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例谈大学文学类选修课的教法

    时间:2023-07-01 13:5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大学本科教学中选修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老师与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探究性的教与学。方法得当的选修课是一箭双雕的教、学艺术的展示,它是大学课堂上最具创新性与学术性的开放型课程。本文以小学教育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沈从文小说研究》为例,以此为契入点从“研究对象”、“怎样进入作家研究”、“西方批评方法的引入”几个方面讨论如何进行大学文学类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选修课教法 对象 西方批评方法

    大学本科教学中选修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老师与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探究性的教与学。方法得当的选修课是一箭双雕的教、学艺术的展示,它是大学课堂上最具创新性与学术性的开放型课程。它以师生互动、自由开放、教学相长的特色吸引着众多的大学师生。所以,大学选修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意义深远,它能为丰富大学讲堂与体现大学治学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以小学教育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沈从文小说研究》为例,以此为契入点讨论如何进行大学文学类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一.《沈从文小说研究》的研究对象

    要进入《沈从文小说研究》这门课程,首先要厘清“研究对象”及“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即是指以“沈从文小说”为中心的相关内容。“对象研究”的内容涵盖量较大。一是指以往的研究。主要指已获得一定相关成果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于“沈从文小说”而言,凌宇、金介甫(美)、夏志清(美)、司马长风(香港)、汪曾祺等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是我们在课堂上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往往给我们的探讨与学习带来极大的信息量及广阔的思维视野。二是“我们”的研究。主要指师生在课堂内外以集中讲解、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沈从文小说”的研究。这包括阅读、鉴赏、分析、批评等内容。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半需要师生在一定观点上达成一致性。三是“我”的研究。指老师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及观点,它对探究性的教与学提出严峻的考验。这一点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是最有意义也最具个性的一环,也是这门课程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怎样进入沈从文这个作家的研究

    要进入一个作家或一个作品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前期阅读储备。它们包括:作品集、作家创作年表、水准较高的传记。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重要性。

    1.作品集。作品集包括一个作家的全集、文集、选集、自选集等等。对于专业学习而言,全面的阅读与广泛的涉猎是一条正确的路径。当下的文学史类的教材出现一个通病,往往以一个作家的代表作给作家定性。以沈从文为例,他的小说往往被“田园牧歌”、“美与善的极致”、“自然人性与生命道德的复调咏叹”等语词覆盖。这些评价几乎出自于他的代表作《边城》,凡是文学史教材,必浓墨重彩《边城》,其它作品均一笔带过。对于涉猎不深广的学生来讲,《边城》就等于沈从文,沈从文就是一个“美丽总是带着忧伤”的唯美主义者。如果我们阅读过沈从文的《新与旧》、《菜园》、《我的小学教育》、《从文自传》、《黔小景》等等作品,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直击、亲临、书写杀戮与血腥的作家,这一系列作品完全颠覆了沈从文“唯美主义者”的定论。所以,全面地阅读作品集是大学文学类选修课的必修课,这样才能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个全面的视野。

    2.创作年表。创作年表即指将作家一生当中重大的事件按年月编排出来。创作年表是我们研究一个作家与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引导我们以作品的发表时间为线索去追寻作家的创作历程。就沈从文而言,他的创作有前、中、后期之分。沈从文以休芸芸的笔名见诸报刊,始于1924年1925年以后,其作品数量日见增多。真正显示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独立而成整体的思考,是1930年以后的创作。在他1924-1927年的创作中,几乎是小说、诗歌、戏曲、散文同时并举。1928年,沈从文已经同诗歌、戏剧创作告别,集中到小说与散文两种文学样式的作品创作。1928年以前,沈从文有关故乡生活回忆的文字占据着压倒的比重。1930-1937年间这一段日子,沈从文的写作收获极丰,短篇小说集有《如蕤》、《浮世辑》、《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等,中篇小说有《边城》,此外还有两个出色的散文集子:《从文自传》和《湘行散记》和比较次要的文评、传记文章等。1938-1948年间,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及作品集有《湘西》、《烛虚》、《云南看云集》、《长河》等,文论增多,小说及散文创作减少。从创作年表中可以获取作家创作的转折点、高峰期、黄金时期等等背景资料。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坐标图,我们要对作品进行解读,必须从创作年表中找到的它的坐标,然后才能对其进行精准的评价。

