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教辅资料:鱼目混珠令人忧

    时间:2023-06-28 15:4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顾名思义,教辅资料仅起辅导辅佐作用,如今却有点喧宾夺主。在有些学生的书包里,教辅资料比教材还要多。一些出版社想尽办法在书名上创造新奇,大玩噱头,用诸如“学霸”“考霸”“五星教练”“名师辅导”等标题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虽然多年来政府严禁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教辅资料,但它们仍在校园里泛滥成灾。

    书市:铺天盖地卖得火

    在铺天盖地的教辅资料中,卖得最火的,利润最大的,应该是高考、中考辅导资料。打开Google搜索,键入“考试复习资料”六个汉字,居然有92万项符合考试复习资料的查询结果。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忧虑地说:“书本科目没有增加多少,孩子们的书包却越背越重,这都是教辅资料过多、过滥惹的祸。如果让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不仅会毁了教育,也会害了孩子。”有报道称,2008年上海市仅中小学二期课改和统编教材的参考书就有5000多种。

    学生的教辅资料来自哪里?来自书市。走进书市,你会发现,一些出版社为吸引读者眼球,想尽办法在书名上创造新奇,大玩噱头,用诸如“学霸”“考霸”“金牌”“五星教练”“名师辅导”“阅读先锋”等标题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为使学生和家长爽快地掏腰包,商家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各显其能。

    对于一本标明出自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的《通用模型解题》,广告如此吹嘘此资料的效果:“掌握这种方法,普通学生也能变成解题高手。不管碰到什么难题,只需要把模子往上一套就行。如今,很多受益于北大《通用模型解题》的学生,都把它昵称为学习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傻瓜方法。”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傻瓜都可以无师自通,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黑龙江省曾对中小学教辅资料进行过一次质量抽检,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教辅资料不合格,有的一页上就有6处错误,最多的一页竟达10处之多。有位家长反映,他的孩子有一次拿着历史教辅资料问他:“隋朝发生的两件大事——开凿大运河和兴起科举制,哪个意义更重大?”这位家长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

    高考、中考教辅资料大多打“名师”“专家”牌子,其实多半是“挂羊头卖狗肉”。早年北京“海淀名师”高考复习题泛滥图书市场就是例证。成百上千个品种都以“海淀名师主编”的名头吸引人,连最老实的读者也不禁怀疑这些名师是否有分身术,一年内居然可以编写这么多的复习资料。

    书商:处心积虑皆为利

    学校开学,最忙的莫过于书商。书店卖教辅资料的楼层,中小学生和家长摩肩接踵,买书的队列宛如长蛇阵。

    这个“黄金”日子,国有的、私营的、集体的、个人的、公开的、秘密的,各种形式的图书经销商悉数登场,或暗中推销,或随教材搭售,或打折零售。书商为争夺市场,往往以高额回扣来引诱学校或教师就范,从前些时候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中得知,教材和教辅的回扣在30%左右。由于高三复习资料许多是盗版,回扣更高达50%以上。

    2009年9月,兰州市文化稽查队查获了一起盗版教辅案件,3万余册、码洋价值高达100多万元的盗版教辅令人大跌眼镜。自1999年至今,兰州市文化稽查队查缴的各类非法出版物达1000余万册(张/盘),其中各类非法盗版书刊及教辅资料就有640多万册。尽管“战果辉煌”,但盗版教辅资料却屡禁不止。

    为了赚钱,有些书商伙同出版社投学生所好,见利忘义,出售“答案书”。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能够遵从学习规律学习,一般都将课后的练习答案暂时收存。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为了能够应付老师的检查,便想方设法弄答案。有些书商和出版社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专门出版这种针对课本后练习题的“答案书”。学生买到这种教辅资料后,由于预先知道了答案,上课时便不再认真听讲。这种教辅资料与其说是“教辅”,还不如说是“教坏”。

    教育行业是块很大的奶酪,因而吸引了许多公司涉足其中,以致中国的图书发行公司多如牛毛。加上现在成立公司也太容易了,投资10万元就可以开张营业,弄个董事长、总经理干干。有专家估计:全国家庭每年的教育投资总额应在4500亿元以上。据《南风窗》载文,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元左右。那么,从事教辅资料经营的书商自然可以从中分得一块大大的奶酪。

