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产销对接活动方案6篇

    时间:2022-10-16 13:10:0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产销对接活动方案6篇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附件 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暨福建省名优产品采购交易对接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由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办的海峡两岸食品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销对接活动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产销对接活动方案6篇

    篇一: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暨福建省名优产品 采购交易对接会活动方案

     一、 活动目的 由漳州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 会主办的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暨福建省名 优产品采购交易对接会将于 11月 19—20 日 在漳州市举行。

     为办好这届展会, 我委决定组织省内大中型连锁超市、 大卖场、 食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参会,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城市副食品基地开展产销对接, 以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促进商品流通。

     二、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漳州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 会 承办单位: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 会 福建经贸会展有限公司 三、 时间地点 时间:

     2013 年 11 月 19 日 ~ 20 日 , 会期 2 天。

     地点:

     漳州市龙文区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 龙文区龙江北路漳龙高速公路出口 处)。

     四、 参会对象 请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经贸 部门 负 责组织大中型连锁超市、 大卖场、 生鲜超市和食品经销商参会。

     其中:

     福州市负责组织 8 家以上企业参加, 厦门、 漳州、 泉州、 三明、 南平、 莆田、 龙岩、 宁德、 平潭综合实验区各组织 5 家以上。

     要求采购商单位指派生鲜和加工食品 采购负 责人参会, 每家企业不超过 2 人。

     各设区市经贸委负责汇总参会采购商和带队人员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于 11 月 12 日 前按附表要求以邮件形式报送福建经贸会展有限公司, 并抄送我委。

     对接会期间各地带队人员 和采购商代表食宿及其费用统一由福建经贸会展有限公司负责安排。

     漳州市代表原则上不安排住宿。

     五、 活动安排 ( 一)

     11 月 19 日 下午 福州、 厦门、 漳州、 泉州市带队人员 和采购商在漳州市鑫如家酒店报到( 地址:

     漳州市芗城区元光南路 1 号), 三明、 南平、 莆田、 龙岩、 宁德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带队人员和采购商在漳州市台湾饭店报到( 地址:

     漳州市芗城区延安北路 51 号)。

     ( 二)

     11 月 20 日 上午 1、 8: 00 采购商由入住酒店到物流城参加采购会, 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安排车辆接送。

     2、 9: 00-9: 30 全体代表参加大会开幕式。

     3、 9: 30-10: 30 全体采购商与有关企业到 2 楼会议室参加永辉超市采购说明会和漳州市产品推介会。

     4、 10: 30-11: 30 采购商现场参观, 并在洽谈区与供应商

     自 由洽谈。

     5、 11: 30 统一接送回各自 酒店。

     ( 三)

     11 月 20 日 下午, 由供应商自 行邀请采购商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对接会期间具体活动时间以大会组委会安排为准。

     六、 其他事项 请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经贸部门做好《采购情况统计表》 填报工作, 采购结束后交福建经贸会展有限公司 汇总报送我委。

     福建经贸 会展有限公司 具体负 责组织协调各地采购商参会相关事宜。

     参会企业报名表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及邮编

     企业网址

     企业法人

     联系人 及电话

     传

     真

     E-mail 参会人员 信

     息 姓名

     性别

     职务

     电话

     姓名

     性别

     职务

     电话

     企业简介 (300 字内)

     采购情况统计表

     采购商 成交品种 成交金额( 万元)

     备注

     填报单位:

     填报人:

      2013 年

     月

      日

    篇二: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产品供应链体系 建设实施方案

     2022

     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21-2022)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主题主线,聚焦聚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标,强力推进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多措并举强化产销对接,助力我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出山,统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一、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商务厅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共我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借力两大机制(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围绕三大市场(省内市场、省外市场和黔货出山进军营),培育壮大三个销售主力(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坚持和完善“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完成 3+6(3 个一级、6 个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累计投入农商互联专项资金 17,000.00 万元,支持 70 个示范县共支持412 个农商互联项目建设,推动 100 余家国有平台转型流通主体,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打通由产到销关键一环,有力保证了我省农产品“泉涌”出山。

     (一)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我省积极融入全国农

     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建设,截止 2019 年,全省建成 31 个骨干农产品交易市场、1024 个农贸市场,完成 10 个亿元级农批市场改造升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二是围绕全省 500 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和 12 个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出省重要枢纽农产品集散中心 8 个,前联生产、中联流通、后联销售的农产品集配中心 120 个,建设联动的农产品省、市、县三级集配体系。三是总结推广我市民生生鲜、社区自提柜、锦屏县域配送等模式,合理布局批零网点建设,将农产品便民销售网络向各市(州)中心城区和县、乡延伸,畅通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社区、居民家庭等终端消费市场便利渠道,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四是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县乡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改)建便利店,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下沉县(区)等工程(作)。截止 2020 年底,累计支持建设改造县乡农贸市场、乡镇商贸中心 200 余个,培育省级示范性农贸市场 20 个,新建和改扩建便利店 1089 个,支持合力、永辉等大型连锁超市下沉县域市场,农村生活不断便利。

