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策略

    时间:2023-06-28 08:1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访谈法等,就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35县(区、市)59个乡镇72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工程建设基本落实到位、选址较合理、无产权纠纷、使用率较高、“利民”效应明显;责权利不明确、监管不到位、信息不同称、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少、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等是健身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多元投资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自下而上、上下合一”的供给决策机制;建立宣传发动体系、组织与管理服务体系、“以农为本”的内容体系、体育骨干培养体系,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75-03

    200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地审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现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策略,不仅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挥工程的长远效益,推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根据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总体数量和分布,抽取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35县(区、市)59个乡镇的72个受赠单位(行政村),就健身工程建设与效应、发展策略等对各级文体局干部58人,村干部183人,村民1 233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2.1.1健身工程选址调查显示:72个行政村健身工程选址位于村居住区(中心村)、村委会、村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田间,分别占34.7%、23.3%、23.3%、16.7%、1.4%。大部分行政村能统筹健身工程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77.8%村民对健身工程的选址感到满意,15.2%村民或由于自然村分布广,仅有的健身工程离自家太远,不太方便锻炼和活动;或由于宣传不力、管理不到位,影响了锻炼和活动等原因,对健身工程的选址颇有微词,7.0%的村民因为了解不多无法做出评判。

    2.1.2健身工程用地调查显示:75%的行政村健身工程的土地产权原属于集体所有,22.1%属个体所有,2.9%属个体和集体混合所有。对于个体所有的土地,健身工程主要采用现金补偿或置换土地等方式协商解决,没有出现明显的土地纠纷,较好的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健身工程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一些村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无私捐赠了部分或全部的土地。

    2.1.3健身工程筹资调查表明:44.2%的行政村依托健身工程建设的契机,在不增加农民负担、自觉自愿的前提下,采用村里财政出一些,企业、个人捐助一些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支持健身工程及周边的环境建设。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村财政给予了健身工程有力的支持,配套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形成了与村居环境相结合,集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村落文体活动中心。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6.9%的行政村农民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健身工程建设,缺少行政引导力和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冲击、小农意识较强、农民公共精神欠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是影响农民投工投劳的重要原因。

    2.1.4健身工程管理调查表明:62.5%的行政村每月从村财政中支付50~300元,聘请村民对场地设施进行管理,13.9%的行政依托老人会兼管,23.6%的行政村无人管理。聘用的管理或兼管人员大部分为村委会、老年会和文体中心的卫生和门户管理人员,其管理的权责仅为场地卫生打扫等。59.7%的行政村尚未制定体育场地管理和安全使用条例,已制定体育场地管理和安全使用条例的大部分属文体中心综合管理条例,专门针对健身工程的管理条例相当少。健身工程建设刚刚启动、撤乡并村使得行政村管理范围增大、管理事物增多、村财政赤贫、村干部精简、管理意识淡薄等因素是健身工程管理滞后的主要因素。

    2.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效应

    2.2.1村干部与村民对健身工程的认同调查显示:94.1%的村干部和72.8%的村民认为:实施健身工程是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关爱农民的具体体现,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的实事和好事,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部分村民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健身工程效应还没有得到体现,有的认为健身工程是“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造成持有这些看法的主要原因,一是工程建设中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体育主管部门与乡镇及受赠单位之间缺乏纵横沟通、上下联系,基层单位不了解上级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上级政府则不了解基层单位的实际操作,从而出现部分工程建设要么偏离政策、要么误解政策等不和谐的音符;二是健身工程布局、健身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三是缺乏对健身工程的宣传,很多村民仅是通过篮板或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的标识才对工程有所知晓。

    2.2.2体育组织建设与骨干培养调查显示:80.5%的行政村还没有建立体育组织,19.5%的行政村有一个以上的体育组织,体育组织主要以老年体协和农民体协居多。调查同时显示:80.5%的行政村体育活动主要由村干部分管,文化协管员具体组织实施,其余由普通村民自发组织管理或无人组织。

    2.2.3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调查表明:目前仅有23.6%的行政村利用健身工程开展了文体活动,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25.0%的行政村利用健身工程开展了文体活动,但未纳入村年度计划,其余51.4%的行政村未开展文体活动,也未纳入村年度计划。开展的文体活动主要项目为:篮球、乒乓球、拔河、气排球等,一些具有民间性、传统性的和地方特色民族(民俗)体育开展得很少,并有逐渐消失和失传之势。

    2.2.4村民体育活动参与调查显示:53.6%的村民自健身工程建成之后,曾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和设施进行了锻炼,健身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热情,但从调查样本来看,这些常到健身工程进行锻炼的群体大多为男性村民,且很大一部分为青少年,一些老年和妇女因受传统观念、场地设施、运动项目、闲暇时间、锻炼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只能是望而远之。

