯”“否则”“决不”等一连串副词,强化了他对于自己讲规矩的坚持。这“七块”与“奇怪”正好谐音,在点明了人物绰号由来的同时,也让此前十分正面的人物形象突然急转直下。苏七块的冷漠与执拗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后半部分救治张四的情节是故事的主体,但作者并未试图解释其高超医术与各色规矩之间的矛盾,而是借助此事,进一步具体展示了其规矩之各色。简短的故事一波三折,次要人物华大夫的设定十分巧妙。好打牌的遇上三缺一,而他正好在“街北不远”,请来凑一桌,是为一巧;遇到张四来求救没钱,苏七块不理,他这位大夫又恰好“出名的心善”,这才有暗中解围,是为二巧;最后结尾处,华大夫的“惊愕”和“钦佩”又有力地衬托了苏七块,使其形象实现由冷漠到善良的再次反转,不可谓不妙。除了推动情节,同为医生的华大夫,他的“心善”还与“脑子全在牌桌上”的苏七块形成鲜明对比:先是“推说”“离开”“走到”等一连串举动的毫不迟疑,然后是“钻”“绕”“悄悄招呼”等动作的小心翼翼,最后是“转身”“坐回”“接着打牌”的不动声色,华大夫暗中向张四施援又不让苏大夫尴尬的善举,再次强化了苏七块眼不离牌的“斩钉截铁”之冷漠。张四登场时的痛苦不堪,同样也是为对比突显苏七块的“各色”:“闯”“靠”“托”的动作,“淌汗”“小褂湿了一圈”“哼哟哼哟叫疼”的细节,如在眼前,栩栩如生,而苏大夫却皆不为所动,“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在两个次要人物的对比之下,苏大夫的各色规矩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这一段情节的高潮出现在张四拿钱进屋之时,作者对苏大夫“比按铃还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的描写充满戏谑感,而随后“挽”“放”“捏”“拉”“推”“顶”“压”的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与前文对其精湛医术的介绍形成呼应。对张四“预备重重挨几下”的心理刻画,从侧面体现出苏大夫动作之娴熟和迅速,再次诠释了何谓“干净麻利快”。末了一句“这药我送了”看似不经意,却显示出主人公并非贪财之辈。

    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微型小说非常常见的突转式结局。待牌局散场,苏大夫拦住华大夫,他“取出七块”交给华大夫的举动和“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的一番话,让华大夫惊愕,也让读者惊叹。原来,他那双“赛灯”的眸子早已将一切看在眼里,他没有因一时的恻隐之“情”而失自己立的规矩之“理”,却又用自己还钱华大夫的别样“善举”,诠释了自己的心地之善。他的一双“瘦手”,不仅因擅长接骨而“有劲”,也因这最后一“拦”,而显出独特的医者气节。结尾的转折并非无迹可寻,前文中讲到“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早已为张四如此短时间内能拿出钱来必是受人资助埋下伏笔。在这情节的来回翻转之中,一个医术高超却又坚守原则、心地善良而又心思细密、自尊自强的俗世奇人形象,让人久久无法忘怀。

    [技巧点拨]

    1.抑扬结合使行文跌宕起伏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和描述事件来反映社会生活,行文中一般都会渗透其审美评价,或爱或憎,或褒或贬,进而形成作品的“抑”与“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都是常见的此类手法。抑和扬的相互转换,会使作品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俗世奇人》集子后附的《题外话》一文中,冯骥才曾说过,“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所以他“始终盯住故事”,而行文中抑扬的转换,便是他“盯住”故事的一种方式。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把苏大夫塑造为一个见钱眼开、无利不起早、只有医术而没有医德的医生,或是把他塑造为一个不顾一切济世救人、德艺双馨的完美医者,故事的呈现都容易一马平川。从小说结尾的情节突转来看,借助华大夫的反应,作者对于苏七块的“善举”寄予了肯定和赞颂。但在这之前,苏七块的形象塑造经历了一个从扬到抑,再又从抑到扬的过程。开头写他的医术超凡是“扬”,写他的规矩各色是“抑”,写他无钱不救人是“抑”,写他最后还钱给苏大夫则又是“扬”,如此抑扬结合与转换,不仅使得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更使得人物形象显得立体而饱满。

    2.巧妙留白使故事耐人寻味

    《俗世奇人》的很多故事之所以让人看过之后久久无法忘怀,不仅在于人物的技艺与性格之奇,更在于故事讲述的着力点更多的是在呈现而非解释。谙熟中国画的冯骥才,曾用杜甫的名诗“咫尺应须论万里”来形容短篇小说的创作,强调在咫尺之中应该看到万里江山,应把最大的内容加在尽可能短的篇幅里,要把小说的“后味儿”留给读者,让读者在看到一些东西的同时,还能够顺着这个,自己使点儿劲再想出一些东西。这也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的“留白”技法。《苏七块》中有两处留白最耐人寻味,一处是前半部分介绍完苏大夫精湛的医术后却又转而写他规矩各色,其中到底玄机何在,作者未作交代,但读者却忍不住要思考。当我们把人物还原到清末民初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天津卫码头那样一个特殊的地域,或许不难对苏大夫为何立下那般规矩有所猜想。另一处则在故事结尾,华大夫一方面“琢磨了三天三夜”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话里的深意,另一方面却又“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这前后矛盾的心理,颇有些“不明觉厉”的意味,再次引发读者无限的深思和回味。同为医者,华大夫为何不能理解苏大夫坚守规矩的苦心?可以推想,苏大夫身上必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经历或教训,促使其立下这样的规矩。总之,能够把读者的思考引向纵深, 正是“留白”的妙处所在。

    [语言]

    《苏七块》和《俗世奇人》中的很多其他篇目一样,在语言运用上很见功力。首先,大量天津方言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感,像“各色”“吗规矩”“玩得正来神儿”“疼得够劲”“听赛没听”等等方言词汇,使得故事的呈现格外真切。其次,对于人物的描绘刻画,从动作到语言,从外貌到细节,作者的语言运用无不简练传神,尤其是写到他正骨的过程:“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这里大量四字短句和系列动词的连贯使用,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呼应了他接骨的“干净麻利快”。冯骥才对于语言的这种传神驾驭并非信手而来,用他的话说:“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好的语言,一定是需要反复打磨的。

    [主题解读]

    《苏七块》这篇小说会被收录到中小学课本中,笔者认为,一则因其短小,且语言精练传神;二则因其人物塑造方法比较典型,不仅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动作、语言和细节刻画的运用也很成功,而且情节展开一波三折,故事性和传奇性比较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认识这位奇人不难,但要真正理解主人公奇怪的规矩以及背后的文化传统和特定时代背景却并非易事。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感的渗入,使得《俗世奇人》集子里很多诸如此篇的故事都具有一种解读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从表面来看,《苏七块》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医术和个性都让人啧啧称奇的医者形象,他长相奇特,医术独一无二,看病方式与众不同,坚守规矩却常不为人所理解,奇人奇事,让人惊叹。

    往里再细想一番,主人公的规矩之所以为世人“贬斥”,无非因其与人情社会下期待医者仁心的社会心理相悖。但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医生也要生存,尤其在那样特殊的年代,他是否也需要一些规矩来赢得自尊自立自强?这篇小说的更深一层价值,恰在于引导读者反思“情”与“理”的关系,而这一点,在当下仍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最后,再回看一下作者在《俗世奇人》序言中提到的天津卫这地方的特点:“近百余年来,舉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想想中华大灾大难,再想想这些怪异人物的闪现,或许对于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和生存智慧,乃至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生存之道,就会多一些理解和思考。

    推荐访问:之道 规矩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