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很黄,很暴力背后的猫扑文化

    时间:2023-06-24 12:4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是一名13岁的北京小学生在前不久《新闻联播》中的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采访时说的话。随后,一个oU做《召唤人肉搜索——xxx——很黄很暴力》的帖子在猫扑网()火爆起来,这位小姑娘的个人详细情况被猫扑网民们强大的“人肉搜索”挖掘出来,并在网上流传。他们很快汇聚成狂欢式的语言暴力:准色情漫画、打油诗、恶搞帖……。2007年“很好很强大”的精神,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第一句流行语“很黄,很暴力。”

    “很黄,很暴力”是猫扑文化结下的怪眙

    从当下的网络氛围来看,“很黄,很暴力”事件火爆于猫扑网并非偶然。最近几年来,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为数不少,从远的说,有著名的“孙志刚事件”,有持续累年刚刚落幕的“黄静事件”;从近的说,有刚刚过去的“胡紫薇大闹CCTV5发布会事件”,有目前还悬而未决的“年画老虎事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由于近年来网络社区的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事件传播的模式已经渐渐成熟。比如网民们对传播媒体的选择就基本呈现如下规律。

    人文思想争鸣话题选择凯迪的“猫眼看人”;社会民生话题选择天涯的“天涯杂谈”;娱乐明星话题选择天涯的“娱乐八卦”;情感话题选择天涯的“情感天地”。

    大家请注意,在上述举例中,笔者独独漏掉了在网络上很有影响力的猫扑的“大杂烩”。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火爆的网络BBS平台,几年来,“大杂烩”的媒体影响表现与上述BBS都有不同。或者用猫扑自己的话说

    “大杂烩”是我见过最“BT”(变态)的网络BBS。如果说别的网络BBS上的热点事件,多少还有带有些社会性(比如“年画老虎”),而“大杂烩”上几乎所有热点事件全部是针对普通人的攻击。2003年恶搞小胖事件、2006年铜须门事件、2006年虐猫事件、今天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发源于猫扑或者发源于其他BBS而火爆于猫扑的事件称为“猫扑事件”,那么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猫扑事件,都是针对普通人的群体性攻击!

    在这种BT文化背景下,“很黄,很暴力”事件的爆发一点儿也不意外,它是猫扑BT文化结下的一个怪胎。这个事情能在猫扑引爆,首先在于小姑娘说的“很黄,很暴力”和网络的流行语“很好,很强大”句式相同,从而引起猫扑人的关注。而随后的争论中,网民开始把这个话题和CCTV的强势、小姑娘撒谎之类挂钩,事实上CCTV的类似采访早不止一次了,却从没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口水。所以,说穿了,绝大部分网民自始至终压根没在意什么CCTV或者撒谎,他们在意的仅仅是“很黄,很暴力”的文本。他们追求的是这五个字可以满足的口舌之欲,以及“玩文本”和“玩人”的快感。

    猫扑的BT之路

    猫扑的“BT文化”走到今天,非一日之功,基本上这十年来,猫扑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有趣——无聊——暴力。其上活跃的mopper(猫扑用户)的构成也相应呈现出三个阶段:有趣的宅男宅女——无聊的大众——暴力攻击性的群体。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分割点是:1997年——2004年——2006年。

    2004年之前的猫扑,活跃的是一些喜欢游戏和动漫、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宅男”。猫扑是一个小圈子,或者说是一个“青春期人群的亚文化群体”。“青春期亚文化”现象的典型表现是一群年轻人因为某一个非主流的主题而聚合,由此对抗成年人的社会。比如古惑仔就是一种“亚文化人群”。当年猫扑锁定的“亚文化”是日式“宅男文化”,这是一种基于卡通动漫的文化。猫扑的这种“宅男文化”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对“文本”的高度敏感和解构(即“无厘头”)——这就是猫扑流行“BT”的原因,第二是对自我的高度认同,趋向自恋这就是猫扑流行“YY”的原因。BT和YY,就是当年猫扑的两根支柱。而这个阶段的mopper,其实是由一群聪明、有个性的网友组成,因而比较“有趣”。