     (二)夯实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农产品流通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 74 亿元地方专项债券和绿色产业基金支持 55 个冷链项目。二是实施《我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冷链物流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以来,我省冷库设施增长 368%,冷库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经统计,截止 2020 年 12 月,全省现有冷库总库容

     430.24 万立方,冷藏车 1670 辆,较之 2016 年 109.5 万方、409 辆,分别增长 293%、297%,农产品销售半径从平均不到300 公里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东南亚、迪拜等地。

     (三)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一是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产业集团、我省农投集团等大一型、大二型国有流通主体通过股权投资、资产重组、合作经营等方式,布局建设覆盖全省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逐步向生产端、销售端延伸,建立以其为“链主”的农产品供应链。二是扶持中小型流通企业,截止 2019 年底,全省区县级流通企业达 1200 余家、合作社达 4000 余家,分别比上年增长约 27.3%和 4.3%。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挖掘、发展省内外农批市场经纪人,推动形成联通省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全省培训农村经纪人近 1000 名,80%学员成为农产品流通领域生力军、主力军,目前全省农村经济人保有量 5059人,各县(区)农村经济人保有量稳定在 10 人以上, (四)强化产销对接机制。一是持续巩固省内市场。以农产品“七进”工作为抓手,引导全省 186 家团餐配送企业批量采购省内农产品配送到省内公共市场,省内公共机构采购本省农产品占比达 85%以上。在省内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设立我省农产品扶贫专区,全省 88 个县(区、市)免费入驻某农产品物流园扶贫专区,加大生鲜智能自提柜等销售终端网点布局,多措并举占牢省内市场。二是持续拓宽省外市场。开展“1+N”系列产销活动,累计建立上海外延蔬菜基地 6 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

     子”保供基地 40 个,黔南、毕节建成 2 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建成 100 个我省特色食品超市。与江苏华润苏果集团签署达成合作协议,我省农产品免费进入其 2000余个市场、超市、门店。三是持续加快“黔货出山进军营”。完成东部陆军近 100 家、南部陆军 15 家、北京地区 7 家和西部陆军 57 家超市专区建设,北部陆军军营超市专区正在选址。精选“9+3”县区近 1000 款农产品纳入“黔货进军营”名录库。

     (五)

     推动电商新业态发展。

     一是建成运营“一码我省”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一站式汇齐农产品流通全流程数据,实现产销智慧精准对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一码我省”7月上线以来,累计入驻生产主体 3.2 万家,上线产品 7.2 万个,带动我省产品销售 34 亿元。二是创建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79 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37 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 79 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 4306 个,活跃商家数突破 15 万个;整合交通、邮政、供销等资源,推进县域配送(分拨)中心建设,快递物流实现乡镇全覆盖,快递物流成本有效降低,部分县(市、区)上行包裹 3 公斤2 元全国包邮,快递成本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持平,全省城乡一体化流通渠道逐步畅通。三是基于我省蔬菜集团上下游客户和已有业务为核心引领应用,整合生产、运输、市场、金融等多方资源,推动“黔菜网”建设,收集呈现全省 30亩以上规模基地 3628 个,共 378.45 万亩,实时采集全国 230个农批市场的价格行情数据,与全国 54 个大型农产品批发

     市场上 3000 个档口实现互联互通和贸易合作。四是组织电商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开展精准对接,按照“云仓+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模式,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地优势,适合电商渠道销售的产业作为重点培养产业,建立“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电商供应链体系,实现“一个产品多仓卖”、“零碎产品汇集卖”的目标,降低快递物流成本,提升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电商上行规模快速增长。经统计,2020 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59.3 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28.31 亿元,同比增长164.9%。

     (六)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调优结构、做强“三品”,着力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一是做强品种。围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产品生产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20 年,茶产业,全省茶园面积 700 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 619 万亩,产量 43.6 万吨、产值 503.8 亿元,分别增长 8.7%、11.7%。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 44.1 亿棒(万亩)、产量 143.9 万吨、产值 181.2 亿元,分别增长 42.8%、33.9%、35.6%。蔬菜产业,累计完成全省蔬菜种植面积 1964.1万亩、产量 3184.4 万吨、产值 856.3 亿元,分别增长 10.2%、14.9%、20.4%。牛羊产业,完成牛出栏 189.0 万头,完成羊出栏 339.85 万只。特色林业,完成特色林业基地建设 187.1万亩,其中新造面积 105.4 万亩,改培面积 81.7 万亩。水果产业,全省园林水果果园面积达 877.5 万亩,产量 535.4 万吨,产值 351.4 亿元,分别增长 12.5%、31.7%和 32.9%。生

