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提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

    时间:2023-06-30 10:1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它是集合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三层含义于一体的教育形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大门。三十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拥有高等职业院校1341所,占全部普通高等学校的52.38%。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经济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的直接动因,反过来,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又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总体水平

    首先,从规模和实力上看。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技术的推动,形成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发展越快,人才需求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大;发展越快,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越大,拉动力越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的投资水平相匹配。随着高职教育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受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前50强较多地分布在江、浙、广、深等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而相对落后的广西、辽宁则在办学规模、办学实力等方面都稍显逊色。

    其次,从层次和特色上看。区域经济结构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定位、层次结构及特色。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处于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转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成为发展方向,在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各地区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围绕产业集群、经济区的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开发实训基地,形成特色,培养出区域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高职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最大的推动作用在于为各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发展千变万化,互联网加使得传统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区域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形式灵活,变通能力强,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度更直接,更强大,可以随时监控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提供稀缺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另外,高职院校拥有高技能的教学团队,是技术技能的主要发散地,又拥有大量技能型人才,紧密联系着生产发展,可谓人才集中,技术集中,智力集中,可以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投资等手段为社會提供技术帮助,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也可通过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帮扶,提升普通工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可以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学校提供人力支持,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这些举措都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繁荣一方经济。

    辽宁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状态

    (1)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分布缺乏宏观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机制加以引导。当前我省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整合规划尚处于酝酿时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引导“职教集团”的设立,以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来平衡“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利益,比如设置税收优惠,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校企共荣等,高职教育的发展尚处于按市场经济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功种陛、盲目性和发展误区与瓶颈。

    (2)辽宁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分布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当前辽宁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校4所。学校数目多,规模小且全,质量过硬的品牌专业数量少,且发展不平衡。从专业特色上看,风格独特且围绕区域经济特征开设的品牌专业较少,以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居多,且专业设置重复,趋同性明显,没有进行差异化分析和建设;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相对不足。从学科分布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集中在财会、制造大类和文化教育等方向,根据近三年的统计数据,财会学科的无论从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人数方面均位于各学科前列,约占全部人数的2成左右。而材料能源、环保、水利、生化等学科方向的人才较少,物流、电商等方面的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都与我省建设电力电器、陶瓷等金属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医药、健康医疗产业集群,印刷包装等产业集群的规划不相匹配。

    (3)人才培养对口性较差

    第一,校企信息不对称,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畅

    产业集群的分布,需要一定规模专业、素质、能力均能与之契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梯队来支撑。在这方面供需双方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一方面,辽宁地区发展滞后,高职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也都相对落后,把脉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加之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的研究和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思考等方面较为迟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受限于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办学经费有限,实验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实践l生不强等多方面因素,无力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的教育教学变革,只能边学边改,边做边改。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课堂理论多,实践少;学生听的多,做的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人才专业构成与产业结构不适应,人才的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不适应。

    第二,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细,专业设置缺少实用性

    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上受到民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缺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监控和调研,专业设置通常沿袭常规做法,片面追求“好招生”为目标,忽视了学生对于经济需求的适应性,扩大对传统专业的招生规模,从而造成就业出口堵塞的重大问题。而受限于自身资源,对新兴事物、新兴行业的发展缺少预见性,不能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造成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第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较差,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需进一步加强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这一方面视为促进学校建设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学校不重视科学研究,更没有建立起将科研成果转为为生产力的研究机构。有关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课题很少参与,对于一些前沿方面的研究更是没有话语能力,不能发挥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学校关起门来办学,教师关起门来教书,不善于融入社会大环境来谋求学校发展和利益共赢。校企合作项目较少或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价值,将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呼吸。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政府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十分重要。首先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想,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以及辽西北地区“三大经济战略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把高职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其次,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心,跟踪技能型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同时做好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桥梁。服务中心要分门别类地搜集各行业,各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找到二者不匹配的种种因素,并向高校和企业反馈。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商会议,商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大计。

    第三,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制定地方陛法规、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整合资源创建职教集团,实现实训基地、实验设备、优质教师团队等的共享;以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创建合作联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充分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最后,加大高职教育投资,经济拉动职教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远远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加大高职教育投资可以获取较高的社会报酬率。政府应保证高职教育财政拨款金额的增加率不低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以经济发展拉动教育,确保高职院校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2)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专业结构,将区域经济特色承载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专业定位上。建立动态的专业预警机制,以研究地方发展规划为突破,掌握产业集群发展所需专业集群的特征及专业人才特征,加强学校与行业协会、就业单位、人才中心等的联系,從毕业生跟踪调查及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两方面入手,发掘未来人才供求规律,立足地方特色,按产业链条的脉络创建专业群,以真实产业项目群和行业技术骨干与专家群来支撑专业建设,打造优质品牌专业,实现学用相长,校企共荣。

    (3)创建科学的师资培训体系,增强师资力量

    优秀的职业院校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应不遗余力地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养骨干人才”,不断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机制,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能满足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此外,善于从企业一线聘请技师、工长、技术骨干、管理标兵等到学校执教,传播实践经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执教能力。

    (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夯实合作基础,提升合作效率,形成合作品牌。对传统专业深挖掘,与区域经济中有代表l生的对口企业进行合作探究、改革,以最大限度提升现有专业的存续能力,培养有张力和弹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新兴专业,在缺少经验的条件下,建立教师企业顶岗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拜师学艺”,不间断地提升自身专业理解能力和知识技能的传承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讲座,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统筹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事宜,开发实用性教材,共建开放式学习、实践及服务平台。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 高职教育 研究 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