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究

    时间:2023-06-14 16:0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每当提到农村,“穷”“脏”“乱”已经成为了农村的代名词。中国经济想要取得快速平稳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坚实的根基。习近平同志曾就“三农”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要求在开展农村和农业改革工作的时候,应该对农业的根基地位进行重点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从农业发展过程中寻求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经济建设,政治问题和产业发展与创新,也与农业息息相关。在国家高度经济发展下农村金融改革的情况下,农村转型已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蒸蒸日上的农村经济极大的推进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 建立档案卡 经济转型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206-02

    为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调查研究,此次调查的地点位于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山城村,并将以书写报告的形式展示调研成果。

    1 农村精准扶贫建立档案卡

    本次精准帮扶建立档案卡贫困户调研地点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巖满族自治县岭沟乡镇山城村。坐落于岭沟乡南部的山城村,与乡政府和县城的距离分别为5km和35km,全村面积22平方公里,有山峦面积22400亩,村无集体收入。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524户1879人,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有64家(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和一般贫困户分别为14家,14家和36家),总共涉及了127人(低保,五保和一般贫困人口分别为28人,15人和84人)。整个村落中,总共有56名党员,村委会人员有4名。该村拥有温和的气候,秀美的风光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典型依种,养业为主的贫困村。

    1.1 山城村走访调查

    此次活动,一行人分为三个小组,同时进行不同村民小组的走访调查活动。踏着泥泞的山路,平均步行时长一小时,分别到达了调查的贫困村民的家中。在简单的问候与寒暄后,进行了我们的调查任务。围绕“医保”“教育帮扶与保障”“贫富认定”“生存保障”“居住保障”“产业发展与扶持”“就业扶贫”“帮扶工作”“保持政策稳定”这九大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询问,确保帮扶项目落实,有效。

    1.2 山城村贫困现状剖析

    贫困村民小组几乎均为种植玉米为生,年产量2200吨,年平均收益约为1300。而近些年旱涝灾害频繁,虫害问题加剧,年平均收益在下降趋势,更加加重了贫困程度。虽部分贫困家庭会养殖一些家禽,但仅够自给自足,贫困加剧。同时,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524户1879人,有64家贫困户(含14家低保,14家五保和36家一般贫困户),总共了涉及了127人(其中包含了28名低保贫困人口,15名五保贫困人口和84名一般贫困人口)。群众贫困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因病致贫。很多贫困户都是因为患有重大疾病才陷入了贫困生活中,治病花去了其大量的生活资金。

    (2)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30户因为缺劳动力,有12户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3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

    (3)先天不足。在64贫困户中,有10户低保户,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

    2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持续存在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具备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生活成本高

    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多年失于维修,均为沙土质公路,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交通十分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镇小组位于偏远山沟,距离乡镇小学具有相当长的距离,孩子们每天往返步行时间超过3小时,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三是在全村范围内,卫生室只有1家,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卫生条件较差,无法实现有效的防控疾病,群众就医环境恶劣。四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采取河中取水以满足生活起居,生活水源遭受了极大的污染,饮用水安全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五是电网老化,通信质量较差。尽管本村实现了电网全覆盖,然而线路年限较长,供电安全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功率电器成为一种摆设。在开展村民实地调查的时候,多数以上的村民小组,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2.2 贫困乡村的自我素质不高,知识技能有待提高

    此村绝大多数农牧民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均为小学文化水平,思想比较落后,综合素质不高,只是拥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收入渠道不宽,加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贫困家庭增收渠道狭窄,致富脱贫乏力,这应该是贫困的关键问题所在。

    2.3 农民收入不稳定,未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

    总体来看,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成为本村农民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玉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物,此外有少许农户会进行简单的饲养业,养殖规模并不大,无法实现商业化经营。想要确保产业扶贫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本地政府应该对引导并鼓励农民饲养蚕茧,然而鉴于该项目刚刚开始,缺乏完善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牧民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直接影响到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户收益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3 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3.1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贫困地区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叠加政策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贫困片带的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行善修路,畅通农畜产品运输和农牧民出行通道。认真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实施农牧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延伸输电范围,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确保家家户户都可以在规定范围内用网用电。在农村范围内,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有利的支持,从饮水、用电、就医和上学等与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出发,着力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加大农村金融培训项目,普及金融常识,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完善农村金融空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2 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

    着力培育柞蚕、运输、餐饮等三产服务业,产业链条被更加系统的完善与延伸,从而拓宽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良好渠道。大力培养当地柞蚕经济,利用当地特色气候,地形,土壤优势,扩大柞蚕产业规模,吸引外资经济的开发和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从而获得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以农牧村为主体,改革并重新制定其经营机制,按照一定秩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和承包权的流转,让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成为土地承包和经营权的承接主体,逐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养殖规模的扩张,健全和完善产业体系,转变单一依靠农牧业发展生产的现状,通过就地发展生产提升致富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区带人口基数。

    3.3 深入實施“双联”行动,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改变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在辽宁科技大学三位驻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要着力在培产业、抓落实、促增收方面下功夫,采取“驻、联、包”的办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推进,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个体问题,培养农牧村致富带头人,实现扶贫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强阵地、夯基础、壮产业,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自己才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

    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凡,共分为4个阶段。阶段一:1978—1986年的探索突破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应该以农村为第一阵地,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在农村范围内,对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逐步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度,为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二:1987—1997年的相对缓慢增长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三农”概念,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阶段三:2000—2020年。改革工作在农村持续二十年之后,金融危机和经济一体化的威胁悄然来袭,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制定了有关政策性文件,其中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对农业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将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阶段四:十八大之后,改革得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提到,全党的工作重点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想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应该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此外,党在十九大工作会议上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提到“应该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推动农村产业培育和发展,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乡村文化,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针对“三农”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提出这样一种重要指示:全面,深刻的认知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就农业而言,习主席将“农业安全”确定为核心内容,为群众的基本生存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粮食,食品和生态环境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转变并更新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和理念;就农村而言,习主席提到要重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建优美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统筹并协调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就农民而言,习主席明确指出,农民是农村发展与改革的主动力,基于此,他明确表示应该大力培养现代化,职业化的农民。与此同时,“扶贫”问题也受到了习主席的重点关注,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尽可能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精准扶贫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把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精准扶贫,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来推动扶贫。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早日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精准扶贫,农村经济相关条例[EB/OL].

    [2] 光明网.农村改革发展的“过去时”“现在时”与“未来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政策脉络梳理与展望[EB/OL].

    推荐访问:精准 扶贫 可持续发展 专题研究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