     猪产业,已完成存栏 1564.15 万头、能繁母猪存栏 145.9 万头、累计出栏生猪 1876.1 万头。中药材产业,全省中药材面积 693.3 万亩、产量 189.9 万吨、产值 194.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6.7%、11.4%、34.2%。刺梨产业,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00 万亩,35 家重点调度企业累计鲜果收购 8.3 万吨,果农售果收入 4.1 亿元,生产刺梨系列产品 3.4 万吨,累计销售2.8 万吨,销售收入 12.5 亿元(刺柠吉 4.5 亿元)。生态渔业,完成水产品产量 25.5 万吨,完成鲟鱼产量 1.8 万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280.0 万亩,发展湖库生态渔业面积 50 万亩。辣椒产业,全省辣椒种植面积 545 万亩、产量 724 万吨、产值242 亿元,分别增长 6.4%、6.5%和 5.9%。生态家禽产业,已完成生态家禽存栏达 1.4 亿羽,出栏 1.6 亿羽,禽肉产量28.0 万吨,禽蛋产量 24.8 万吨。二是做强品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全省累计监督抽查农产品样品 37569 个,抽检合格率 99.9%。全省农资打假立案 2175件,结案 1608 件。制定印发我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全省 88 个县全部开展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5414 家生产主体累计开具合格证 17.3 万张。三是做强品牌。我省现代物流集团制定“黔优名品”推广方案,积极建设“黔优名品”目录库,与省内 228 家农产品企业达成合作。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全省累计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 131 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239 家、产品 371 个、产量 70.5 万吨、认证面积 117.7 万亩。组织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食品报等媒体多渠道宣传推广 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我省农

     产品品牌形象。

     (七)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短板和弱项。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各大农产品产业蓬勃发展,产销对接已深入人心,产业扶贫继续释放红利,农村产业革命胜利果实初步显现,但从目前来看,纵向与今后农业产业大发展需求相比、横向与农产品输出大省相比,均还存在一些差距。纵向看,“内功”不强。一是产地、品种、规模和上市时间等基础数据获取及分析未能系统化,不能为下一步生产销售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二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够高,各地多以销售初级或生鲜产品为主,精加工、高附加的工业制品少,加之我省农产品存在包装简单粗陋、保鲜效果不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绿色农产品商业价值的提升。三是市场意识依然不足,生产端与市场有机衔接不够,零打碎敲、凭经验无计划的种养殖模式还不同程度存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特别是大量上市后,极可能与市场标准不符,加之部分地区群众认为“卖不掉找政*府兜底”,对销售造成较大压力。四是串联产销两端的市场主体不强,生产端,标准化、规模化、高度组织化且带动力强的生产主体不多,无法满足省内外长期稳定的采购需求;流通端,省市县流通型龙头企业起步较晚,农村经纪人不多,市场链接能力不足,有时存在市场找不到货、货找不到市场等实际问题。横向看,“装备”不精。一是产品商品化设施不足,有的农产品缺乏分级拣选、清洗、包装、预冷、入库等作业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也未经分级、分类和标准化包装便流入市场,导致入市产品参差不

     齐、流通环节损耗偏高和产品形象受损,对打造我省绿色农产品品牌不利。二是产地预冷设施不足,按农业基地冷库库容占比为 11.06%计算,我省产地预冷库的建设速度还不足以满足我省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解决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首要就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的直接体现,就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流通顺畅。实施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有利于加速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效率提升,降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二)是适应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助推产业扶贫的现实路径。近年来,我省委、省政*府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把绿色优势产业和产能补上去,助推农户增收致富。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的不断深入,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提供了强大助力,但我省农业生产主体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且多数主体不具备对接、开拓市场的能力,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不仅能统筹市场供求关系,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市场需求和贫困户生产之间的直通渠

     道,还可以让贫困地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组织发展生产,减少贫困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最终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三)是构建我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必由之路。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我省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远、参与人数最多的市场体系,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体系,市场供给极易受到天灾和人祸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相、质量等要求更高,选择余地更大,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当年销售,还容易引发群体性食品安全问题。我省地理环境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造就了我省独特的动植物种和生态环境,但也造成了农产品产销分割严重、农产品流通水平不高等问题。实施我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结合,构建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就能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更能减少生产的无效供应,扩大市场有效需求。

     (四)是拓宽我省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抓手。现代农产品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缺位都会形成“短板效应”,只有构建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实现优...

    篇三: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4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4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重庆市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消费品工业(含食品、轻工、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增长、服务民生、繁荣市场和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群,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增强与关联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与农业商贸、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西部地区消费品工业先进制造基地和创意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消费品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二)基本原则。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举。充分发挥行业市场竞争充分、中小企业为主体、创新要素活跃等产业特性,促进市场机制在原辅料供应、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加速形成;更

