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两广总督吴熊光与鸦片战争前英军入侵澳门事件

    时间:2023-06-27 15:3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自从葡萄牙占据澳门这个东亚重要据点获取巨大利益后,英国一直觊觎澳门,但因为和葡萄牙签订了同盟协定对抗法国,所以没有机会下手。1807年拿破仑占领葡萄牙,与法国交战的英国为了所谓的“保卫”澳门不被法国侵占,悍然出兵入侵澳门。时任两广总督的吴熊光因为判断失误,没能阻止英军入澳,被嘉庆帝以溺职罪革职。这整个事件虽然最后英军以失败撤退,但无疑是以后鸦片战争英军入侵中国的预演。

    [关键词]两广总督;吴熊光;英军;澳门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17—03

    1、事件之起因

    英国很早就视澳门为海路入侵中国大陆的“跳板”,觊觎许久。由于英葡两国一直是同盟国,自1793年起,葡萄牙就追随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所以英国始终找不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澳门的借口。嘉庆年间英国两次试图侵入澳门。嘉庆七年(1802年3月18日)6艘英国战舰载着数百名士兵驶近澳门,率队的英国海军上校里斯本和陆军中校汉密尔顿随即会见了葡萄牙澳门总督,声称英军来澳门的目的是为了与葡萄牙军队一起保卫澳门。但葡萄牙人并不上当,拒绝了英军登陆的要求。为了防止英军用武力强占澳门,澳葡当局急忙请清朝的广东官府予以保护,并同时请当时在清朝庭中做官的葡萄牙传教士设法将英国人窥视澳门之事报告给嘉庆皇帝。就在这个时候,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欧洲战争暂停,英国失去了占领澳门的借口,只得于7月2日悻悻地返回印度。第一次澳门战事有惊无险,没有真正打起来。

    第二次则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1807年年底,法国军队攻占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室逃往巴西。英国又一次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的进攻为借口,要求派兵进驻澳门。1808年9月11日,派海军少将度路利(William O"brien Drury)率9艘兵舰300名士兵抵达澳门港口。度路利带来了英印总督给澳门花利亚的一封信,称因为有英葡两国的盟约,希望澳督为英军进入澳门提供一切方便。此议遭澳门当时总督花利亚(Bernar do Aleixode Lemos e Faria)拒绝。但最终屈服于英印总督的恫吓和压力,双方签订了协议允许英军入澳,“签约双方代表海军少将度路利和澳门议事会。双方应通力合作,避免与清政府发生冲突。英国政府要对此协议产生的后果向葡萄牙摄政王负责”。

    2、事件之经过与嘉庆帝应对措施

    葡萄牙在这时候在澳门只是租住,澳门的主权仍属于清政府。因此澳葡政府一方面在与英军谈判的时候,另一方面檄文给当时管理澳门的香山知县彭昭麟,报告情况并请求援助。彭再把情况报告给两广总督吴熊光,禀文时间是嘉庆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1808年9月19日),内称“据澳门夷目唼嚓哆禀称,七月二十一二等日,有英吉利国兵船3艘到鸡颈洋面湾泊,系该国管理东洋兵头度路利在船。据称,因法兰西踞占西洋,该国王迁往亚美利加州暂住,英吉利国与西洋世代相好,恐法兰西来澳滋扰,是以带兵前来协同防护。理合禀请转详。等情。卑职现斥该夷目唼嚟哆,谕令夷兵昼夜用心守护,并多拨差役在口岸巡查,不许纵放英吉利国兵丁一人登岸。并即于具禀后,以查澳为名,不动声色,会营亲往察看。伏望大人谕斥洋商转斥该国大班,催令兵船作速开行,毋任逗留,实为德便”。彭昭麟在禀文中详细说明英军来澳的时间、船数以及原因,并且亲自前往查探情况。在不许英兵登岸的情况下,希望总督吴熊光“转斥英国大班”促使英军尽快离开。吴熊光接到禀文后,作出批示“已据禀檄行香山协副将、澳门通知遵照派拨兵役防范,及谘粤海关谕斥洋商查明,转斥该国大班作速催令开行回国,毋任逗留矣。仰即遵照不动声色,会营亲往,严密防范,毋稍张皇。仍将确探情形随时禀报,并候抚部疏批示缴”。

    另外,英军侵占澳门就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但是在给两广总督的檄文中仍以“保护”澳门为借口,禀文称“今我国王发此战船来澳,为帮扶澳门西洋人。今禀知总督大人,本国兵船湾泊澳门,防备法兰西来澳,以备御敌”。九月二十一日,英军强行登陆澳门。两广总督吴熊光、广东巡抚孙玉庭闻讯,即派广州知府福明、副将张缓前往晓谕,斥英军退出澳门。但英人不仅不退出澳门,反而从印度调来援兵,连同先前的共战舰13艘,士兵760人集于澳门海面。为了使英军能尽快撤出,吴熊光下令所有英船即日撤离澳门,并禁止贸易,断其买办。度路利不从,反于十月二十二日亲率战舰3艘,迳径虎门,进泊黄浦港。十一月十一日。又带领夷目10余人,夷兵40多人,水手200多人,驾艇30余只,由黄浦至十三行停住,求见两广总督。吴熊光拒不见,令其回黄浦候旨。

