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开县工业巧解三道题

    时间:2023-06-26 16:25:01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张前愛是开县大德乡一名村民,10年前,他背井离乡到浙江杭州恒基针织公司务工。2006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他听说家乡出台了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遂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回到公司,张前爱“串通”19名工友,为开县做起了“招商引资”的工作。经过他们不停地劝说,公司老板同意他们以租赁织机、承接来料加工等方式,先回家乡“踩水”。很快,他们就在大德乡和九龙山镇建起30多家加工厂,每月产值高达300多万元。

    试验成功后,600多名工友集体向老板“摊牌”:“要么到开县投资,要么我们集体返乡自立门户。”老板亦惊亦喜,只身潜入开县明察暗访。回去后当即拍板:移师开县!

    这仅仅是开县工业兴起的一个镜头。近年来,为破解库区产业“空心化”难题,开县巧做三道计算题,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步跑到撑杆跳的跨越。

    ■ 由破到立,“小巨人”凸显“减法”效应

    2001年以前,开县曾以乡村工业而自豪: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100多家,其中小铁厂、小水泥、小化肥、小煤窑、小农机等“五小”企业占85%以上。但“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却是弊端重重:资源低效利用,环境高度污染,投入极大浪费。

    温泉镇是开县的工业大镇,也是渝东北地区有名的“水泥镇”。2005年以前,该镇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有20余家,一到生产旺季,温泉镇上空便浓烟滚滚,当地居民深受其害,得肺病的近2000人。因为烟尘飞舞,温泉镇旅游资源开发不得不搁置。群众信访不断,但为了工业“支柱”不倒,难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绝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路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开县县委书记蒋又一算了一笔经济账:“开县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率不到35%,如果继续让‘五小’企业肆虐,政府每年为乱挖滥采造成的地质灾难治理埋单至少需要8000万元,仅这笔费用就占全县一年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照此发展,何以为继?”

    思路决定出路。很快,开县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先做减法,由破到立。

    随即开县开出了“猛药”:对“五小”型乡村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移民淹没企业,大胆实施重组。到2003年底,开县关闭、破产的企业就有59家。

    从2005年开始,开县对温泉镇水泥企业实施改制重组,20余家水泥厂被优化组合为长江、开州、顺发乐等6家水泥集团企业。重组以后,实力增强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昔日“鼻孔满灰尘,百米不见人”的景象有了彻底改观,不仅厂区鲜花盛开,而且区域内空气优良天数在当年就增加了32天。更令人欣喜的是,温泉镇因水泥污染闲置多年的高庙潭景区获得了1.2亿元的投资。

    关停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开县按照集团化经营模式,优化、组合优势资源,一批工业“小巨人”脱颖而出。2006年底,由中国电力集团投资25亿元开建的白鹤电厂成功点火。2007年,以火电为龙头的能源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4.5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0.1%。同时,以星星套装门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钱江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和以恒基针织为龙头的轻纺服装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柱。

    做好工业经济“减法”,淘汰的是落后产业,加速的是产业升级进程,留下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蓄积的是工业经济跨越的力量。

    ■ 由散到聚,工业园凸显“加法”效应

    重庆星星套装门公司原是一家乡村小作坊,年产值不足10万元。在技术创新这根“魔棒”的点化下,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套装门生产基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但企业在成长中,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交通不便,物流不畅,电力供应不足,厂房扩建困难。“因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我们接到订单后,往往要推迟两个月左右才能交货。”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

    2003年以前,开县一些骨干企业和星星套装门一样都遭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更有外来投资者,虽然看好开县的投资环境,但因为缺乏生存空间,资金和项目总是不能“落地”。

    “唱戏需要舞台,发展需要平台。”蒋又一指出,“我们能不能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公共平台?让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发展,1+1>2嘛。”于是,开县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工业企业做“加法”:向园区集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构建工业发展集群。

    2003年,开县工业园区获准建设。利用这个契机,开县集合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完善功能、优化服务,把园区打造成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生产要素的功能区、现代经济的展示区和综合贡献的集中区。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05年,星星套装门入驻园区,这只巨轮从“湖”扬帆到“海”,开启了崭新的航程:2006年,星星套装门启动新项目,当年产量达到43万套,生产规模在原来老厂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和星星套装门同期入驻的还有勇华鞋业、宁宇门业、德凯覆铜板等十多家企业。

    加法的结果,凸现了“1+1>2”的效应:2007年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1家,在2003年的基础上净增1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园区负责人信心百倍地说:“到2012年,园区建成规模将达15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将达250亿元,实现‘再造两个开县工业’的目标不成问题!”

    ■ 由内向外,大开放凸显“乘法”效应

    2008年2月,开县招商局的网上刊出消息,面向东部发达地区招聘招商分局局长。此消息一出,全国有20多人报名,经过重重考核,3位开县籍企业管理人员走马上任。

    负责广东招商分局的开县人曾志刚,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招来总投资6亿元的3个大项目。截至2008年9月,开县在当年已招商引资44.2亿元,其中36亿元的投资项目都有这3位开县人的功劳。

    “这是一场理念的博弈。”蒋又一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县工业“两头在内”,可谓腹背受敌,“内生型”发展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开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开县的大开放,关键是工业的开放。”为此,开县把工业作为开放的重头戏,把工业园区作为开放的主战场。

    面对沿海地区“腾笼换鸟”产业转移新机遇,开县多次组建招商引资工作团,赴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招商,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2008年,开县县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发达地区招商,硕果累累:天津宝迪投资10.5亿元建食品工业园和生猪养殖基地,东莞小猪班纳投资5亿元建服装生产基地,润江羊毛衫、天邦浓缩果汁入驻园区并开工建设厂房……

    走出去,请进来,大开放为开县工业经济注入活水,实现了由小步跑向撑竿跳的飞跃:到2008年底,开县工业经济投资规模突破3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工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推荐访问:开县 三道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