     好发挥政策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引导保障作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2.存量提升与增量引育并举。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做精传统优势产业。把握产业新趋势,适应市场新需求,突出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文创型、智能型及健康化、个性化新兴消费品产业。3.优化供给与扩大需求并举。全面提升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性和灵活协调性。拓宽产品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举。强化产业间、区域间统筹协同,促进一二三产业、“一区两群”融合发展。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产品、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品种丰富、品质高端、品牌强大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培育5个100亿级、10个50亿级消费品工业龙头企业,10个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消费品工业品牌;建设2个500亿级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5个100亿级市级特色产业基地。二、重点方向整合利用市内外资源,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夯实智能制造能力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塑造“重庆味道”“重庆工艺”“重庆品味”的消费品产业符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产业集群。(一)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标准引领,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突出品牌建设,不断壮大大宗粮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加工、纸制品加工链群,做精烟草制品、酒类、特色调味品、五金、玻陶、鞋制品,做强“大足五金”“清平玻璃”“荣昌陶瓷”“西部鞋都”等区域品牌,重塑渝派服装“小单快反”新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高质化、集群化发展。专栏1 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重点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农副食品 1.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完善进口原料口岸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增强对现有产业及周边区域原料及终端产品辐射支撑能力。强化绿色优质粮食供给,积极开发米面主食深加工产品、烘焙食品、特殊消费群体营养健康粮油食品,打造长江上游粮油精深加工基地。2.特色调味品产业。创新深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火锅底料、渝菜复合调料、发酵制品等特色调味品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3.肉制品加工产业。提升科学养殖规模,完善饲料加工配套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扩大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速冻方便肉制品比重,打造区域品牌,壮大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

     4.烟草制品和酒类。优化烟草制品品类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强化品牌和文化带动,提升酿造工艺,打造西南地区白酒优势产区;依托果林资源,开发风味果酒和中高端啤酒。特色轻工1.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优化现有纸制品结构,发展低克重卫生纸、纸巾纸、擦拭纸,老年用、妇婴用纸制品。2.塑料制品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食品级包装、工业用薄膜、汽车轻量化配件、电子电器塑料配件、医用及日用塑料制品,提升对关联产业的协同配套能力。3.五金及玻陶制品产业。巩固壮大日用玻璃制品、五金制品现有集聚区规模,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区域品牌,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4.制鞋产业。加大感温变色皮革、透明皮革等功能鞋材应用,加强鞋类舒适性及功能性研究,推广绿色制造集成技术和柔性生产,丰富现有制鞋集聚区业态,发挥“两群”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发展订单加工。纺织服装依托PTA(对苯二甲酸)产业优势,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巩固提高紧密纺、色纺纱、氨纶包芯纱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改造提升无纺布织造和后整理水平,拓展功能新材料的应用,大力开发产业用纺织品新品种,增强与汽车、电子、医药产业自主配套能力,培育产业用纺织品龙头企业。依托品牌服装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发展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等产品,促进夏布、丝绸等传统纺织品与服装产业结合,加快弥补原辅料供应和互联网营销短板,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个性化高端定制业务,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二)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顺应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等方向,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强化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新营销赋能,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专栏2 新兴消费品产业发展重点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特色消费品以“保障安全、营养健康”为方向,挖掘利用特色农林资源,强化风味功能研究,推动薯类、火锅、小面等主食工业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模式,培育发展以功能性食品和美食工业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智能消费品以“功能多样、智能互联”为方向,利用智能产业发展释放的技术红利,引导家居行业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等智能产业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发展以智能家居和消费类电子为代表的智能消费品。

     健康消费品 以“绿色环保、品质优良”为方向,围绕体育、旅游、健身等消费市场,培育发展以室内外健身器材、户外装备、运动休闲自行车和运动用品为代表的健康消费品。时尚潮流消费品以“科技时尚、个性鲜明”为方向,抢抓时尚消费市场机遇,运用市场消费大数据,丰富文化和时尚元素,打造设计师品牌和个性化定制品牌,培育发展以服装服饰和个护美妆为代表的时尚潮流消费品。精致高端消费品以“精工智造,工艺先进”为方向,突出工匠技艺,提升精密制造水平,培育发展以高档饰品、工艺美术精品、旅游纪念精品、钟表眼镜为代表的精致高端消费品。(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山水都市、三峡库区、武陵山民族地区等独特旅游资源,深化工旅合作,促进消费品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促进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品工业紧密对接,推动渝产消费品网销基地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营销等环节应用,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专栏3 融合发展重点重点领域 重 点 方 向工旅融合定期开展工旅对接活动,开发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消费类产品。推动行业扩大与旅游景点、酒店宾馆等旅游场所的合作,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辟工业旅游市场。工商融合定期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市内大型商超、连锁超市、便利店开设重庆消费品工业品牌产品专区(专柜),策划开展渝产消费品“一带一路”推广活动,推动国际知名零售商在渝建立供应链基地,扩大采购规模。两化融合深化与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食品、五金、家具等领域的合作,优化供应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渝造精品”网销产品策划推广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主要任务(一)发挥创新赋能作用。引进和培育行业创意设计领军人才和专业机构,对标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标准,加快推动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产品设计、品牌策划及推广能力。支持举办消费品工业创意设计大赛,推动优秀创意设计成果在渝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建

