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11 13:2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我国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精品课使用率不高、信息化人才短缺、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等问题。为此,应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成就;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6-013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并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阐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问题,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目前,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政府同样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问题[1]。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迄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这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二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了第二阶段——逐步深入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各类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上;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由教育教学管理应用逐步转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目标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到2009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 26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2 97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 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宽带网民规模为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3]。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高等教育系统,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战略资源),推动大学的发展与变革,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建共享[4]。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已经覆盖全国,实现了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中国教育科研网络ChinaGrid也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已接入100多所高校。高校全部建成校园网,平均主干带宽656.5M,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楼、科研与管理楼的覆盖达85.32%,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44.4%,师生人机比为1.6:1[2]。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在高等教育层面,建设了新世纪网络课程(321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3 020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130多门网络课程)、网络教育课程资源(20 834门)。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走在了国际前列,建设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近2 800种外文期刊、37万种外文图书,成员馆过百家)等。大学数字博物馆收藏了来自30所高等院校的十万余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

    高等学校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83.72%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馆,校均拥有电子图书资源达32.2万册。绝大多数高校已建立了教学资源库,53.4%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均数字教学资源达618GB[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3.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迅速。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主页和电子邮件系统,有60%的高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30%的高校实现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主要校务管理的信息化,8.9%的高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服务职能、扩大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2]。

    4.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

    在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不断深入,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高校普遍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53%的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52.7%的高校建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3%。同时,很多高校还建设有科研协作及设备共享平台。目前,网络教育已得到了迅速发展,累计注册学历教育学生667万人,年招生达135万人;对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养和继续教育达100多万人次,培养学历教育学生130多万人,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500多万人次[2]。

    三、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虽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图书馆、情报信息类等公共共享资源发展速度很快,但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速度缓慢。目前,很多高校的硬件建设可以支持校园局域网内的网上教学,但是尚缺少教学资源软件的支持。资源建设与管理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精品课程的使用率不高

    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在全国高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选拔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促进教育革新、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化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申报轻推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优质资源效用的发挥,致使多数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水土不服或被束之高阁。

    3.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以下两方面的人才:一是各类教学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集成人才,二是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尤其缺乏既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信息素养不高的问题,已经远不能适应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很多教师不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无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信息化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但“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普遍。在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而是来自体制和机制的束缚[6]。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理论体系。对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理论体系的探讨较少,理论研究水平不高,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是从管理学中引进的,缺少系统性。从事信息化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1.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

    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使其发挥潜在的巨大作用,提高教学的效果,促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培养出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应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资源库。高等院校应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全面开展信息化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推荐、交流、发送、共享等工作。应建立学科资源库内容目录,重组现有的学科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扩充和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需要,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为教师提供适合开发新资源的备课系统软件或简易方便的多媒体编写工具,使教师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设计、开发相关课件资源。

    2.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

    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常规课程的整合。网络资源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关键问题在于教师的引导。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教学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化教学、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不再相互排斥,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为课程设计者合理安排教学提供了可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形成最有效的教学方案[7]。高校教师通过案例剖析、课例分析、专家引领、集中培训等,结合各自的学科属性和知识特性,设计并应用不同的整合教学模式,促使精品课程教学多元化、个性化,使之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促进教学的发展[8]。

    3.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教育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要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入手,不断改革用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素质,逐步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学校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培训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也应有专项培训计划,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并适时注意更新知识结构,如增加网络知识产权的使用规则等。

    4.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为此,应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真正有效地开展信息化工作,避免出现专职人员过少、人力资源薄弱等现象。同时,应提高信息化组织部门的级别,设置CIO职位(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CIO作为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拥有管理和控制全校信息资源的权力,应通过他们的合理规划,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的原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高等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信息化资金配备标准等,并对实施给予过程性指导与评价;设立行之有效的管理部门,建立各高校间统一的教学管理标准,包括数据标准、代码标准、信息化技术标准以及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标准等,避免重复建设;应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防止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行其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dtygg/dtgg/201101/t20110118_20250.html.

    [4]桑新民.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DB/OL].http:///kyxz/zjbg/182.htm.

    [5]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6]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C1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

    [7]黄荣怀.中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DB/0L].http://ksei.bnu.edu.cn:82/old/cscl/ppt/daxue jiaoxue fangfa.ppt.

    [8]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0).〔责任编辑:张 华〕

    推荐访问:新世纪 高等教育 展望 信息化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