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的机制与网络

    时间:2023-06-28 19:4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首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蒋莉:确实,近年来屡有教师违反师德的恶性现象见诸报端。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发生在极个别教师身上的有违师德、有悖公德,甚至触及法律边界的恶性行为,玷污了广大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应该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

    作为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不能放松师德师风建设这根弦,除了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外,还要抓住典型展开分析讨论,从反面素材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广大教师也要时刻警醒和鞭策自己,以此来反思和督促自身的行为改进,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这既是广大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魂魄。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推动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盼,仔细剖析这些教师失德事件的背后,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果从教师个体来看,这里既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素质的缺乏问题。比如对待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面对压力的抗压能力、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的缺失和不够完善等等,也是导致不良事件的诱因。此外,同样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缺失,即教师解决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问题的能力的缺失。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些在性格、行为上比较特殊的学生,缺乏细致深入的认识,对他们的个性特质和身心发展规律缺少应有的了解和把握。现在,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沟通。确实,随着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难管,家长难沟通,从一定程度讲,正说明社会进步了,学生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更有自己的一套维权意识。面对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带来的教育变革,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工作,套用我们的古话,就是要做到“水涨船高”,即你所掌握的专业水准总是要比出现的问题高出那么一点点。只有这样,面对一些教育中的难点和困惑,你才会有计可施、游刃有余,而不是动不动就对学生采用高压政策,拿出“杀手锏”,进而导致师生冲突、家校沟通不畅,甚至对立的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两类教师:一类是刚从大学里毕业的年轻教师,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碰到棘手问题,容易冲动;还有一类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教师,职称荣誉都有了,对自己也缺乏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比较淡漠,师生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容易造成隔阂和障碍。这两类教师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和关怀的对象。

    《中国教师》:此前,成都市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中,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您怎样看待这一结果?

    蒋莉:数据往往是最直接也最能反映现象和问题本质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数据折射出了教师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教师的心理维护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已逐渐走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繁忙琐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关注到自己的心理水平、情绪情感的调适,有这样一种需要,不失为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高管等人群,他们把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当成舒缓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日益递增,并不是件坏事,除了个别教师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矫治外,越来越多的求助者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得到更多的愉悦、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潜藏在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需求的提升,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这种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诉求和尝试,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颇为盛行并逐渐传入我国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基于“发展”的理念,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它致力于正向的心理能量,关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目前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教师》: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蒋莉: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教学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总体来说,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以及教师自身文化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成就感。很多教师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学校重视,因此,容易滋生挫败感和不良情绪。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是一项慢工程,教育工作现实的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效果是滞后的,在短时期内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成就动机,要具备对自我成就感的理性认识,避免因此产生的心理冲突和挫折感。

    (2)个体气质。来源于教师个性特质方面的压力,它与教师个体自身的世界观、耐挫力、心理调适水平等因素有关。由于职业原因,教师会比较敏感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一方面是“为人师表”的垂范者,另一方面又是具有本体欲望的普通人。每个人的个体气质存在客观差异,比如:胆汁质(兴奋型)占优势的教师往往精力充沛,但容易主观、易冲动;多血质(活泼型)的教师反应敏捷,但缺乏持久性和耐力;粘液质(安静型)占优势的教师,情绪不易外露,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冷淡;抑郁质(神经弱型)占优势的教师通常行动迟缓,孤僻内向,但情绪体验深刻。这些个体气质的差异,也会导致教师的各种心理压力。

    (3)社会压力。转型期社会也是各种矛盾冲突聚集的时期,如果教师与家长关系难处理,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以及社会周边环境过高的期望值,也会对教师造成压力。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是典型的“独一代”,缺乏充分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家长的沟通上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形成心理压力。再比如中年教师,更多的是面临房子、医疗、物价以及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现实压力。

    《中国教师》: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广大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关怀却少有提及。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长久以来的盲区?

    蒋莉:近几年来,尽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但较之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程度、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需要进一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相关团体的重视。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1)认识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还是习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上,把学生看作是学校教育大部分矛盾产生的诱因。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功能定位、心理教师的职责主要指向学生的援助与服务,导致教师的心理关怀形成盲点,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窄化。其实,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理应作为教育的双主体出现,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被教者”的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联系、唇齿相依的。教师身上的一些不妥当行为和举止必定会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根子还是出在教师身上,是教师问题的投射。因此,各教育行政单位、基层学校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与网络。

    (2)观念问题。这是教师自身认知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把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不适看作是丢面子的事情,潜意识上形成排斥。当出现情绪、情感上的不适或障碍时,他们不愿意求助于专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时间一长,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和宣泄,就容易加剧心理上的不适。如果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就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看,我们现在有些校长在考虑教师这个问题上,只讲使用,不讲培养,教师缺乏心理维护和自我保健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就容易导致在认知、情绪、情感上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师资问题。一方面,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还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担任学科教学任务,主要开展面向学生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建和团辅、个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的心理维护所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会更高级,因此,除了学校已有的心理教师的服务援助外,还需要更多地借助社会上的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的介入。

    《中国教师》:作为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谁来给教师心理以关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请您给一点建议。

    蒋莉:我认为学校、社会以及教师自身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教师心理关怀。

    (1)校长要成为关怀教师心理的第一人。我记得北京十一中的李希贵校长先后写过《学生第二》《学生第一》两本专著,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在教师看来,显然,学生占据着教育工作的起点,这毋庸置疑。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特别是我们的校长、副校长们,如果心里、眼里有老师,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靠广大教师去实现。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校管理者都要善待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摇,严格杜绝“唯分数论”、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尽量减少教师因高考、中考等“指挥棒”带来的压力,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实绩。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形成严谨务实、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力量,着力解决教师在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一些外地单身青年教师,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创设与外界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改善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2)社会舆论的正向支持。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些都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社会舆论特别是媒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需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跌打摸爬、不断磨砺,尝试一些失败,才能积累成功的育人经验,获得专业的成长,更好地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平时也接触过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她们的个人素质都非常优秀,对教育工作充满着热爱,有强烈的责任心,遗憾的是缺乏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素养。因此,也迫切希望公众要多给予一些包容和等待,多一些肯定和赏识,使他们在育人岗位上能轻装上阵,对教育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3)教师自身的心理维护意识。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来维护。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平时多注重心理修养,多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树立一种开放的心态,除了工作以外,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形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的补充和调剂;要学会正确认识在工作上的得失,遇到心理上的不适、困惑,要能主动向人求助或转移,及时缓解情绪上的不适,避免将不良的情绪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责任编辑:林静)

    推荐访问:关怀 完善 机制 建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