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赵元任艺术歌曲美学精神探析

    时间:2023-06-27 14:3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艺术界的革命,是新旧文化的碰撞,也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艺术歌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全新的艺术载体。赵元任作为20世纪初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其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当属艺术歌曲。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论述赵元任艺术歌曲所蕴含的音乐与文学,诗意乐境的吟诵艺术及立足传统、中西合璧等美学精神,深入认识其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赵元任 艺术歌曲 美学特征 中西合璧

    赵元任(1892年—1982年),字宜仲,江苏省武进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 一首大型合唱曲、三首钢琴小品等,其主要成就就是艺术歌曲的创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先河。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反映 “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音乐文化的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立足传统,借鉴西洋,中西合璧的美学精神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音乐文化也逐步走向繁荣。与此同时,对国乐的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⑴否定传统音乐文化,全盘接受西方音乐文化;⑵立足传统,借鉴西洋;⑶中西音乐归一说,恢复封建礼乐和古乐等三种观点。如果将这三种观点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而第二种观点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是较为科学的观点。

    在对待“中西音乐文化关系”的问题上,赵元任主张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借鉴西方音乐文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构成崭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他认为中国的音乐主要缺乏西洋传统和声中诸如和声、转调、调式交替等创作因素,只有在国乐中融入西洋的创作理念,国乐才有活力,更富有特色和生命力。

    在赵元任音乐创作中,他将西方音乐中大量的作曲技法运用到艺术歌曲中,又在作品中保持了鲜明的中国音乐文化特色,使作品富有色彩性和艺术完美性。主要表现为:

    1.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写作中采用民族调式作为旋法创作特征,主旋律大量运用五声音阶来作曲调,是典型的民族风格的体现。如《卖布谣》、《小诗》、《教我如何比想他》等歌曲中,主旋律的构成几乎都是五声性调式音阶。

    2.用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其音乐创作的基础和素材,在歌曲的和声织体创作上运用西洋传统和声的写作模式。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创作以传统功能中的正和弦为主,并釆用各种副三和弦、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变和弦等作为和声对比素材,充分发挥其在和声色彩上的艺术功效,增强感染力。如在《小诗》、《也是微云》、《过印度洋》等艺术歌曲中有较好的实证。

    3.极富特色的调性变化。赵元任艺术歌曲中频繁的调性变化使每首作品充满极强的层次和艺术表现力。比如:歌曲《上山》是一首结构层次比较分明的歌曲,赵元任基于歌词内容和结构的不同,作了相应的和声及调式布局的处理,采用了多次的转调,调式调性的变化依次为B大调——g小调——bB大调——G大调——B大调——e小调——B大调,是调性变化频繁的典型个例。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赵元任也是根据词曲内容的特点,为体现分节变奏的艺术形式,在调性布局上做出的合理的安排处理,作品调式调性的变化为:E大调—B大调—E大调—e小调—G大调—e小调—E大调,频繁的调式变化使作品极富层次感,乐段之间的主题对比非常鲜明。

    不难看出,赵先生在对待传统和西洋的音乐文化中可谓用心良苦,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艺术长廊。他的艺术歌曲中无不体现出旋律的民族性与和声材料的西洋传统音乐特性,实现了立足传统,借鉴西洋,中西元素高度统一的创作模式和艺术境界,使艺术歌曲的表现更为生动,更具活力。

    音乐与文学彼此交融的美学精神

    纵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核心艺术形式的文学与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发展到高度文明的现代人类社会,自始至终相互交融、浑为一体。《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2] 《毛诗·大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 “音乐与文学”、“诗境和乐意”在赵元任的诸多艺术歌曲作品中表现出了至善尽美的艺术美。在其艺术歌曲创作中,他非常注重中国汉语语音声韵与音乐曲调相统一,做到歌词与曲调之间完美结合。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

    (1)在字音与曲调的关系。字音与曲调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高扬起降”的范围,即依据汉语的阴阳上去而确定歌调;另一种是把字分作平仄,平声倾向于低音,仄声趋向于高音。赵元任习惯用第二种方式处理字音与曲调的关系。如歌曲《小诗》中的诗词:“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其按照平仄关系表示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的仄声字大致采用了高音旋律(如“想”字“免”字“苦”字等),而平声字则大致采用了低音旋律(如“思”到“苦”字),这样便具备了较强的语言上的对比性和音乐上的层次感。

