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常态下如何提高精准扶贫成效

    时间:2023-06-19 18:1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随着政府对扶贫工作粗放式的扶贫不能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对“精准扶贫”这一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简要概括,深入分析我国精准扶贫问题的形成原因,最后针对贫困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致贫原因提出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致贫原因 成效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财政与扶贫的历史,纵览长江经济带整体扶贫脱贫状况,重点分析长江上游典型贫困地区贵州省的现状,深入探讨新常态下扶贫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旨在推进长江上游扶贫脱贫攻坚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发展,提高精准扶贫成效,达到共同富裕。自国家产生以来,国家财政就一直担负着扶助贫困的职责,不难看出,减少贫困一直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目标。不过早期财政的产生也离不开人们相互扶持、集中财富,共同抵抗疾病饥饿、战乱屠杀、自然灾害。所以,财政与扶贫一直是相辅相成的,财政在扶贫工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指对帮扶对象的识别要准确,传统粗放式的扶贫并没有对帮扶对象进行审查,而是一味地投拨财政资金,导致大量的财政资金流失,而贫困状况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精准识别要求对扶贫主体按照贫困地区、贫困程度等标准进行分类,精确到村到户到人,明确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具体帮扶需求、哪些政策及项目适合对其进行帮扶,建立统一完善的贫困者信息系统

    2、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指要在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的前提下,具体实施帮扶措施,要尽可能差异化、创新化、造血化。曾经政府或者慈善机构为解决贫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输血式扶贫”,扶贫措施陈旧,针对性差,投入的资金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从根本上使贫困者摆脱贫困,相反越来越多的贫困者对政府帮扶依赖性越来越强,贫困群体更加庞大。而精准帮扶则要求对症下药,尽量了解贫困者的真实需求,从根本上挖掘脱贫动力和能力,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3、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指在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过程中,对扶贫工作的管理要透明化、科学化、可持续。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精准帮扶的目标,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的监管力度,完善对各级政府扶贫绩效的考核制度。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防止贫困代代相传,扶贫先扶智,构建预防返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严厉打击某些重点地区舍不得“脱贫摘帽”,企图以扶贫开发的名义套取扶贫资金,滥用国家资源。因此,整个扶贫工作管理需要精准化,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要求高度概括了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内涵,也是对现阶段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是从根本上改善贫穷落后现状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时代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开放共享等特征,精准扶贫作为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也应该顺应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潮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提升政府及扶贫职能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技能,提高大数据搜集整理与数据挖掘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准确的定位扶贫对象,明确精准扶贫建设工作的主体及各个主体的行为,不仅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还要协调市场发挥其作用,明确扶贫路径的选择,尽可能降低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将扶贫开发工作的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以建立数字时代的新经济体为目标,推进网络扶贫。首先可以创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场交易、物流、支付、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完善贫困地区的新型服务体系,将农村金融、农村物流、乡村旅行、农村医疗等服务体系一起下沉到农村,为村民提供覆盖生产、生活场景的多项服务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把贫困地区的产品推广出去,节约交易成本,帮助贫困地区增收节支。

    利用“互联网+”时代跨越传统时空环境界限的优势,加强中央与地方,各地区政府与市场之间发展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为贫困民众提供全新的发展观念和脱贫路径,重构传统社会经济系统与产业结构关联,通过电商扶贫、创新创业、金融扶贫和农村产权改革扶贫等方式促成扶贫对象实现跨越式发展,跳出“贫困凹地”,为民众提供全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路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贫困群众中,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发动群众广泛积极的参与,深入贫困群众中,使其明确自身诉求,為相关部门制定扶贫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进而做出稳妥的决策,提高扶贫政策实施成效的精准性。

    本文通过分析“精准扶贫”这一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要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针对长江经济带的贫困状况,从扶贫主体客体定位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最后从全局着眼,通过产业和政策相关联,依托“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的建议,强调深入贫困群众中,了解困难群众真正的需求,同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适当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降低扶贫成本,从根本上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王嘉毅,封清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2] 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17-24

    [3] 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J].社会主义研究,2015(6):102-110

    [4] 赵武,王姣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170-173

    [5]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6]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7]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作者简介:张瑞晶(1994-),女,汉,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推荐访问:常态 精准 扶贫 成效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