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关于艾儒略《职方外纪》相关问题的研究评述

    时间:2023-06-27 16:4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艾儒略《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万国图志》后最早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作。历来关于《职方外纪》的研究基本围绕“书名、作者和‘增补’问题”、“地名、地理知识和航线”、“各大文明及‘世界奇迹’”和评价等问题展开。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价值还包括:全球一体:预示海洋时代的到来;文明气象:初现中西会通的端倪。

    关键词: 艾儒略 职方外纪 四库全书 近代化

    艾儒略《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万国图志》后最早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中文著作,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早期代表性著作。它曾深刻地影响了当时诸多中国士大夫,成了《四库全书》和《明史》收录或所列较少的西学书目之一。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称《简目》)载:“职方纪要五卷:明西洋艾儒略撰。皆绝域土风,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外纪。凡分天下为五大洲,而冠以万国全图,附以四海总说。大抵《山海经》、《十洲记》之流,存之亦足广异闻。”[1]以寥寥80余字高度概括了《职方外纪》的基本信息:作者、书名、内容和评价。历来关于艾儒略《职方外纪》的研究基本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1.《职方外纪》的书名、作者和“增补”问题

    “职方”出自《周礼》,夏官所属有“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四方职贡。取名“外纪”,是因为“凡系在职方朝贡附近诸国,俱不录,录其绝远旧未通中国者”[2],正如《简目》所言“皆绝域土风,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外纪”。

    《职方外纪》是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夏在杭州著述完成,是年秋付梓的。《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称《总目》)有“成于天启癸亥”[3]P632的说明。同时,该书还经由杨廷筠润色加工,“故书中署名为‘西海艾儒略增译,东海杨廷筠汇记”[4]P133。

    《总目》还简述了成书经过:“自序谓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庞氏奉命翻译,儒略更增补以成之。盖因利玛窦、庞我迪旧本润色之,不尽儒略自作也”,[3]P633留下了一个“增补”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职方外纪》是增补《万国图志》而成的。艾儒略《自序》却说:“吾友利氏赉进《万国图志》。已而吾友庞氏又奉翻译西刻地图之命,据所见闻,译为图说以献。……偶从蠹简得睹所遗旧稿,乃更窃取西来所携手辑方域梗概为增补”[5]P281。以此为依据,谢方认为“所遗旧稿”当为庞氏旧稿,《四库全书》“曲解艾氏自序,以致后人相沿致误至今”[4]P139。

    2.《职方外纪》涉及的地名、地理知识和航线

    利玛窦《万国图志》以图为主,而艾儒略《职方外纪》则是以文字为主的“图说”。其中,“图”总计7幅,分别是“万国全图”、“北舆全图”、“南舆全图”、“亚细亚(亚洲)全图”、“欧逻巴(欧洲)全图”、“利未亚州(非洲)图”、“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图”。文字则包括《自序》、《五大州总图界度解》、各洲概况和《四海总说》,洋洋数万言,“总计介绍了鲜为中国所知的大陆国家42个、岛国(屿)21个及海洋名称27个”。[6]P20-23

    同时,《职方外纪》反映了当时世界较先进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主要体现在“地圆说”、“五大洲说”和关于经度、纬度的知识等方面。当然,由于个人世界观和时代的局限,艾儒略并未采信“日心说”,对“墨瓦蜡尼加州”(大洋洲)记录甚少,“万国全图”也并没有标注国界,就连《明史》收录的对中国日渐产生重大影响的和兰(荷兰)和佛郎机(葡萄牙)在“欧逻巴全图”上都没有标出其名。

    《职方外纪》还重点关注了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新航线。记录了“阁龙”(哥伦布)发现美洲和“墨瓦兰”(麦哲伦)环球航行等重大事件,并详细介绍了“海舶”和“海道”,向中国展示了从“欧逻巴”到“大明”的东西两条航线[6]P24,从而大大拓展了明郑和下西洋以来所认识的航线。当然,《职方外纪》并未透露新航线背后的一个客观的世界情势:欧洲殖民者正在经由这些航线逐步开辟海外殖民地,进行不对等的贸易和野蛮的掠夺。

    3.《职方外纪》叙述的各大文明及“世界奇迹”

    《职方外纪》在介绍世界各国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世界各大文明,包括欧洲文明、非洲文明、西亚文明,甚至印加文明和玛雅文明。在重点叙述的“欧逻巴”文明中,艾儒略介绍了西方的制度文化,列举如下:

    (1)一夫一妻制度。“国主互为婚姻”、“临时议娶,不预聘通”、“通国之中,皆一夫一妇,无敢有二色者”[5]P301。西人“无敢有二色者”绝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进化,更是制度的规范。