     设一批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食品原料全组分利用、益生生物加工、保质减损、智能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促进行业与金融、文创、融媒体营销、大数据智能化相融合,推动创意设计成果产业化孵化基地、网络直播基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二)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参与标准制(修)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满足发展需要的团体(联盟)标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制定并自主公开高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推进专利转化为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增强质量管理能力。持续推进服鞋、家具、五金制品等出口加工类产品开展“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搭建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庆)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重庆海关,有关区县政府)(三)打造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已上市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巩固主业拓宽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培育产业链群,释放形成集群效应。支持资源型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服务型制造企业深耕个性化定制市场,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扩大本地配套规模。做深做强主导产品,提升产品精细化程度,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品质保障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优势拳头产品。加快引进培育智能小家电、品牌化妆品、生物食品等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消费类拳头产品。(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金融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四)推动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产业生态完善的特色产业基地。主城都市区(以下称“一区”)发挥人才、先进制造、物流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总部结算、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大宗原料精深加工等业态;渝东北三峡库区域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域镇群(以下称“两群”)强化“乡情”联接,推动返乡创业,重点发展农副食品、特色轻工和劳动密集型制造。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区县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动江津区建设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示范区,支持巴南区建设消费品工业创新生态集聚区,培育壮大涪陵、綦江、梁平、秀山等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以示范区为引领、特色产业基地为骨干、区域间协同配套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格局。鼓励“一区”龙头企业在“两群”建立“扶贫车间”,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科学布局和推动建设粮油、服装面辅料、木材等大宗原辅料集散和交易中心,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各区县政府)(五)开展品牌建设专项行动。统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社会资源,搭建部门协同服务体系、质量保障服务体系、智库支撑服务体系、品牌推广活动服务体系。市、区县分级建立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品牌项目库,遴选试点示范项目,分年度开展重点示范试点品牌集中宣传推广,打造一批国际化优势品牌,催生一批个性化精品品牌、塑造一批集合品牌、壮大一批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一区”各区至少有两个主打品牌,“两群”各区县至少有一个主打品牌的品牌发展态势。支持品牌优势企业,拓展周边关联产品,开展品牌推广关联活动。支持行

     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整合资源,推进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追溯机制、统一包装标识建设,打造行业性集合品牌,塑造渝产消费品品牌新形象。(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有关区县政府)(...

    篇四: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1 2021 年“E E 网兴农”农村电商

     产业园项目 “直播连山”创新创业大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

     为推动连山农村电商产业园的布局建设,聚焦连山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品牌打造、网络对接、开店运营等关键环节,打通农村电商“人、品、网、店”全链条,集聚各领域、各行业资源,充分发挥直播带货在带动创业就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本县农村电商产业园创建工作。据此,特制定2021 年“E 网兴农”农村电商产业园项目“直播连山”创新创业大赛的活动方案。

     二 、大赛主题

     直播带动农民创富,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三 、大赛时间

     2021 年 8 月 2 日至 2021 年 9 月 20 日 四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承办单位:广州趣乡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五 、 参赛平台

     本次活动大赛平台统一指定为抖音短视频平台 六 、参赛对象

      2 有意向在连山创业的个人、团队或已经在连山县域内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济组织单位以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中专院校)、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各平台主播等均可报名参赛。

     七 、 参赛产品

     (一)产品需为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商应具备营业执照、生产资质、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

     (二)申报产品需经大赛组委会筛选,最终确定原则上不超过 10 款产品进入大赛商品库。

     (三)申报产品须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具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条件、物流发货保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产品供应商需签订承诺书,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负责。

     八 、 报名要求

     1、所有参赛选手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直播带货经验。

     2、参赛选手不得收取坑位费及佣金等任何费用,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大会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3、禁止发表反党反政府言论或带有侮辱诋毁党和国家的行为;禁止直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表演带有涉黄擦边、低级趣味的内容;禁止其他涉政、涉黄、违法、侵权或威胁生命健康的行为;主播之间与群体竞

      3 争严禁煽动粉丝情绪对其他主播进行人身攻击等具有伤害性的诋毁行为;严禁借助个人号召引起粉丝对官方正常管理工作的指责和攻击。

     九 、报名 方式

     1. 网上报名 :

     微信识别大赛报名“二维码”进入,按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电话、抖音账号、粉丝数量等资料并提交报名,等待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并指引操作(报名表详见附件 1)。报名联系人:蒋小姐 18023339098 2. 现场报名:

     前往承办单位吉田镇童心街“E 网兴农”农村电商服务站现场报名,报名电话:0763-8738761,报名联系人:蒋小姐 18023339098 3 3 、 报名时间 :1 2021 年 年 8 8 月 月 3 3 日 —1 2021 年 年 8 8 月 月 5 15 日

     4 4 、 注意事项:

