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复杂关系和有效教学方式

    时间:2023-06-16 15:1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知识教学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可能产生正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知识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能力的程度相当有限,自觉的教学方式是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达到正向平衡和不平衡的有效方式,是以较小的知识教学投入达到能力发展最大效果的方式。数学、语文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知识有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有效教学方式。不同知识教学活动应该根据不同知识领域、层面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的有效教学、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发展;有效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3—0157—09

    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内容和任务是教学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德行。知识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任务和方式,但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方式不只是知识教学,知识教学必须促进能力和德行的发展。社会影响、个人努力和先天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知识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知识与能力相互制约和促进,但究竟如何制约和促进,古今中外的认识莫衷一是,必须继续深入研究。科学认识的概括结论是:不同知识促进不同能力发展既有一般规律,也有不同特点、规律和方式。数学、语文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知识有不同的领域和层面,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有效教学方式,不同知识教学活动应该根据不同知识领域、层面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的有效教学、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对知识与能力相互关系认识的历史演变

    知识与能力的本质及其关系不一定等于人对知识和能力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但人在现实中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则与人对知识和能力的本质及其关系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世界哲学史的发展基本遵循从古代重视本体论研究到近代重视认识论研究、现当代重视价值论研究这样的轨迹,但就是十分重视认识论研究的近代哲学也没有把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深入研究,而是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语意不详的命题为主流,抑制了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和实践。现代人不仅认为知识与能力相互制约和促进,而且特别赞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对知识教学究竟如何促进能力发展,既没有全面深刻认识,也没有落实到位。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就有不同观点。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反对学富五车,胸无一策。《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论述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和区别。“学而不行,可无忧乎?”“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都是对死记硬背、学用分离的质疑。荀子强调人的先天能力和目的性对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他在《荀子·解蔽篇》中提出:“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王充早于培根1500多年就在《论衡·效力篇》中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知为力”命题。强调知识对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人要提高能力必须学习知识。

    在古代西方,柏拉图早就说过:“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能力”。在《理想国》中,他深刻阐述了知识与能力、能力与心灵的关系。认为教育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可以把知识装入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心灵有善有恶,善的心灵指挥眼睛走向光明、善,恶的心灵支配眼睛朝向黑暗、恶。在坏人中,也有很精明的,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坚决用来为恶,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愈敏锐,危害就愈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的本性”。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源性问题,即究竟什么是能力,能力是否包括本能、本性。如果说求知本性包括求知欲望、兴趣和能力,那就可以说,人首先有求知欲望、兴趣和能力,然后才有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

    近代西方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研究是影响现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培根在其名著《新工具》中提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单凭一双赤手和无依无靠的理智,没有什么力量……知识和人类的力量是同义语,因为对原因的无知,对结果便迷惑起来。只有服从自然,才能征服自然,而在深思哲学中与原因符合的东西,在实践科学中便成为规律。”谁把培根的思想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并首次创造了这一著名译法很难考证,但这句言辞凿凿的经典名言,在原文语境中只是被悬置在括号内的一句十分不起眼的过渡性语句,而且目前尚未发现在培根以后的近300年的时间内有哪位著名人物引用过这句名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评述过培根,马克思对培根有高度评价并同样把科学视为“力量”或生产力,但他们都没有提及培根这句名言。其根源就在于近代科学在培根时代刚从古代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不久,还远未达到显示力量的程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业余癖好,毫无实用价值。直至培根死后40年的1666年,法国人才率先开始使用科学(science)这一词。在当时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工匠的经验性技艺,而不是学者的理论性科学。“除了比科学历史悠久外,技术不需科学的帮助就能创造精致的结构与器具”,这种状况“只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才有所改变。只有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科学才开始成为生产力从而真正显示出其力量。

    据维柯考证,知识是关于“本质”或“德性”的问题,而本质和德性这两个词在拉丁文中都有“能力(capability or faculty)”之义。在培根之前康帕内拉就说过:“我们的能力与我们的知识成正比”。如果据此含义就应该把他们的认识概括为“知识就是能力”,而不是“知识就是力量(force orstrength)”。培根和其他人还认为“知识就是权力(power)”。关于知识的三种解释根源于三种不同的角度或立场,“知识就是能力”是一个纯粹的认识论命题,“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学和伦理学论题,而“知识就是权力”则容易使人联想到许多政治学问题。前后两种都有依据,但就是这个毫无根据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误读”却传之久远,诵遍全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正好验证了解释学的观点:“在严格的意义上,正确或错误的解释或翻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满足或不满足我们今天的期望的解释或翻译。”

    推荐访问:教学方式 能力 关系 教学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