    ⑵运用“依字润腔” 为原则。由于处理的原则不同,赵元任在创作中常运用装饰润腔的处理方法来弥补汉语自然声调中的“平低仄高”和“平高仄低”两种处理原则的不足。如,歌曲《也是微云》创作中,赵元任采用了装饰音和一字多音的拖腔的润腔技巧,使曲调幽雅动听,词意表达明确。

    (3)曲调节奏与歌词韵律相统一的原则。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赵元任讲究歌词意蕴句逗与曲调节奏律动性相互协调、互为依托,运用富有特色、节奏分明的长短句形式,做到旋律曲调的节奏符合歌词的韵律和句逗。比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头两句 “天上飘着些微云”和“地上吹着些微风”(其中□表示长音)中,赵元任运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处理方式,对“天”“飘着”“微”“地”“吹着”等采用了短音,而对“上”“些”“云”等字采用了长音,运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处理方式,都体现出了曲调节奏与歌词韵律相互符合依托的艺术特点。

    (4)依据音乐特点对歌词进行必要的调整。赵元任在进行歌曲创作时,为了更好地诠释音乐动机和艺术主题,准确地塑造艺术形象、使作品富有对比性和层次感,常会对歌词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满足作品的完美性。比如在歌曲《瓶花》中,为满足音乐艺术主题的需要,赵元任将歌词原文中的“不是慕烛照香熏”一句改成了“不是羡慕那烛照香熏”,歌词中加入了“那”字作为衬词,既满足了音乐的需要,也更能表现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的塑造。

    诗意乐境——近体诗吟诵艺术的美学精神

    吟诵,是以文学作品为本体,人们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为基础,按照律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并赋予一定的具有音乐性质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音高构成特定的旋律,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即具备吟唱和诵读的特点,又具备歌曲旋律的艺术歌唱的特点,是歌唱和诵读互为条件,相互统一的艺术形式。唐薛在《集异记》苍二中有这样的记载:“唐人歌诗,如唱曲产,可以协丝簧,谐音节。”[5] 我国古代典籍《诗经》、《乐府诗集》以及《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按照古代乐律来分类的,是可以吟诵和歌唱的。

    赵元任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十分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传统吟诵与音乐演唱二者在词与曲关系的处理上做到互为依托,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比如艺术歌曲《听雨》中,其歌词具有律诗的特点,属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自然可以按照吟诵调的格律来诵读。即“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听——一屑雨。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不难看出,⑴四句歌词的语气、格律是彼此相对应的,且每句中下面加点的字音较长,而没加点的字音较短,属于“前短后长”式的长短句句式。⑵歌词中加点的字大致属于吟诵调格律中的“仄”声字,这些字也是一一对应的,都是长音节音。⑶歌曲的曲调遵循了“以字度曲,以字就音”的创作技法,整首歌曲曲调的基本节奏模型为: 这种音乐节奏模式既符合“前短后长”的句法模式,又符合吟诵调格律中的“平仄”规律,也更具诵读的语气和语音音节,将词与曲之关系、吟诵与音乐之关系处理得淋漓尽致、质朴典雅。如歌曲《听雨》第一句(见谱例):

    再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前两句,“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句中加点的字是长音节音,语气上有“句逗”的诵读感,也属于“前短后长”的长短句模式。这两句曲调的基本节奏模型为:

    我们将以上歌词的图解与曲调的节奏图解加以比较,两者既符合吟诵调的格律,也具有音乐的律动和线条,达到了吟诵与音乐的协调和统一。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第一句(见谱例):

    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其创作技法基本上是按“平低仄高”的法则来处理词曲关系的,节奏也完全符合诵读歌词的句逗规律,体现出“诗意乐境”般的艺术美,更体现了近体诗吟诵艺术与音乐节奏美、旋律美、线条美相互依托,高度统一的美学精神。

    总言之,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新篇章,也开创了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史上,赵元任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其艺术歌曲发挥着独特的审美作用,准确把握赵元任音乐作品的美学精神和审美追求,有利于声乐学习者更好地演唱其作品,感悟其艺术歌曲美学风格和艺术韵味,对我们的声乐学习及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如兰.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

    [3]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5.

    [4]郑彤.赵元任艺术歌曲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历代诗话续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47.

    [6]吴健.赵元任对汉语和音乐关系研究的贡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l).

    [7]赵元任.新诗歌集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陕西渭南

    推荐访问:探析 美学 精神 艺术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