    3.水准较高的传记。按照沃伦《文学理论》的划分,传记应属作品的外部研究。要进入一个作品的研究,作家本身的研究应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沈从文小说研究》这门课而言,研究沈从文成为行课内容之一。沈从文的生平经历、文化背景、精神资源、文学成就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考察的对象,这些内容往往又是传记所涵盖的内容。传记又因关注对象的不同分为自传、评传、传状几种。以传主沈从文为例,就有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凌宇的《沈从文传》、金介甫(美)的《沈从文传》等等。通过传记我们可以以传主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来考量他生命与创作之间的方方面面,既饶有趣味又丰富多彩。他为我们的《沈从文小说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源。所以,传记是进入作品解读的又一路径。

    三.西方批评方法的引入

    爱因斯坦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他取得科学成功的秘诀: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而Z代表少说空话。所以,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一大捷径。要进入沈从文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正确的批评方法必不可少。从整个文学批评的发展走向来看,先后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几个历史时段。这几种文学批评方法不能彼此割裂开来,在沈从文小说研究的过程中,它们应该得到综合应用。

    我们在《沈从文小说研究》这门课中,几种方法贯穿前后。在以作家研究为主的前期,实证主义批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同时对他的创作进行综述。让学生们通过传记及创作年表等资料的阅读了解沈从文的民族身份、文化背景、精神资源等内容。在以作品研究为主的中期,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将我们带入沈从文小说文本的内部,用细读的方式对一系列的经典作品进行批评。在行课过程中,师生们一起对《建设》、《菜园》、《新与旧》、《丈夫》、《月下小景》几个作品进行了仔细的阅读与热烈的讨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又引入了“叙事学”、“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等西方文学批评方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了解读,比如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建设》,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丈夫》、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解读《月下小景》。或者对同一作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比如我们用叙事学与结构主义两种两法来解读《建设》与《新与旧》,不同的方法带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口带来不同的意义,这为文本意义的丰富与多元找到了出口。这些方法的有效应用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们阅读思考、发表见解的兴趣,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在以读者研究为主的后期,接受美学批评方法引领我们对沈从文小说的接受史进行梳理。在这一阶段,我们整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沈从文小说的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的《沈从文论》、刘西渭的《边城》印象式的批评;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充满政治暴力的批评;20世纪50、6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中涉及到对沈从文的政治、阶级批评;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新加坡的王润华的《论沈从文<边城>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美国的金介甫《沈从文传》、香港的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沈从文小说的极度褒扬;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的《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汪曾祺的《沈从文的寂寞》、《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凌宇的《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基本特色》、《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王富仁的《在广泛的世界性联系中开辟民族文学发展的新道路》等论著成为沈从文研究在80年代的总结性成果,其特色是多角度、全方位介入研究,充分注意到沈从文现象是“复杂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赵学勇的《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向成国的《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王晓明的《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等文对沈从文的文体、文化背景及其写作的矛盾心态等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赵园编的《沈从文名作欣赏》集合不同的学者与专家对沈从文作品的鉴赏评析,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角度与方法,是90年代沈从文研究的重要收获。在这一系列的接受批评的追溯过程中,学生们从文学批评的更叠、作家的历史评价与文学史地位等方面更进一步地走近了沈从文。同时,这样一个过程也让学生们学会了研究作家作品的方法。

    对象都是同一的,而方法各异。以《沈从文小说研究》为例,我们讨论了大学文学类选修课的教法,恰当的方法便是捷径,它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收获。笔者以这一篇文章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曾令霞,广东佛山大学中文系教师。

    推荐访问:教法 选修课 大学 文学