    经过三番五次谕令,英军还是不肯撤出澳门。吴熊光在事情拖延了一个多月后才奏报嘉庆帝。在嘉庆十三年九月四日(1808年10月23日)给皇帝的奏折中说明事情经过缘由,并称“臣等复又遴委在粤年久晓悉夷情之候补知府陈镇、抚标游击祁世和前往剀切晓谕,该夷目等总以保护西洋为词,迁延不去”。嘉庆帝收到奏折后,发布上谕称“所办尚是。但究竟如何严切晓谕,及现在作何准备之处,全未奏及,所办太软。边疆重地,外夷敢心存觊觎、饰词尝试,不可稍示以弱。此时如该国兵船业经退出澳门则已,如尚未退出,吴熊光即着遴派晓事文武大员前往澳门,严加诘责”。

    同时,吴熊光为了防止英军进一步挑起军事冲突,积极调兵防备。清朝军队分3路进逼澳门,潮州太守陈公镇及抚标游击祁世和率一军至澳门边界;香山协镇将许廷桂亦率一军在前山寨为声援;香山知县彭昭麟与都司余时高率一军进北山岭以为犄角。彭昭麟派人札告英军司令度路利,要他迅速撤出澳门,否则放火烧船,并捆缚其人。度路利遂携同大班刺佛乘夜进省,恳求两广总督开舱,两广总督吴熊光严词予以拒绝。彭昭麟又将澳内为外国人服务的买办和服役沙文全部拘禁,并令巡船壮勇日夜巡缉。总兵力在2600人左右,是英军760人的三倍多。在前山寨关闸沙梨头驻兵一千余名,直接与英军短兵相接,并函告英军,朝廷即发8万军队来澳门消灭英国人,战争一触即发。

    另外,嘉庆帝对于两广总督吴熊光办理事情不善且拖延报告非常震怒,发布上谕严厉申斥。“该督等接阅夷禀,早当驱逐驳斥,乃祗以停止开舱、封禁进澳水路、绝其粮食虚言,由寻常马递人告,且该督等具奏后,该国夷船曾否退去,亦未据续行驰报。吴熊光不应如此糊涂懈怠,实出意想之外,试思边防重地,任令外夷带兵阑入,占据炮台,视为无关紧要,不知有何事大于此事者。该督等接奉此旨,即着将夷船现在情形及如何密斥筹备之处,速行奏闻”。

    嘉庆皇帝对于此次事件非常之强硬,故而对于吴熊光贻误军机很是愤怒。把他“先降为二品顶带,拔去花翎,仍交部严加议处,用示薄惩”。并且几次申斥吴熊光,寄谕他“前因伊等办理软弱,屡经降旨斥谕该督等务当凛遵办理,斥令该国夷船即速退去,义正词严,不可再示怯

    弱。倘仍逗留观望,竞当慑以兵威,勿稍宽假,庶该夷人畏惧帖服,海疆可期宁辑。设办理不善,贻误封疆,吴熊光等恐不能当此重咎也”。如果英兵仍然逗留不去,不惜兵戎相见。就算因此牺牲经济利益也在所不惜。上谕称“吴熊光等仍当密速调派得力将弁,统领水陆官兵整顿预备,设该夷人一有不遵,竞当统兵剿办,不可畏葸姑息,庶足以伸国威而清海澨,此于边务夷情大有关系。该督抚不此之虑,而唯鳃鳃于数十万税银,往复筹计,其于防备机宜全未办及”。

    3、事件之结果

    最后在清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加上水缺粮乏,英军终于松动了。施白蒂在《澳门编年史(19世纪)》中承认,“最后还是在中国的压力下,船长(William Drury)率队于12月离开了澳门”。

    12月11日,英国人见势不妙,遂委托澳门判事官眉额带历作为调停人转恳香山知县彭昭麟,澳门葡人也担心清朝军队开进澳门后,澳门之局面就更难处理。于是,就在本日,以澳督花利亚、新澳督区华嘉龄及判事官眉额带历为一方,以韦格纳林(Wwgnelin)上校、罗伯逊上校及东印度公司商务监督帕特尔(Pattle)为另一方签订协议:既然澳门属清政府保护,眉额带历应向清政府提出让英国贸易享有以前的地位作为撤军的条件。香山县令彭昭麟则提出“限以七日下船回国”。

    在马士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第三卷》中,他说道:“广东总督提出抗议,并下令闯入者退出澳门。同时,他将侵略时间向北京政府报告。皇帝颁下谕旨,并于12月4日,将其通知刺佛,由他转知度路利司令。10日,司令与中国当局达成退出澳门的协议,15日军队开始上船,20日上船完毕。”

    但是英国人并不甘心空手而回,于是在敲诈葡人若干银两后,始撤兵开船而遁。光绪《广州府志》中有此记载:“后得谕旨,自度无所得利,乃稍退出,旋复搜括在港诸番,责赔兵晌始远去。”姜秉正在他的论文中认为“澳门之葡人则以60万元犒赏英军”。不知此数据从何而来,待考。