    有人说,虽然近年来政府“严禁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教辅资料”,但教辅资料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商坦言,政府禁令之所以没有给教辅图书市场带来预期中的“冬天”,是因为他们有两种“特殊”应对手段。

    第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据这位书商透露,现在政府不让学校给学生统一征订和使用教辅资料,违反规定者处罚很重,大家都不会傻到公开违反政府禁令的地步。目前很多学校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老师给学生开出教辅资料的书名、出版社名称,再告诉学生哪个地方哪家书店有这些书。这些书店一般私下与老师有协议,老师按学生所付书款的一定比例提取劳务费。

    第二是“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强买”的言辞,却能达到“强买”的效果。有的学校教师列出教辅资料书目后,表面上再三强调学生自愿购买,但这只是规避惩罚的“障眼术”。有些老师讲课或布置作业时,统统根据这些教辅资料上的内容来定。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得不去购买了。

    编者:拾入篮里便是菜

    教辅之乱主要乱在出版上。现在无论什么出版单位、什么人,随便就可以拼凑出类似“高考秘诀”“高分指南”“名师支招”等名头很大的教辅资料来。特别是一些地下的出版机构,不断炮制出各种名堂的盗版教辅资料。某地有几名退休的特级教师组成一个班子专门编辑教辅资料,他们通过在出版社工作的学生买到书号后,自己编校、印刷,再利用自己与学校的关系把书推销到当地学校。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教辅资料的编写大约经历了“抄录、剪贴、打勾、下载”四步曲:先是从别人的书籍和报刊上抄录;然后发展到剪贴,直接交给书商打印;再又发展到列个提纲,在其他资料上打“勾”,让书商打印;现在又发展到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书商与编者彼此心照不宣,因为有些教师出身的书商自己原来就是这么干的。某地一所学校从书商那里为学生订了一本高三第二轮“优化”训练试题,后来到网上一查,发现所有内容网上全有!

    由于编资料太容易,许多教师也涉足其间,一为利,二为名。其实编复习资料本不该算什么成就,除非里面的试题、练习题多为原创。可是现在几乎没有哪本资料不是抄袭别人的,而且几乎没有哪本不出质量问题。

    现在有些地方评选优秀教师及评功评模时,居然将教辅资料编写也作为成绩列于其中,有的甚至将其称为“专著”和“教研成果”。湖北省教育部门为了促使名师们致力于素质教育,曾出台一项规定:滥编资料者不准评高级职称。这是有道理的。你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谁会去编复习资料?再从全国范围来看,不管那些教辅资料名声多么响,但编者名单中难以找到真正的教育名家。

    学生:苦海无边几多愁

    “一号《首辅》,两部《兵法》,《三尺讲台》,‘四轮’《攻略》,‘五点’《导学》,‘六步’《题典》,七思八想,久坐不动,十分刻苦,教辅书山,寻寻觅觅劳心智。”这是一位高三学生在作文中对目前自己学习状况的描述。高考与升学的压力带来频繁的考试,使得教辅资料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辅书原本是教师专门用书,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停留在教师使用的层面上,其目的是帮助教师理解课本的内容。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有“一碗水”容量的中小学生,被迫接纳“一桶水”,教辅资料也就逐渐从教师用书变成学生用书。“一碗水”的量,却要盛“一桶水”,学生们苦不堪言。

    一苦:资料多了负担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每门课程都要给孩子买一两种课外资料,加上学校发的,每门平均有三四种。买了就要用,自然要加大学生的负担。

    二苦:答案出错心里烦。据报载,最近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随机抽查了21种省内教辅出版物和30种外省教辅出版物,其中不合格率高达41%。目前教辅资料较常见的差错主要有4类:一是题号错位、答案对不上或张冠李戴;二是数学、物理等教辅资料中,答案存在计算错误;三是题目不精,对原理理解不够准确,答案有误差;四是字词、图片错误,符号乱用,大小写、正斜体不分等。虽然这样的错误有时并不起眼,但因为涉及学生和考试,其危害并不小。

