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第二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06-17 12:3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2009年6月11~13日,第二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筹建中的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协办。来自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各地的40多个哲学、宗教学研究学术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及嘉宾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从提交的近百篇论文中选出50余篇编成论文集提交会议发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宗教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基督教与儒教(儒家)、伊斯兰教与儒教(儒家)、宗教与中国社会、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七个议题,以科学的态度探研了“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话题。

    1、宗教对话理论曹剑波认为,宗教对话必须抛弃绝对不可错论和可错论的真理观,将其知识论根基放在语境不可错论上。黄保罗则创造性的提出了“汉语基督教学术对话神学”,即以“对话”为核心思路在汉语语境中用学术理性的方式构建基督教与汉语元素之间对话的神学。赖品超介绍了西方学术界和宗教界采取的类似于“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路,并以之建构宗教对话的理论。李林详细阐述了尔弗雷德·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的宗教对话理论,将宗教彼此相遇后的过程划分为六个境界。张荣则具体探讨了阿伯拉尔的对话伦理学。张志刚则介绍了西方关于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分析了保罗·尼特(Paul Knitter)所提出的新的宗教对话模式。

    2、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陈坚讨论了《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在天台宗的运用。段玉明全面探讨了儒释道三教从相争到合流的过程。高志英则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地带多民族多元宗教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梳理比较。匡钊提出应该重视“三张伪法”,即广施符水以治病研究,主张将其纳入思想史研究领域之中。潘显一研究了道教面对灾难时的“人一天”观、“生一美”观和社会伦理要求。彭战果则介绍了方以智的“三教会通”思想。王志跃则分析了儒学对外来宗教的拒斥和忍受。张泽洪以唐代长安城为例,论述佛道二教建立的和谐相处的宗教关系。赵晓星通过分析莫高窟壁画,论述了不同文化与信仰的对话。朱丽霞探讨了梁启超基督教观。朱俊艺力图探求“敬鬼神而远之”的本义,认为单从“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得出孔子怀疑甚至不信鬼神的结论。

    3、基督教与儒教(儒家)陈建明认为平等之爱和差等之爱分别是基督教博爱和儒家仁爱的本质特征,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韩星则从宗教性的角度考察、梳理了儒家“三祭”之礼后认为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文精神是二者会通的基本途径。姜宗强将杜甫诗篇和圣经先知书《阿摩司书》进行了跨文本对话。罗秉祥阐述了利玛窦性善论与儒学性善论,认为利玛窦接受“人性本善”命题是有其神学(包括原罪论)支持的,并指出利玛窦的性善论可能意外地影响了清代儒学发展。任东升比较研究了“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的观念,指出两者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表述方式的不同则是希伯来与中国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决定的。赵杰比较了孟子和保罗的人性论,指出两者分属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系统,认为加深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基督教与儒学这两种异质学术的深入交流和沟通。

    4、伊斯兰教与儒教(儒家)丁俊比较了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视阀中的人与自然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认为两者异曲同工,都是21世纪人类构建全球伦理、谋求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季芳桐介绍了王岱舆对回汉习俗的沟通,认为王岱舆是援用儒道两教圣贤言论,来适应汉民族的文化习惯,从而在学理层面上化解了彼此在习俗方面的矛盾。马明良则比较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人生价值观,认为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同时认为对二者的差异也不应忽略。任军回顾总结了纳斯尔与刘述先在当代“回儒对话”语境中的争论。沙宗平则以《清真大学》与《大学》为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者体现了不同的宗教观,但是在伦理道德领域却拥有巨大的耦合空间。孙振玉全面阐发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和谐人生思想。

    5、宗教与中国社会中国的西北及边疆乃是宗教的丰富田野,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有关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陈声柏和聂红萍通过较为详尽的调查,分析了兰州市基督教的基本现状。邓子美指出宗教信仰对中国宗法社会的百姓而言,只是第二、第三位的,而且偏于功利,因此促使中国各宗教能长期和谐相处。高虹认为在宗教信仰及其实践中培养信徒们的公民意识,致力于在公共领域中开展宗教交往,是实现宗教对话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何林考察了贡山怒族(阿怒)社会中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现象。李向平借助“交往结构”这一概念,讨论了佛教与基督教的交往关系。龙秀清探讨了在华西方传教士在基督教本色化过程中的作用。马福元论述了穆斯林民族爱教必爱国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谭志云讨论了当代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主张树立文化先行的观念,走“商禅偕行”之路。王莹调查了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探讨了基督教中国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颜小华对滇藏边区盐井村的佛、耶、东巴宗教的碰撞与交融进行了历史学的考察。杨红伟以清末保安教案为中心考察了基督教与藏传佛教的早期遭遇。

    6、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包兆会从对自发性的尊重、对创造的重视、强调观看之道、新颖的人体生命观四个方面具体谈论了道家(道教)对基督教的启发,并希望借此消解基督教因文化优越主义造成的自身局限性。陈兵从宗教对话的角度,对佛教禅与基督教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基督教创立之初与大乘佛教有所交涉,并具体讨论了基督教“静默”与大乘佛教念佛禅的关系。闵丽比较了基督教和道教的神性论,指出二者不同使基督教与道教分别成为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典型,并促成了两者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孙诗锦介绍了晏阳初的基督教思想,指出他的基督徒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基督教思想相融汇的产物。

    7、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丁士仁介绍了伊斯兰教一神论的多维反射现象,认为一神论已成为穆斯林生活领域中的基调。梁燕城则通过梳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交流史和分析二教的经典著作,指出了二者存在的可沟通之处,并认为以此为基础可实现两大文明的和谐相处。此外,崇明详细阐述了十七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主义的神学和政治思想。李创同系统分析了约阿基姆的三阶段历史观。邹驯智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和早期传播的历史探讨了“三位一体”学说及其论争。

    推荐访问:第二届 和谐社会 综述 学术研讨会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