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3-06-28 15:2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推进素质教育的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普通高中从2004年)秋季起实施,至今将近10年,结果和质量如何?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各说各话,难下结论。素质教育的典型不少,应试教育的例子也很多。有人说,新课改播的是素质教育的“龙种”,收获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跳蚤”,是不是这样,本文不去评论。不过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本轮课改的预期目标至今未能达到。问题出在哪?有何解决的办法?本文针对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过程,简单叙述一些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个人想法。

    一、关于课程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体现在课程目标也即培养目标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就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描述的那样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据我了解,大多数人对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课程目标表示赞同,没有多少异议。然而课改实施这么多年,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我认为有课程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课程实施方面的原因。

    二、关于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依据课程目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科学文化发展影响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确定的,由具有不同教育功能的不同门类课程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理论上讲,这些课程按计划按要求共同实施,最终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本轮课改依据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原则对原有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确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综合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较多,选择性在高中阶段体现较多,但都充分体现均衡性。同时为了增加适应性,国家课程计划表给地方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义务教育阶段,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制定了本省的课程实施计划。例如,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时比例从国家计划的6-8%提高到8.7%(还未包括小学低年级开课的)。把信息技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科的内容特点,周课时的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语文从多到少,数学、品德与社会则从少到多,体育和艺术在低年级比高年级安排较多的课时,让学生在低年级多一点快乐活动时间。在高中阶段,我省基本贯彻国家的课程计划,只是在选修课方面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教学指导意见。总之,不论是国家的课程计划,还是我省的课程实施计划,应该说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但是,许多中小学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课程计划。许多学校随意大量增加语文、数学甚至英语的课时,内容要求也随之调整,往往提高要求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中学高考、中考的其他一些科目也有类似情况。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专题教育等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学生自然就不可能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一是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二是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的缺乏,当然还有其他如经费、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考试招生方式,要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并监督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三、关于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订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不少老师往往忘记了课程标准的这种作用,教学过程中只依靠教材和考试大纲,碰到问题时往往目标不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很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本轮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据许多老师反映,课程内容“偏、旧”确已改变,但“难、繁”改变不大。应该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和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内容总体上是朝着降低难度迈进的,但最终目标未能达到。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个别学科内容要求确实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如英语起始年级从初一降到小学三年级,整个中学阶段的内容要求比过去大大提高;二是个别学科考虑到学科的系统性和学生进一步学习本学科的需要,某些内容虽然难,但往往舍不得删减;三是某些教材编者出于某方面考虑,增加内容或提高难度(或是正文难度不高但练习题难度提高);四是考试命题者提高难度,导致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五是某些教师从应试出发,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过早提高教学难度,如初一就用中考、高一就用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考试,难、繁程度当然就会增加;等等。

    一些学科内容纵、横向没有衔接好,也是学习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有的是学科内初、高中没衔接好,如化学、数学等。有的是学科间没衔接好,如高中地理1需要用到高中物理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和高中数学的三角函数知识,但学生学习这个模块时这些物理和数学知识一般未学习。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制订课标时缺少沟通和统筹兼顾的结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根据各地多年实验的结果修订课标,使其内容的量和难度适当、系统性和衔接性好;其次是修订完善教材,使其既充分体现课标又适合学生学习和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三是在教学和考试命题时要控制好难度,使其符合课标对应年级(或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四、关于课程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了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和适应性,国家采取“一标多本”的政策,以促进教材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凡是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应该说是符合课标和教材编写的要求的。但由于不同编者受学习理解课标的程度、本身的知识背景和教材编写经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定位和教材呈现方式的确定,以及教材内容和范例的选择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着适应对象的问题,甚至存在着质量的差异。因此,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认真选择适合本地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很重要的。我省在这方面前几年应该说是做得较好,但近几年也出现了外部因素干扰教材选用的情况,应采取措施杜绝。

    作为学生,一般不必要也不允许一个学科使用多个版本教材。但作为老师,我认为应鼓励其参考多个版本教材。因为不同版本教材对某一问题的表达方式或者处理方式可能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从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会有好处。

    教学仪器设备和功能场室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很遗憾一些中小学这方面的资源非常欠缺,无法进行学生探究实验甚至教师的演示实验和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而更令人遗憾的是某些中小学虽有仪器设备或场室,但没有使用或较少使用,白白浪费了可贵的资源。应加大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和场室建设力度,并加强指导、引导和监督,提高其使用效率。

    信息技术设备及其配套的数字资源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本轮课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应该说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在全国还是比较好的,但与一些先进省市比就落后了。据2009年统计,我省计算机生机比普通中学为11.35(全国的为11.85)、小学为16.88(全国的为21.88),而浙江、江苏、北京、上海计算机生机比普通中学分别为5.92、7.53、2.66、2.93,小学分别为8.60、9.43、3.62、4.53。而且我省的这些设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学校和其他地区的城镇学校。农村中小学非常欠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变成空谈。许多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多大的转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本轮课改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环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许多学校的教学面貌已大有改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也有不少学校特别是办学条件或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教学方法仍然陈旧,学生未能摆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仅学得辛苦,效果也差。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靠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课标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理科学科中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而且是教学内容,有目标要求;二是从小学到高中增加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这两方面的实施情况都不太如人意。一些老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太花费时间,不如老师直接讲解把结果告诉学生来得快,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当然也有老师借口缺少设施设备等客观原因。其实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老师身上。这些老师除了未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观念陈旧外,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也存在问题。探究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可多种多样,层次要求也可不同,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灵活运用。比如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不必每次都要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可以分段也可以分层。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组成。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但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认识,也缺少方法指导,加上一些客观原因如经费、安全等的影响,并且这门课程的评价也不到位,因此不少学校不开或少开这门课程,有的即使开,也是为应付检查评估等。因此要加强引导、指导和监督,使学校开足开好这门课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敢用、多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方法(这并不否定作为学校重要教学方式的讲授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与实践、学会学习;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浅度,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水平;再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优质教学资源,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新、交流合作的良好教学环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诊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师生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就是靠堂堂课、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高效实现来达到。因此,评价要经常性、全面性,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作为终结性评价的高考,除了具有诊断教学质量、甄别学生水平的功能外,由于决定着学生的升学和学校的声誉这些切身利益,所以对中小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由于有些地方、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因此考试大纲便成了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一些学科知识、能力缺乏,就是考试科目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全面。这严重扭曲了课程方案对实施方面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使中小学教学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进行,从而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使得高考招生对学生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其次要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和监控,使学校按课程方案实施,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七、关于课程与教学管理

    目前对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基本停留在印发文件上,基本上是下级转发上级的文件,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要求,缺乏过程管理和奖惩。学校不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有的地方视而不见,有的见到了也不管,听之任之,有的顶多是再发一个文件强调一下不准违反规定,但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和主要人员却不处理。加上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不够全面、合理,因此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实际上变成了考试的管理。只要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有问题,甚至还得到表彰和奖励。因此要改革学校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监督与管理,严格奖惩制度,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进行,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治理。既要组织专家审视和修改完善课程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更要重视实施过程。要保障资金到位,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看学历,还要看任课学科专业背景)和教学水平;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要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全面考查学校和学生,避免用高考方案、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要考虑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高考方案除了有重点方面的考查外,还应有代表全面要求的考查项目,应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尤其是过程管理和监督,随时检测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质量,保障课程实施过程按照课程方案进行,对违规操作和教育质量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情况做出适当处理。如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有可能实现。

    本栏责任编辑潘孟良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