    三苦:上课无味不新鲜。对于学生来说,手中有了一本有答案的参考书,上课时就不会再认真听讲。有的学生甚至凭着一本参考书,将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不假思索地抛出来,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使大部分同学失去思考的过程。即使没有学生这样做,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有影响。由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仅局限于教辅资料上所列的条目,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解,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训练其思辨思维能力极为不利。学生若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将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要想将“试题苦海”变为学生自由泛舟的“知识乐海”,就非得下大力整治教辅图书市场。

    探源:打破砂锅问到底

    其一,现行的应试教育所迫。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转轨阶段,全国各地一方面在轰轰烈烈地倡导“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有人认为,教辅资料像“鸦片烟”一样刺激并强化着应试教育。教辅资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实施“大运动量操练”。

    教辅资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同时它反过来为应试教育的盛行推波助澜。

    其二,高额利润与回扣所诱。与其他类别的书籍发行相比,教辅资料有着更大的销售市场和盈利空间。一位书商曾一语道破出版社的生存之道:“再难,只要抓住教辅资料就能挣钱,这市场太大了!”在出版界更有句口头禅,叫做“要想富,出教辅”。正因为盈利空间大,出版机构与各类书商纷纷盯上了这个“香饽饽”,抢着争着从事这个行业,导致教辅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各样的出版发行销售单位为完成教辅资料销售任务,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比如在规定的提成或奖励幅度内,再按教辅资料标价的15%至30%作为“回扣”或“手续费”。如果按每年全国中小学教辅资料定价总额为600亿元计算,每年的“回扣”可达180亿元左右。而这些“回扣”或“手续费”早已计入“教辅”的出版或销售成本中,转嫁给购买者,并不损害出版社或销售商的利益。

    其三,社会不良风气所致。受“金钱万能”思想的不良影响,有些教师心理失衡,良好的师德、强烈的责任感日渐淡化。再加上政府对此监管乏力,致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吃回扣、拿好处”是很正常的事。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的有偿家教上,不得不用大量教辅资料来应付必要的课业练习。教师讲完一课,只要在现成的教辅资料上勾勾画画,或者把教辅资料上的作业题布置给学生,第二天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给自己改作业或是同学之间相互改,一个课时的工作任务就完结了。

    对策:加强管理出精品

    教辅资料也是教育阵地。教育出版部门要对学生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潜质——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底蕴积淀、基本素质建构切实负起责任来,就要从整顿教辅资料市场入手,对教辅资料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加强管理,做出精品,让“学生烦心、教师担心、专家忧心、书商别有用心”的现象不再出现。

    为了解决教辅资料泛滥的问题,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出版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监管的责任,要像管理课本出版那样管理教辅资料的出版和发行。教辅资料不同于普通商品,必须对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推荐机制。东南大学法学教授张赞宁提出,应由新闻出版局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成立中小学教辅评定专家委员会,由它来定期公布经过审核的、质量比较高的教辅资料,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不让劣质教辅资料流入市场。

    那么,教辅资料该由谁来编写、出版呢?有的人认为只有教材编写者才有资格编写,只有教材出版部门才有资格出版教辅资料;而有的人认为教辅资料的编写不应该独家垄断,让少数人牟利,教辅资料的编写也应该百花齐放,谁质量好,谁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让市场来说话。其实,好的教辅资料应是有课本知识内容讲解的一类书。这样的教辅资料通常有知识小结、重点难点分析、典型例题详解和少量的习题,一般只能由有经验的教师来编写。有经验的教师能吃透教材,也能了解学生心理,其重点难点分析和典型例题详解既是教材的补充,也是课堂的补充。学生手里有一本这样的书,相当于请了个好家教。

    鉴于教育消费的特殊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切实担负起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辅资料的监管。所谓“严禁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教辅资料”的禁令,其实是给教辅资料的监管找了一个很好的“放任自流”的借口。如果通过教辅资料招标,评出质量较高的教辅资料,并在监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出版并向学生进行阳光推荐,就能杜绝教辅资料质量低劣和违规的现象。

    现在的教辅资料应该叫它“考辅资料”才对。正如大多数家长所说:“如果没有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谁还会掏钱买那些东西呢?”无休无止的做题、测试、考试、课外补习,然后进行“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给教辅资料出版商和销售商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渔利市场。所以,应从源头上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让素质教育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这样才能让泛滥的教辅资料真正失去市场。◆

    推荐访问:鱼目混珠 教辅 令人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