     (1)报名资料必须真实,如有发现弄虚作假将取消比赛资格;在竞赛后发现问题,将取消其竞赛成绩,收回奖金及获奖证书、奖杯奖牌等。

     (2)所有报名选手应加入大赛承办单位开设的直播大赛报名微信群,相关大赛消息将在群中及时发布。

     (3)参赛选手应遵守竞赛规则,遵守赛场纪律,服从大赛组织指挥和安排。

      4 十 、大赛 流程

     1.大赛启动仪式暨赛前培训(8 月 17 日)

     参赛者按要求报名后,须参加赛前培训指导,完成短视频与直播等大赛相关课程要求,并由大赛组委会在结业当天根据所学课程内容进行赛前模拟,通过初次评选且获得结业证书,方可进入初赛。

     2.初赛(8 月 17 日 0 点—9 月 5 日 24 点)

     进入初赛的参赛者按组委会要求创作统一话题短视频发布至个人抖音短视频平台,视频内容以宣传乡村振兴、家乡文化、旅游美食、农特产品为主;参赛者在初赛赛期间通过短视频、直播销售入选商品库的农产品。

     赛制:大赛评委将根据参赛者短视频点赞量、转发量及销售额分别进行排名,取各项指标前 5 名进入决赛。

     3.决赛(9 月 5 日 0 点—9 月 10 日 24 点)

     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在决赛期间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带货,官方将进行统一的流量扶持,最终根据参赛选手的销售总额进行评比,最终按照销售额进行排名。

     4.颁奖典礼(时间、地点待定)

     颁奖典礼将邀请一、二、三等奖代表及最佳人气奖代表上台分享直播电商大赛经验,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为参赛选手颁发大赛奖牌及奖金。

     十 一 、奖项设置

      5 本次大赛设立一等奖 1 名,奖金 10000 元;二等奖 2 名,奖金 8000 元;三等奖 3 名,奖金 5000 元;最佳人气奖 1 名。由县人社局统一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本次大赛除奖金外,符合条件的选手可相应享受以下福利。

     1.本次大赛报名者,可优先参加电商创业带头人培训班。

     2.前三名获奖者,有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导,并有机会与广东电视台主持人同台直播。

     3.进入决赛且符合相关条件的选手优先享有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建设相关政策扶持。

     4.广州趣乡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完善的农村电商运营思路,获奖团队或个人可入驻“E 网兴农”小程序电商平台。

     5.参赛选手的企业可申请入驻“E 网兴农”农村电商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享受一定年限的孵化服务。参赛项目均可享受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产品检测、专家指导等服务。

     6.线上、线下创业培训,利用线上直播或录播上传等技术手段,开设线上学堂,参加连山农村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商企业研修班,免费为参赛选手提供云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农技指导服务、品牌打造、商标注册、电商运营管理、团队领导力培养与提升等),综合提升参赛者的创业创新能力。

      6 附件 1 :

     “直播连山”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

     姓名

     联系方式

     身份证号

     年龄

     住址

     企业或创业团队名称

     抖音账号

     抖音粉丝数量

     是否有直播经验

     是否开通商品橱窗

     身份证照片(人像面)

     身份证照片(国徽面)

    篇五: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2X 02X 年 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落实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目标任务以及 XX 市要求,根据 XX 市《关于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计划建设我镇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充分发挥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的平台作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建设 XX 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XX 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避免大拆大建,与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有机融合,建设工作需于 2022 年 3月中旬前完成。

     (二)构建“阵地完备、活动丰富、制度完善”的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格局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支持配合下,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开展人才调研、建立“人才驿站”等工作,构建“阵地完备、活动丰富、制度完善”的服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在各类人才群体中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乐于奉献和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振兴。

     二、主要任务 (一)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振兴乡村产业 1.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围绕我镇优势特色产业,聚焦我镇番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主动对接 XX 市“五大会战”中的相关项目中引进的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利用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优势,联合科技部门精准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专业咨询等,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到基层进行技术帮扶,促进农民的增收。

     2.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主动对接农业农村、文广旅体等部门,邀请领导干部、网红带货直播,吸引本地乡贤、外地经销商、电商人才等集聚镇村,举办番薯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3.举办招才引智活动。定期邀请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家人才到基层开展调研指导、专题培训等活动。主动对接由上级选聘并下沉到镇村的医疗卫生人才、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才,充实我镇乡村医疗、教育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力量。

     (二)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发展乡村经济 1.培育高素质农民。依托我市人才驿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及镇党校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大力培训“土专家”“田秀才”“农村工匠”等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创业致富带头人及各类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2.培育本土技能人才。利用在线教育资源,配合实施好“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学院培训项目”和“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免费培训工程”。主动承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项目有关培训工作,积极培育高素质本土人才,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增收水平。

     3.培育产业技能人才。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要求,以“提质量、打品牌、提效益”为农业发展目标,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针对我镇特色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培育产业技能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三)汇聚优秀人才,促进乡村发展 1.储备乡村建设人才。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吸引乡村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团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等。汇聚本地传统建筑工匠名匠,发挥传帮带作用,依托人才驿站,加强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辅导员等专业人员培养,储备本土建设人才,为乡村发展汇聚大批建设人才。

