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工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6-26 17:3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客观规律,存在子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近几十年,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克拉克、霍夫曼、库兹涅茨等人不仅对结构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根据近二十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提出了被人们称为“霍夫曼定律”的规律。该定律有助于我们判断产业结构发展达到的阶段,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库兹涅茨等人则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并在深化产业结构的诱因分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指出工业部门的份额上升,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所促成的。在人均收入从几百美元向数千美元变化的过程中,正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中的比重急剧提高的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都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人均收入的增长和制造业比重的提高,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收入的高增长率和结构的高变化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钱纳里则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我国的经济学家也认为:“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为特征的高度化方向演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后果,而且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必将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认识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主动的调整,依靠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有效地刺激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经济结构的演进,必将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要保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保持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掌握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主观能动地对其进行适时调整,提高结构效率,才能实现多快好省地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1、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体系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工业结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资产密集型产业为主,进而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从产业体系的结构演化阶段来看,一般地,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机器手段取代手工劳动的需要,钢铁、化工、矿山采掘等基础原材料产业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一阶段即为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学工业阶段。在工业化中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和大量耐用消费晶(典型产品是汽车)等最终产品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再生产的产业链不断延伸,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加工、制造业,其扩张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整体的扩张速度。这一阶段通常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加工化”阶段。因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分工中获取较大的比较利益,通常产业间的产出联系会日益趋向国际化、外向化,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进人人们称为“高开放度化”的产业结构阶段。随着经济再进一步的发展,电子、航天、航空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取代资本密集的产业,技术要素最终成为各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要素。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阶段。当然,上述各阶段往往是此中含彼,你中有我,而是以某些产业为主导而已。

    陆百甫教授等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六大问题》一书中指出:“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为特征的高度化方向推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据1999年我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统计资料表明,上述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累计已达39900亿元,这些城市总人口约为2.6亿,按当时汇率折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849美元。若按H·钱纳里在其《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例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统计模型判断,我国这240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已进人工业化阶级的中期。

    在工业化中期,人们的收入随工业发展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消费水平的变化,正改变着消费方向和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因此,目前工业结构应该加大机电产业的技术密度,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轻工产业也要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提高附加值。由此不难得出:工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2、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使用的一次能源70%以上是煤炭。而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年能源资源调查》,1990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人均100吨左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2。但我国的能源效率却很低。以我国建材的水泥行业为例:2000年我国水泥总产量为5,76亿吨,其中约有4.43亿吨是工艺较落后的立窑所生产的。而这4.43亿吨立窑水泥中,约有3.76亿吨水泥是所谓及格型和废止型立窑所生产,约占我国水泥总产量的65%左右。这些立窑生产的产品不仅质量远低于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窑,环保基本达不到国家要求,而且吨水泥熟料热耗要比新型干法窑高25%以上。即使这样,据中国水泥协会负责人介绍,1999—2000年,立窑水泥产量净增7700万吨。面对我国水泥协会预计未来10年我国水泥年均增长3%的形势,我们必须认清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耗强度大的国情,下定决心,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着力发展节约能源型、环保型的工艺和设备,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调整工业装备技术结构和引进新技术之外,还必须大力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要努力发展节能型工业,发展低能源消耗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缓解产业结构与能源供给的尖锐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3、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点。如苏南的无锡、苏州发展很快,实现了跨越式高增长。文革前,地处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通工业结构基本雷同,也都是以轻纺为主体。1978年无锡的GDP只有南通的84%,苏州只比南通多2.5亿元。到1999年底,苏州、无锡的GDP已分别达到南通的2.03倍和1.7倍。苏南地区之所以能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是该地区结构调整、地区经济长期累积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正确及时的结构调整,是决定性的前提。

    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在我国迈向工业化后期之际,为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除了要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外,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上。这是我国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三、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对工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现实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和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划好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政策,并保证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战略产业,着力培育具有高成长性和市场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调整制造业,促进企业和产业的资本重组和优化,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结构优化效益,科技进步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首先规划好结构调整的战略产业及对目前产业调整的原则。所谓战略产业,就是对保持和提高国家(或城市)经济竞争能力,对经济发展及运行有重大作用的产业和行业。它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前瞻性战略产业,它是未来阶段支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另一部分是能继续支撑未来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现阶段的支柱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选好前瞻性战略产业,选择的原则应该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的份额;有着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巨大的社会需求;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其它一些产业发展;将来能够推动出口创汇的产业。在选择时应注意避免和近埠大城市的雷同,要选择那些在本地现有产业中已有萌芽,或本地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的代表高新技术方向的产业。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结构调整的全面性。在实施结构调整中,必须着眼全局,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方位推进,努力提高结构调整的全面性。其中,不仅应有生产力因素的考虑,更要有生产关系的考虑;不仅有产品结构的考虑,更应有产业结构的考虑;不仅有企业行为的考虑,更应有政府职能转换因素的考虑。

    2、强化结构调整的针对性

    对地方而言,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强化针对性,实现“对症下药”。在传统产业中,国有企业依然在某一地方,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行业的关联性,调整不能仅仅囿于国有企业本身进行。要站在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高度,打破所有制界限,实现全局性调整。对这些产业,其基调应是“控制新增总量,企业集中扩大规模、装备更新改造和产品工艺换代升级”。

    对地方工业的优势产业和处于支柱地位的传统产业,作为调整重点是无容置疑,但并不是要人为地削弱这些产业和行业,而是使它们在调整中发展,在调整中加大用高新技术去改造它,并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提高结构调整的实效性。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通过提高经济运行主体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外内吻合度,来达到提高经济结构高度和效益。检验结构调整的效果,应该是企业效益的提高,活力的增强,产品的适销对路和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均衡发展。也就是说,要以是否真正有实效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

    国家经济整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经济整体结构的优化,从宏观来看,必须依赖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必须由国家来导向。但是,具体的实施和运作,既是企业行为,同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因此,各地政府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家的总体方针政策,联系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所处的阶段、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制定好当地的具体政策,用政策间接地引导企业自觉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市场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为我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而努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无疑是核心,是重中之重。作好这篇文章,是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调整 结构 工业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