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续完)

    时间:2023-06-12 17:2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于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哲学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5-0041-08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5.006

    五、文献根据三:对剩余价值实现

    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论述现在,我们的考察已进行到商品资本与货币交换的阶段。在分析这一阶段时马克思如何运用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可以期待的是,马克思的伟大理论智慧同样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在《资本章》(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开篇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资本通过价值增殖过程(1)通过交换本身(即同活劳动交换)而保存了自己的价值;(2)增加了价值,创造了剩余价值。现在,作为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这种统一的结果表现出来的,是这个过程的产品,即资本本身,它是作为产品从以它为前提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作为产品,它是价值,换句话说,价值本身表现为这个过程的产品,而且是更高的价值,因为这个价值比最初作为出发点的价值包含更多的对象化劳动。这个价值作为价值是货币。但是它仅仅自在地是货币,它还没有表现为货币;首先表现出来的、现有的东西,是具有一定的(观念上的)价格的商品,也就是说,这个商品只是在观念上作为一定的货币额而存在,它要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为一定的货币额,也就是说,它首先必须重新进入简单流通过程才能表现为货币”[1]381。细心品味马克思的话,如下内容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马克思所描述的状态是资本运行过程正处在特定的关节点上: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刚刚结束,产品被创造出来,急待但还没有进入商品资本与货币交换的阶段。处于这一节骨眼上的资本家,既充满对剩余价值实现的期待,又有对剩余价值不能实现的担忧甚至恐惧。第二,这个产品是资本价值保值和增殖的物质载体,有待于但还没有货币化。资本的内在逻辑客观地要求,它必须被货币化,否则,资本家将一无所获,劳动者的劳动变为无效。第三,这个产品是资本货币价值的丧失,是货币价值的使用价值化。它应当也必须恢复货币价值的存在状态,即重新变为交换价值,否则,资本主义生产将无法延续下去。第四,从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看,作为潜在商品和潜在货币的产品急于也必须进入简单流通领域,以便把潜在的商品变为现实的商品,以商品为中介换回货币,使资本家的资本保值和增殖的目的实现出来。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客观强劲的驱动力,它们驱使简单流通阶段的尽快到来。

    一旦进入简单流通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处于不同状态的主、客体关系就会出现。首先是持有货币的商品购买者与手握商品的资本家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其次是手握商品的资本家与商品购买者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最后是作为前提但现在隐退其后的资本家与劳动者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就第一种主、客体关系而言,商品购买者处于主导地位,他或她要货比三家,要进行性价比的权衡,购买或是不购买由这里的主体说了算。与此相对应,手握商品的资本家尽管招数使尽,笑脸频频,但商品卖出与否,即交易成功与否,不是由他说了算,他处于被动地位。就后一种主、客体关系来说,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作为商品持有者的资本家,商品购买者出价过低他会拒绝卖出商品,由于他处于有关商品信息不对称关系的有利地位,更使商品购买者不能信息平等地与他讨价还价。处于交易主导地位的资本家信心满满,意志坚定,达不到使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保值增殖的目的,决不会让交易成为现实。两种主、客体关系特点各异,不同主体的心态深藏不露,任何一种主体达不到心理上的满意状态,交易只能处于可能性阶段而不能变为现实。

    交易终于成功了,不同的交换主体皆大欢喜。商品购买者心满意足地消费商品,资本家则是胜利之后数票子,然后便是雄心勃勃地考虑下一步行动。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以显性形式存在、在简单流通阶段以隐性形式存在并且是作为根本性前提的资本家与劳动者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呢?在商品资本与货币交换的过程中被掩盖起来。在这里,资本家以新的主体形式即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出现,而创造商品的主体,即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意义和人与劳动资料关系意义的主体,也就是作为客体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与资本家发生关系的劳动者,则被彻底地虚无化,在商品资本及其与货币的交换活动中再也见不到他们的任何信息。马克思高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地方,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和智慧之处在于,他透过重重迷雾发现本质。原来,作为资本家所有物的商品,作为资本家让资本价值保值和增殖的物质载体,完全由劳动者创造:“这一切都来源于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能力换取一定量对象化劳动的交换;但是,现在这种对象化劳动,这些存在于劳动能力之外的劳动能力的生存条件和这些物质条件在劳动能力之外的独立存在,表现为劳动能力本身的产品,表现为它自身创造出来的东西,既表现为劳动能力自身的客体化,又表现为它自身被客体化为不仅不以它本身为转移,而且是统治它,即通过它自身的活动来统治它的权力。”[1]444-445两个“客体化”的提法内含深意。第一个“客体化”是劳动者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意义上的主体客体化,此为产品即资本家出卖的商品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前提条件表明,产品应归劳动者而非资本家所有。第二个“客体化”是劳动者作为主体客体化的“被客体化”,它发生于第一个流通阶段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交换的流通阶段,变为现实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之中,而在第二个流通阶段即商品资本与货币交换的简单流通阶段,产品真正的创造源头,劳动者真正的主体地位,则遁逝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推荐访问:续完 政治经济学 批判 大纲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