    到2004年,猫扑进入第2个阶段:无聊。这次转变不是个人所为,而是随着网站的自然发展,人越来越多,不可能再维持一个“亚文化”的“小群体”,必然走向大众。这是所有BBS发展起来后的必然之路。而对于猫扑来说,这次转变是由“145(小天女)”引发的(如同天涯社区完成这种转变是通过“竹影青瞳”)。145其实是非常功利的上网用户,和原来猫扑“自娱自乐”的亚文化人群格格不入。但大门已经打开,蜂拥而至的新mopper并没有老mopper那么高的素质,大众喜欢噱头,大众选择了145。这个时候,老mopper经历若干痛苦的论坛事件后,最终退到“猫扑后院”,宣告了猫扑转型的完成:它从一个“有趣”的论坛,变成“无聊”的论坛。

    “无聊”不是错,大众需要“无聊”。“无聊”只是让小众的精英mopperE觉不舒服,感觉鸠占鹊巢而已。但随后,猫扑在2004年被陈一舟全资收购,从一个大众论坛转变为商业论坛。而2006年初爆发的“魔兽铜须门事件”是猫扑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个事件标志着猫扑真正踏上一条“群体性力攻击”的不归之路。

    让群众斗群众

    “魔兽铜须门事件”之所以能火爆,猫扑站方起了关键作用:站方反复将此帖置顶推荐。而当时的天涯社区管理人员,却在拼命删除该帖,并向网友呼吁,不要“网络暴力”,不要侵犯普通网友的隐私。“魔兽铜须门事件”异常荒谬,仅举一例:那张所谓的事件女主角头像,其实只是台湾一个模特的照片。但是,当这样的事件发生后,猫扑的编辑不是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对事件进行良好的引导,而是借机扩大事件影响,包括让《新快报》率先深入报道(顺道说一句,这次“很黄,很暴力”事件,第一个进行报道的平面媒体也是《新快报》)。正是由于猫扑站方编辑人员的默许,甚至是鼓励和炒作,才使得后来继续出现“虐猫事件”,乃至今天的“很黄,很暴力”。这些事件,无一不是针对普通人的群体性攻击或恶搞,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暴普通人之隐私。自认为弱势的网民们,被煽动聚集起来去伤害更弱势的个体。

    让群众去斗争群众,让弱者去攻击更弱者,让谎言去揭露谎言,让流氓去批判强权——这就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各类猫扑事件。

    猫扑不能承受之重

    从更开阔的一个视野看,将近十年来,几乎所有做强、做大、做出全国性影响力的BBS半台都走不出猫扑的这个怪圈:有趣——无聊——群体暴力。比如,2007年10月,天涯社区原发的“史上最牛小三事件”,就非常具有猫扑神韵;而2007年底豆瓣网改版引发的争议,就具有了天涯的神韵。基本上,豆瓣在天涯化,天涯在猫扑化,猫扑呢?猫扑在所谓的“商业化”。现在看来,猫扑和天涯是没戏了,但笔者个人非常希望豆瓣能走出这个怪圈。因为沿着这个怪圈,只可能一走到黑。对于这样的模式,笔者不认为它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更不认为它具有媒体价值。

    为什么“很黄,很暴力”事件在百度贴吧没引发那么大的媒体效应?其实百度贴吧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远远比猫扑还多。这是由于站方的产品结构造成的:百度贴吧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编辑的去中心平台,不是媒体,而猫扑是媒体,它通过整合、编辑以及推荐等导向性媒体手段,让所有网友关注一个版块或一个话题,并做出反应。

    其实,很多网络BBS本质上做的是媒体,并且从媒体性上获得商业利益。而一旦发生了事情,站方却一味推卸责任,推说是网友自发讨论——这种逻辑是很荒谬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网站的商业广告收入是不是也应该分配给网友呢?所谓媒体性,不在于内容到底是由用户产生还是由站方产生,而在于是否有编辑刻意和主观引导。而猫扑站方往往关心的不是内容的质量、言论的导向以及后果,他们更不关心自身是否尽到作为媒体的责任,他们关心的只是媒体效应能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试问,这样的一个BT的“网络媒体”如何担得起“媒体责任”四个字?

    “小胖事件”的时候,他们恶搞一个普通的男孩,没有人说话;“铜须门事件”的时候,他们欺负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也没有人说话,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欺负一个13岁的小姑娘——他们可真“勇敢”!

    推荐访问:猫扑 暴力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