    2.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

    2.3.1健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机制

    2.3.1.1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因此,健全各级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既有利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工程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出现越位缺位、沟通不畅、扯皮推诿、缺乏监督、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确保健身工程建设的实效,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2.3.1.2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多元投资机制2006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除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给予一定的扶持外,主要还是依靠省一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全力支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依然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投资主体。因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应继续保持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投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地方财政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资金三位一体的多元投资机制,既体现了体育公共产品服务政府的主导性,体育彩票的公益性、又体现了社会的参与性。

    2.3.1.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首先,要把健身工程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其次,要牵手国土资源局(所)创新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在规划中留出一定的土地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并将健身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再次,要统筹体育职能部门、文明办、农业办等各部门力量,通过创建新农村的小康村、文明村、示范村、试点村等达标活动,相互借势、整合资源,扩大工程综合效益。

    2.3.1.4“自下而上、上下合一”的供给决策机制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体育基础差异大,为了保证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成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福建省为例,厦门、泉州等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基本实现村村有篮球场,村民更希望将这些钱或是修建灯光、加建看台,或是修建游泳池、门球场等其他体育设施,而不仅仅停留在健身工程基本标准层面上。为此,在实现健身工程总目标,建设标准不低于篮球场建设规模和投入的基础上,应将建设项目和和规模的决策权下放基层体育部门和受赠行政村。基层体育部门在深入了解当地农村体育传统和习俗、农民体育意愿与需求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尊重村委会和村民选择,通过“下→上→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形成“自下而上、上下合一”的供给决策机制,避免决策偏离农民真实需求。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和自治的体现,也是健身工程“亲民、便民、利民”的具体体现。

    2.3.2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健全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农民身边的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健身工程的长效,全面推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3.2.1农村体育健身宣传发动体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热潮,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有关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知识水平;通过完善国民体质检测点,为农民体育健身提供科学健身依据等;通过健身工程建设以及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契机,营造农村的健身文化氛围等,使广大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健康观。

    2.3.2.2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新农村体育,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1) 把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乡镇、行政村甚至家庭。2) 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3) 不断完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力求每一乡镇、村至少都有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有条件的乡镇直至行政村成立农民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单项体育协会。总之,新农村体育的发展,要抓好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体育社团为纽带,社会体育指导站或中心为依托,体育项目协会为依靠的组织网络建设,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育组织网络,使组织工作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真正做到有牌子、有班子、有办公室、有活动经费、有专职干部的组织体系,以及有规划、有活动、有落实、有检查的组织工作力度。

    2.3.2.3“以农为本”的农村体育内容体系农村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体育活动项目,有效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常规性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汽排球、台球、象棋、武术、气功等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二是建立农村“特色”体育内容体系,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将体育活动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如跳绳、踢踺子、拔河、挑水、搬运重物、自行车载重、掰手腕等。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内容体系。那些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乡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在农村传统节日中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是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3.2.4指导员、协管员为主的农村体育骨干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要相应地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中、长远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壮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1) 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纳入到新农村体育发展规划中,充分利用全社会的体育人才,采用由上而下的“三级培训”机制,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推动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2)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到乡镇等基层组织就业,进一步充实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和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实力;3) 有针对性地采取定期、定向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体育“爱好者”和“热心人”等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培养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体现“亲农”、“便农”和“近农”指导思想;其四,结合文化厅“文化中心户”、“文化协管员”建设,整合资源,通过捆绑式的培训,努力将其培养成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体育局.关于下发《2006年福建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的通知[Z].闽体群[2006]38号.

    [2] 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53.

    [3] 骆秉全,孙文.多元筹集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07,26(4):31-38.

    [4] 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02-1609.

    [5] 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3-9.

    [6] 王亦君.从3%到10%:公益捐赠事业春来闻足音[N].中国青年报,2007-03-10.

    [7] 《慈善事业促进法》已进入起草阶段[EB/OL]. https://www.yn.gov.cn/yunnan,china/72903118479687680/20060313/1054098.html

    [8] 胡家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全面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Z].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会议讲话,2006.

    [9] 吕云涛,纪光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与走向[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36-38.

    [10] 晋江市文化体育局.关于印发《加快普及晋江市农村体育健身路径的试行方案》的通知[Z].晋文体[2007]46号.

    [11] 卢元镇. 社会体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

    [12] 周结友,裴立新.全民健身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探究[J].体育科学,2006,26(11):7-11.

    [13] 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推荐访问:新农村 工程建设 体育健身 策略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