     2.选派高校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积极选派我市选调生参加基层锻炼,深入基层进行民情民意调研,重点走访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和困难户,收集民情民意助推乡村发展。拓展“三支一扶”人员基层成长成才空间,促使“三支一扶”人员能够安心工作,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3.选拔基层组织人才。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工作,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基层组织人才队伍。

     (四)推进人才交流帮扶,提供智力支撑 1.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围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结合省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专业研讨会、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人才义诊、教育人才支教、科技人才指导等帮扶工作。

     2.邀请专家人才入驻驿站。加强与工作队的人才交流。设立人才帮扶工作室,邀请各类专家人才驻站开展专业指导和交流活动。

     (五)强化人才服务,提升保障能力 1.建立服务窗口平台。围绕加强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人才信息库、项目需求库等,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 XX 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驿站定期开展金融服务活动,为相关机构将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提供便利。

     3.做好驿站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镇党群服务中心作用,为引进人才在入驻驿站期间提供交通食宿、参观考察、洽谈对接、政策咨询和生活保障等服务,协调解决人才引进和智力服务过程

     中的困难。做好乡村优秀人才的典型宣传工作,营造乡村人才振兴浓厚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镇党委负责统筹,镇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办、农业办、财经办等有关部门加强联合,推进建设规范化 XX 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合理安排人员和物资配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充分发挥作用。

     2.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谋划,把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要抓手,纳入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场地等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展工作,指导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制定工作规则、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发挥作用。

     3.镇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推动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干部人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有机有效对接,与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有机融合。

     (二)健全工作机制 1.建立工作专班机制。镇人才驿站要加强与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进行业务联系,建立由组织、公共服务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分管副职参与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工作专班,由镇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担任站长,安排专职人员驻站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2.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要发挥工作主

     动性,在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业务指导,制定工作规则,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梳理汇总工作情况,积极开展工作。依托镇党群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和力量,组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金融助理等成员入驻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工作。

     (三)保障资金投入 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要充分利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本地财力等资源,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好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和工作所需经费。

     (四)加强考核监督。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作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发挥工作主动性,制定工作规则,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工作。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和力量,组织 “三支一扶”人员、高校毕业生志愿者、文青等成员入驻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工作。

    篇六: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dash; 6 —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30 家部门《关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发改振兴〔2021〕640 号)精神,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以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为重点,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地区,兼顾其他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模式,强化市场监管,积极构建消费帮扶“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全社会参与格局,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重要支撑。

     — 7 —二、重点任务(一)持续扩大产品和服务消费. 1. 做强“ “ 天府乡村” ” 公益品牌。接续原“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共建共管共推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做强“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完善“天府乡村”公益品牌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准入关口,强化联农带农益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品牌授权使用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惩处退出机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使用“天府乡村”公益品牌行为和产品质量问题,鼓励市场主体随行就市,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加强品牌保护。接续开展“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宣传推广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天府乡村”公益品牌省内和川渝互动展销推介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年货大集和川渝脱贫地区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大力推动“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的定向采购;接续“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 牵头单位:省乡村振兴局;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商务厅、省直机关工委、省委网信办、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等部门〕. 2. 强化定向采购帮扶。继续把消费帮扶作为省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重要内容。鼓励各级机关、工会、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医疗机构、驻川部队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脱贫地区产品,优先安排到脱贫地区开展

     — 8 —工会活动,引导干部职工自发消费脱贫地区产品和旅游服务。继续组织开展脱贫地区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金融机构、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鼓励食堂、内部商超等签订直供直销和长期供货合同。各级预算单位按照不低于 10%的比例预留食堂食材采购份额,在“832”平台上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会在节日发放工会会员慰问品时,优先在“天府乡村”公益品牌网或四川消费帮扶网等采购“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 牵头单位:财政厅; 责任单位:省直机关工委、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乡村振兴局、省国资委、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总工会、省供销社等部门〕. 3. 深化东西部协作帮扶。继续将消费帮扶作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四川受援地要主动对接浙江帮扶地签订长期稳定的采销对接协议,履行好浙川两地消费帮扶的责任和义务。支持浙江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采购“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和四川脱贫地区产品,到四川脱贫地区开展工会活动和旅游。支持浙江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流通企业、大型电商平台和其他团体与我省脱贫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协调定点协作单位开展定向采购,依托“832”平台、浙江“政采云”,引导采购合同、订单、资金精准流向脱贫地区,推进浙江农产品流通企业直采直销合作。引导浙江省连锁超市、商场等设立“天府乡村”公益品牌销售专区、专柜,鼓励更多的“天