    英军侵入澳门的时候,两广总督吴熊光以“停止开舱、封禁进澳水路、绝其粮食”相威胁。此次围绕是先开舱还是先撤军之间,嘉庆皇帝、地方督抚及粤海关监督和英国商人三者产生了争论。

    嘉庆皇帝在这个事情上有绝对的决定权,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从以下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若再有延挨,不遵法度,则不但目前停止开舱,一面即当封禁进澳水路,绝尔粮食,并当调集大兵前来围捕,尔等后悔无及”。“仍严切晓谕英吉利夷人,以尔等擅入澳门,实属冒昧,断不能仍准贸易。傥自知悔罪畏服,倍加恭顺,于二三年后再行恳请,彼时尔国货船亦祗准在澳门以外停泊,俟奏闻大皇帝,候旨遵行。设再欲携带兵船,即当永断贸易,声罪致讨”。

    其实吴熊光的态度也是比较坚定的,只是没有嘉庆那样强硬。他也主张先撤兵后开舱,他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臣等再四斟酌,唯有持以镇静,仍严谕该夷目,如回帆归国,尚可照旧贸易,但有一兵留澳,即不准其贸易。”“此次臣等遵奉谕旨先行晓谕,再慑以兵威,该夷人如今撤夷兵,仍然贸易,臣等当再申明定例,俾该夷永远凛遵,察其真心悔过,方准开舱。”

    但是嘉庆帝经过此次事件后似乎不太信任吴熊光。在他给继任总督永保的上谕中说:“吴熊光等业已准令开舱,即当查明因何允准?是否系该国夷人具禀恳求,抑系吴熊光先行准令开舱,该夷人始行退去之处?一并据实具奏,不可稍有隐饰。”他给永保的上谕中明确指示要他查吴熊光准许开舱贸易的原因。并且表示吴熊光的话不可信。“吴熊光因该夷商节次吁请开舱,情词迫切,实知惧知感,已准其开舱起卸货物。英吉利国夷兵敢于擅入澳门,盘踞数月,情殊可恶,此时即因风汛不能久待,欲求迅速开帆,亦不能准其开舱贸易,吴熊光办理实为软弱。且其折内铺叙之词,亦均不可信。”

    如果英军长期逗留不走,而清政府一直停止开舱贸易的话,对于东印度公司的损失是很大的。因此在他们的斡旋下,英军终于离开了。与英国的贸易也重开。此事在《东印度对华贸易编年史》有载“12月初,收到从北京来的答复,而在4日,官方代表为此事前往黄浦通知刺佛,皇上谕令军队必须撤走:如果拒绝,将以武力驱逐,但若撤走,则从前的和好与商业关系,可以恢复。我们恐怕再坚持下去,会引起冲突行为,因此我们对此事感到满意,加以全面与公平的考虑,决定将军队撤走,故他们于20日上船,12月26日贸易重新开始”。

    4、结论

    此次英军入侵澳门事件虽然以英军的失败撤退告终。但是由此次事件引发的影响却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可以把此次事件看做鸦片战争前英军入侵中国的预演。至于英国撤退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英国此次入侵澳门只是一种挑衅的行为,试探中国对澳门的态度,并没有真的做好和中国打仗的准备。他还没有完全掌握中国的实力,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在兵力对比上,英国只有13艘舰船,760名兵力,和广东福建的绿营水师兵力难以抗衡。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兵力情形不能相比。

    第二,面对此次事件,上至皇帝,下至地方督抚官员态度都是比较强硬的。虽然已过了康乾盛世,但清帝国的实力还尚存。前期广东督抚准备不足,忽视敌情,后来调兵遣将进驻澳门与英军针锋相对,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因此英军不敢乱来。

    第三,英军入侵澳门,不管是居澳的华人还是葡人都是坚决反对的。徐萨斯在《历史上的澳门》中写道:“来澳英军军纪很坏,醉醺醺的英国兵寻欢作乐,非法闯入私人住宅,印度兵到处抢劫,甚至挖华人坟墓。一片混乱中,几名印度兵被杀。”“澳门市民义愤填膺,发誓要与澳门共存亡,绝不让诉诸武力的野蛮人侵犯澳门。澳门富商巴罗斯(Josb Joaquin de Barros)虽然年岁已高,却自告奋勇愿意防守在最危险的位置上。”

    第四,在英军占领澳门期间,清政府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被停止,这肯定不利于英国的长远利益。因此在没机会打赢的情况下,为了本国利益,度路利不得不屈服,下令撤兵。

    综观整个事件过程,这或许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最后一次强硬了。越来越落后腐败的清帝国,终于在三十多年后的鸦片战争中被打开了紧锁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杨继波,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葡]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5]清代外交史料[z],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6][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M],姚京明,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7][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区宗华,译,林树惠,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8][清]瑞麟,广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9]姜秉正,16~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澳门的争夺[J],人文杂志,1992(2).

    [作者简介]赖福生(1987-),男,江西瑞金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推荐访问:两广 鸦片战争 澳门 总督 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