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3-06-11 14:1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在整体上打造精外语、晓科技、懂文史的英语专业特色。在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强化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打造纵深化、多元化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三级教学体系,凸显英语文化。通过以学代教、以考促学的考试模式,构建弹性教学、考核体系,从而改变英语专业教师职能。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76—02

    早在2000年,国家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就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1]对英语的需求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必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场变革中,传统的英语学科培养模式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直接导致英语专业的吸引力日趋下降、生源质量日趋下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英语作为一个独立性学科的地位和意义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质疑,逐渐从主流专业蜕变为高等学校的包袱院系、从热门学科变成弱小学科甚至边缘学科。

    针对英语专业的发展困境,国家教委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外语教育存在五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2]。同时,明确规定了21世纪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新大纲将新世纪英语专业毕业生定义在三个层面上,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第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第二,广博的文化知识;第三,从事多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必须在一个多元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下,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为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第二类为“英语+商务方向”的应用性人才;第三类为“英语+应用学科”的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则是课程体系建设,是英语学科改革发展的第一步。在2009年召开的第十二届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上,来自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八位成员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在内的一百余所理工科院校外语学院院长、副院长和英语系系主任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讨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议题。

    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校和外语类学校相比,理工类学校并不具备以上三种人才培养可利用的优势资源,这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可行性。笔者调研工信部所属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普遍面临如下问题:首先,学科优势薄弱。尽管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无一例外地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学生在就业中往往表现为基本功不够扎实,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习和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其次,专业特色不强。理工类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基本上与国内一流综合院校和外语院校保持一致。但是,相对而言,欠缺人文学科知识的广度;尽管开设商贸和法律等专业英语课,但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且普遍缺少实践机会,难以兼顾专业性与英语应用能力;而且没有充分利用理工科背景,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优势,毕业生并不具备有力的就业和市场竞争力。最后,社会认知度较低。与一流外语类院校相比,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缺少国际化、多元化、人文化办学的社会资源,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参与重大外事活动、高级别国际赛事或会议等社会实践的机会,因而,语言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社会参与意识及程度较低,使专业及毕业生没有在人才市场上打造出特色品牌和社会认可度。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打破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僵局,理应率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而打造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办法。英语专业以做强学科和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依托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依据新《大纲》总体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兼顾素质培养和社会需求,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和“三大板块”,即“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以及“英语专业技能课板块”、“英语专业知识课板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板块”,同时采用“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精外语、晓人文、懂科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强化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打造纵深化、多元化专业课程。

    加强学生英语基本功,加强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专业基础模块即低年级阶段课程,包含输入课、中继课和输出课三种类型。对专业基础模块改革的举措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方面,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课程难度。例如,在低年级开设将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文学导论等高级文化课程。同时,加强课程难度的阶梯式递进关系和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如将写作课程划分为语法写作、修辞写作、文体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进行课程设置,将传统口语课程设计为语音课、交际口语、新闻口语、英语辩论、英语演讲等。

    专业课程模块采用“英语语言文学必修课+方向选修课”的模式。根据新《大纲》要求,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使三大板块构成统一体,弥补以往高年级专业课与低年级基础课的衔接缺陷,加强两个阶段知识的连续性及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同时强化专业必修课的专业性和专业选修课的实用性。借鉴一流综合性院校的经验,将选修课从高年级阶段调整到基础课阶段,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英语语言文学更深入的研究性知识。同时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提供急需紧缺的商务方向课程,如外贸实务、西方经济学等。通过科技类选修课打造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涵盖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国科学史、计算机翻译等。此外,通过开设部分中国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学贯中西的开阔视野,如中国文学化等。选修课旨在建构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兼顾实践价值(市场、社会需求)、学生兴趣专长和人文素质,具备内在的系统性和整合性[3]。

    新《大纲》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英语专业围绕质量工程,依托学校本科教学的三个教学体系,在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模块上形成核心课程体系之外,逐步完善“课内为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外为主的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借鉴综合性院校的实践课程经验,使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织、参与、承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的特长。如语音淘汰赛、唱诗班、配音大赛、演讲辩论赛、创作型写作大赛、英语戏剧社等[4]。通过各类课内、课外的学习、实践、竞赛、设计和科研体验等,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最终,在三级教学体系之上创立院系文化观。

    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而不是靠教,教师的功能是引导、答疑、督促、考评。变传统以教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代教、以考促学,教、学相依、抓两端、放中间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师疲倦,学生懒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他们区分为橄榄形的A、B、C三档,教学力量适当向A、C两端倾斜,使优秀学生更加出类拔萃,在竞赛工程层面上实现自我价值;使基础薄弱的C类同学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B类大部分同学,将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实践以学代教,以考促学的新模式,转变教师职能,充分发挥其引导、考核和督促功能。教师团队建设是此次课程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为解决英语及理工专业知识衔接不好的问题,可以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进修或跨专业学习,加强方向课程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强专业方向教学的实用性[5]。增加与国内综合院校和外语院校教学的交流机会,派教师到世界名校学习教学方法。在学习中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法,在学习中创新。

    三、结束语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旨在强化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内权威院校平行课程接轨;形成比较鲜明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和课程优势;增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教学推向一专多能的实用性、功能性,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借鉴国内知名、世界一流外语学校和综合性学校的成功经验,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框架和各专业课程,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强化英语专业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塑造创新性、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J].外语界,1998,(1):6-7.

    [2]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0:1-36.

    [3]徐海铭.近三十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J].外语界,2005,(5).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陈鹤)

    推荐访问:英语专业 理工类 课程体系 院校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