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例谈预设和未预设下生物课堂的生成

    时间:2023-06-25 15:45:1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有精彩的生成需要精心的预设。虽然教学可以预设,但是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同样需要捕捉未预设下的有效生成,让课堂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关键词:预设;未预设;生成

    所谓生成性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充满活力。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心“预设”高效“生成”

    要实现精彩的生成,教学就要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能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有关的知识以学生熟悉的接近生活实例展示出来。同时,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生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接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预设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案例1:学习《视觉的形成》内容时,我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当我提出“为什么听得见,为什么看得见”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都会回答“有眼睛就看得见,有耳朵能听得见。”接下来就可以学习眼的结构。学完后提供一个医学案例。眼球正常,但是却看不见,引出视觉的形成。学生不仅了解了视觉的形成,还认识到了影响视觉形成的原因。

    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质疑、思考、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2.预设要留有空间

    案例2:在学习《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时,我播放了一段马戏团小狗做算术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学生提出了“我们家的小狗不会算术”的问题,“为什么马戏团的小狗会,我们家的小狗不会”的问题,我再放一段“小狗训练时”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开始不停的举例、讨论、分析、判断,最终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区别有了很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预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对问题的学习,也有利于促进问题的生成。一般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也是来源于生活情境,这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联系,顺应学情,借机施教,融汇知识和生活,让学生乐学,提高学习效率。

    3.预设要贴近生活

    教学的“生成”不是无规则的生成,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来促进的过程,精心预设是在教学中,主要考虑这节课要讨论哪些问题?达成哪些目标?如何能激发学生对该问题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能把预设看成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问他,不能够因为你打乱了你的设计而不闻不问,而是要及时巧妙地加以利用,并丰富课堂、拓展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案例3:在教授《传染病的预防》时,正值冬春交替,感冒高发时节。在班级内常有,学生亲身体会,通过这一病历分析,学生联系自身体会,学生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理解时感到比较容易,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就有学生思考提出了疑问:夏天被苍蝇叮过的食物,妈妈就不让我吃了?是因为苍蝇上有很多细菌,能传播疾病,它是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学生纷纷展开讨论,紧扣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苍蝇是传染途径。苍蝇本身没有患病,只是携带了病菌,是传播途径。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生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捕捉未预设下的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既有预设性,又有不确定性。预设性是指该教学环节由教师设计的,它是课前预设好的。不确定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言行,这是不确定的。老师若能将这些言行转化成教学资源,这就是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仍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一只丑陋的毛虫,天才能从中看出一只蝴蝶。教师也许并非天才,但可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作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捕捉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素质教育要求,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应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的需要是课堂的灵魂。学生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异常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洞察、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资源,成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言行转化为生成性资源呢?

    1.借助学生的兴趣有效生成

    案例4:在教学《人体的激素调节》时,在备课中我就预计学生反响比较大,对于生长激素、性激素等都做好一些补充准备。但是在教授过程中,讲到性腺分泌性激素来维持第二性征时,就开始有学生提问:“什么是第二性征?”“小时候的性腺也分泌性激素吗?”等,这完全打乱了我的预设。学生很兴奋,想要规避掉是不可能的。我从层层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分析、推断,得出结论。“你现在和小时候的区别有哪些?”“身高年年长,体重年年增,进入青春期后你的身体还出现了什么变化?”学生得出“男生出现胡须、喉结,女生乳房发育等这些都是第二性征。”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幼儿时期出现第二性征吗?”“没有出现,所以婴幼儿时期的性腺不分泌性激素。”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借助学生的错误有效生成

    案例5: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是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在教学《营养物质的作用》一节,讲到维生素 B1 缺乏症—脚气病时,却总有不少学生把它误认为是“足癣”。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呢?我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区分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脚气”的症状和起因等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很快,区分结果 出来了,“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 引起的,而俗称的“脚气”(即足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出错了。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疾病,实际上却是纠正了许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错误认识。

    初中生物生成性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同时,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因此,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要构建科学生成性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生成意识,主动实施生成性课堂的策略:

    1.提前入境的“预设”。在精心预设的同时,教师虚拟地进入头脑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通通动起来,把握一些很有可能出现的“可能”。同时要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这是走向科学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条件。

    2.随机灵活的“应变”。在探究等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的反应,如遇到突如其来的提问怎么办?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怎么办?遇到错误怎么办……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来的各类信息,适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及时生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精心预设及时捕捉促进有效生成,构建起初中生物生成性课堂。那么,以探究为主的生物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参考文献: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编辑 鲁翠红

    推荐访问:预设 生成 课堂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