    (2)教育文化制度。“各国皆尙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5]P302、“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5]P303可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并重。其中,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小学“文科”(“古贤名训”、“各国史地”“各种诗文”、“文章议论”),中学“理科”(“落日加译言”、“费西加译言”、“默达费西加译言”分别为逻辑学、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大学“四科”(“医科”、“治科”、“教科”、“道科”)层级递进,内容广泛,透视出近代教育的端倪。

    (3)词讼审判制度。“官府必设三堂词讼……终不服则上之国堂”,判事“不先事加刑”,词讼费用“因事大小为多寡,立有定例,刊布署前,不能多取”,旨在“官府无恃势剥夺,吏胥无舞文诈害”。[5]P305这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权和抑制腐败的思想。

    (4)社会保障制度。“皆有贫院,专养一方鳏寡孤独处其中者,又各有业,虽残疾之人亦不废”、“又有幼院,专育小儿”。[5]P303

    此外,还介绍了科技发明情况,如意大利的“日晷法”、“巨镜”(聚光镜)、滑轮、玻璃和“自动浑天仪”(钟表)等。

    艾儒略津津乐道地介绍“欧逻巴”文明的同时,还“带着强烈的种族意识和救世主的观念”介绍其他文明,其中关于“北亚墨利加”文明的叙述,称言:“人好战不休,不尙文字事”、“男妇皆衣羽毛及虎豹熊罴等裘,间以金银饰之”、“数家成一聚落,四周以木栅为城,其俗好饮酒,日以报仇攻杀为事”。[5]P327

    《职方外纪》还展示了世界自然人文奇观,如“天下七奇”(世界七大奇迹)、“以西把尼亚(西班牙)三奇”、“谙危尼亚(英国)三奇事”、“印弟亚(印度)二奇木”,“利未亚州”各种“奇形怪状之兽”等。

    4.《职方外纪》的评价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价值

    《四库全书》和《明史》对西学书籍的评价是持审慎态度的,正如《总目》所言:“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造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奇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3]P1081《职方外纪》也不例外。

    《职方外纪》“大抵《山海经》、《十洲记》之流”,“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3]P633在西洋天文、历法、算学、制炮等已经被证实了胜于中华的事实面前,全盘否定是虚妄的,然而《明史》在评价西学时还是说:“其说荒渺莫考”,只是补充道:“然其(意大利)国士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7]P8459

    除却因时代或个人学识所产生的知识性错误外,这样的评价与当时中国士大夫,乃至整个社会的视野有关,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因此,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而言,《职方外纪》作为一部具有近代化价值的世界人文地理著作,它的价值并没能发挥出来,而只能沦为“录而存之,以广异闻”。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价值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全球一体:预示海洋时代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艾儒略及其《职方外纪》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从而透视出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成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艾儒略才能踏寻着利玛窦、庞迪我的足迹,东来传教,才能“偶从蠹简得睹所遗旧稿,更窃取西来所携手辑方域梗概为增补之”。五洲各国和东西航线的介绍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海洋时代已经到来。海洋时代到来的背后更隐含着足以承载海洋时代来临的西方科学技术、经济基础、政治动因和文化背景,这就涉及第二个方面。

    其二,文明气象:初现中西会通的端倪。尽管《明史》认为:“其所言风俗、物产多夸”[7]P8462,但“欧罗巴”展现出来的文明形态事实上逐步奠定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形势。首先,《职方外纪》介绍的西方教育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在东西教育制度的对比中,至少可以推断出“中国传统教育在规模和系统性等方面都是远不及西方的”[8]。其次,就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而言,张之洞在1898年尚义正言辞地说:“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9]而《职方外纪》早在275年前就已经介绍了西方凸显民权的词讼审判制度和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制度。再次,即便是《职方外纪》作为地理学著作的价值也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重新受到重视,国人才逐渐从以华夏为中心的地理观念中解脱出来,直至认识到这是会通中西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上述三点只是艾儒略《职方外纪》所呈现的西方文明的冰山一角。

    有世界史学者认为:“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10]这样的评价虽然略带偏颇,也并非针对艾儒略《职方外纪》而言,但仍然能够带给国人对于这部著作的无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永瑢等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94.

    [2]谢方.职方外纪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6-7.

    [3]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谢方.艾儒略及其《职方外纪》[J].中国历史文物,1991.

    [5]纪昀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九四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6]霍有光.《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及当时地理知识的中西对比[J].中国科技史料,1996(1).

    [7]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刘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形成的认知逻辑基础——重评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及1866-1867年关于添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7(6):110~111.

    [9]张之洞.劝学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8.

    推荐访问:评述 相关 研究 艾儒略 职方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