     — 9 —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入驻浙川共建的政采云“四川乡村振兴馆”和“浙川号声”“浙里汇”消费帮扶购销平台,继续发挥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主渠道作用,提高我省脱贫地区产品在浙江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推动我省脱贫地区主动对接浙江农产品市场需求,每年在浙江统一举办 1 次“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并积极组织脱贫地区产品参加浙江省农博会,同时鼓励我省各受援地到浙江开展农旅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过渡期内,每年浙川两省共同在浙江帮扶地选树一批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先进典型。〔 牵头单位:省乡村振兴局; 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等部门〕. 4.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组织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等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消费帮扶展销会等线上线下集中采购“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引导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优先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作为原材料;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消费帮扶;鼓励各地在组织发放消费券时引导市民优先购买“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动员金融机构、各类商超、电商平台等创新会员激励机制,探索通过“积分换购”“满赠满减”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持续扩大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牵头单位:省工商联; 责任单位:省乡村振兴局、经济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

     — 10 —(二)加快完善物流和销售体系. 1. 加强县乡村物 流体系建设。以产地仓储保鲜为重点,建设多层次农副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网络,合理规划布局冷链物流设施,支持脱贫地区加快新建改建一批冷藏库、移动冷库等基础设施,加大对农副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强化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深入推进“交商邮”合作,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县乡村三级商贸物流节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积极推广共享运营,优化城市物流停靠、装卸等作业设施建设和管理,畅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 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厅; 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等部门〕. 2. 提升农副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严格落实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积极推广高速公路“绿色通道”集中验货、站外验货模式,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构建从产地到餐桌的绿色、便捷、高效物流通道。打造一批网络覆盖率高、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服务规范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降低脱贫地区物流成本,提升脱贫地区产品上行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县城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物流网点全覆盖。〔 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厅; 责任单位:省邮

     — 11 —政管理局、商务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 3. 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引导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市场化手段与脱贫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直供关系,持续扩大农副产品直采规模。鼓励脱贫地区在东西部协作帮扶地城市和省内对口帮扶地城市建立鲜活农副产品直供直销店、销售网点,推动“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车站”“进机场”“进机关”“进企业”“进小区”“进楼宇”“进网络”“进平台”“进景区”“进饭店”“进外省”“出海外”等渠道拓展,鼓励开展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精深加工+市场直销”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支持“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参加“天府里·悦生活”“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万企出国门”“新春购物节”及农产品展销等产销对接活动。〔 牵头单位:商务厅;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省乡村振兴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工商联、省供销社等部门〕. 4. 打造电商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脱贫地区 4G、5G 网络深度覆益,降低网络费率。实施“数商兴农”,提升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脱贫地区现有电商中心(园区)、电商站点,支持各类农副产品、服务产品线上销售,持续完善农村电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

     — 12 —盖面。鼓励各类电商平台、社交新媒体、网络直播平台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产品销售力度,并给予流量支持和平台使用费用减免。加强对脱贫地区电商人才培训指导,培养一批电商专业人才。〔 牵头单位:商务厅; 责任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省广电局、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三)强化农产品滞销预警和应急处置. 1. 强化农产品滞销监测预警。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监测领域的运用,加大监测频率,拓宽监测品种,提高智能化分析水平。针对可能发生的农产品滞销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指导种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及时调整生产。〔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厅;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 2. 建立多方联动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探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重点生产基地、重要消费机构产购销链条化的农副产品滞销应急处置方式,建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城市医疗及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等消纳滞销农副产品机制,鼓励市级重点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就地就近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单位:省直机关工委、省乡村振兴局、商务厅、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供销社、省国资委、省工商联,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等部门〕

     — 13 —(四)提升特色农副产品市场认可度与竞争力. 1. 推动特色农副产品规模化发展。在脱贫地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脱贫地区建设区域化、专业化农业生产基地,按照四川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广“一县一业、一镇(乡)一特、一村一品”,进一步丰富农副产品品种;鼓励龙头企业、电商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强特色农副产品持续供给能力;积极引导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脱贫地区县域、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和产业园区集聚。〔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厅;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 2. 切实提高特色农副产品质量 。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促进脱贫地区增加优质特色产品供给;加快推广省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开辟脱贫地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或登记绿色通道;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将农业系统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天府乡村”公益品牌农产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

     — 14 —台;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开展标准化示范生产。〔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厅;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 3. 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体系。注重历史、文化、地理等资源挖掘,着力打造以“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为统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区、农业品牌目录认定中对脱贫地区予以倾斜,继续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脱贫县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脱贫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转化为品牌优势。〔 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厅; 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部门〕(五)促进文旅休闲服务业提质增效. 1. 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持续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推介活动,引导脱贫地区乡村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复合型业态模式转变。在脱贫县、村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结合“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通村公路、景区景点连接线,配套建设休闲步道、自行车道、

     — 15 —自驾车房车营地、慢火车等体验式设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培育等级旅游民宿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园,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介四川美丽休闲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互联网”模式,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创建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 牵头单位:文化和旅游厅; 责任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 2. 大力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脱贫地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与利用,在脱贫地区依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展示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支持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等保护...

    推荐访问:产销对接活动方案 对接 产销 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